现代教育对普通高中教师的基本要求
安徽省繁昌第二中学 桂万必
摘 要:普通高中教师肩负着基础教育这一特殊阶段的杜会重大责任。普通高中教师的素质应随着不同时代的要求而转移,要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具有竞争意识,具有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精神,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培养的目标和各种客现要求。
关键词:现代教育 普通高中 新课改 科学素养 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05(c)--0002--01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而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的最高层次,因此,普通高中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精髓,及时改变教育观念。笔者认为,普通高中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应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素养。
1 要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作为教师的态度就是要热爱教书这一职业。任何人要做好自己的职业,首当其冲的必然是热爱这个工作岗位,有了热爱才谈的上去敬业。跟任何岗位一样,教师要想上好课育好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不做类似迟到、提前下课,不备课,无教案上堂,上课不讲与教课内容无关的话题等,让学生满意。
2 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
过去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它强调的是教师要有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一种量上的储备。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储备知识的多少,而是强调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不断地学习,除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教学技能相关的知识,以使自身不断提高,更好的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如心理学知识,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实验器材的使用、制作及改进等。
培养学生创造力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教师自然应该具有创造力。教师只有具有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精神,才能结合当今时代教育培养的目标和各种客观要求,培养各阶段、多层次勇于创新的人才。
3 要有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感性意识较强,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微妙变化都可影响到教与学的效果,正如《学记》中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用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用尊重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放在首位,做到“一切为学生发展,为一切学生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学生意识,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要从内心里接受每一位学生,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弟妹或子女,常微笑、多交流、多激励,让他们在乎等快活的环境中学习。
笔者曾做过尝试,将本学科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召集在一起,首先自我解剖某些地方做得不够好,然后希望学生补充老师还有哪些让他不易接受的地方,以及学生自己对这门学科存在哪些问题,以求师生共同进步。由于教师的诚恳,得到学生的尊重,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从而课上及课下的积极性都明显改善,整体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4 要有全新的课程意识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属于教师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意识范畴。新课程要求现代高中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新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教育,适应新教学。从理论上说,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课程意识,其教学行为都是或明或暗地受到一定课程意识的支配,但问题是是否每个教师都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是否与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强调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这些意识、精神、能力是需要他们在高中教育阶段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的。面临这些新的要求,学生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应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来解决,也可通过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来解决,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解决。
另外,现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新的变化必然会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完成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达成课程目标,促使学生发展,是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5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生生长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种子。“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提出和解决问题,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它是科学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其实质是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是提高“问题意识”的关键。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学习者个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习活动中发展的,“问题意识”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构建才能发展,任何人都不能代替。
问题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可能无解,也许答案不唯一,条件可以冗余,模型可以自己设计。这往往需要动手操作、实验、广泛搜集相关信息,问题的解决不必限时或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它往往需要与别人讨论合作等。教师要为学生发展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也要消除学生过分依赖别人帮助的幻想。
6 要有引导学生反思的习惯
古人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知自强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充分说明反思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把教学反思已提到日程,但主要强调教师要时常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也纳入整个反思体系中。反思,除了解决反思对象外,还必须从教材、方法这两个方面人手,从而使反思的内容更全面、方向更明确。
总之,现代教育需要普通高中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具有及时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知识结构的意识,时刻具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紧迫感,并付之于行动。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适应现代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
(文见《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