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城乡教育鸿沟的玉溪探索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2-6-20 9:55:00 人气:

云南玉溪在城里为山村教师建设安居房,设立专项编制为农村小学配齐音体美老师,为跨村就读的学生补助路费……一系列动真情、出实招的探索,为消弭城乡教育鸿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正是缅桂花开的时节,哀牢山腹地,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甸乡宁河小学。语文老师方开云站在教师宿舍里,抬眼就能望见满树的花。

虽然这是所偏远的山村小学,但这里的每位老师都有一套40来平方米、带厨房和卫生间的周转房,与城里的教师宿舍相比也毫不逊色。

玉溪曾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称号,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城乡教育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如何让农村的教师和孩子享受与城里一样的教育资源,玉溪正在探索。

高楼大厦满城市 不忘深山有教师

建成农村教师安居房7659套,均在城市中心地段

周五下午放学后,方开云都会离开宁河小学,回到县城的家里。这是一套三室两厅、110多平方米的房子,位于县城繁华地段的教师安居小区,步行5分钟到超市、10分钟到农贸市场,学校、医院、人工湖环绕周边。

“2007年买的,总价13万多元,当时比附近同类的商品房便宜了八九万。”52岁的方开云在农村小学从教32年,此前到了周末或假期,只能回到老家祖辈留下的土坯房,直到在县城有了“窝”,他才觉得家像个样子了。

过去,方开云曾在距县城4个多小时车程的平掌小学执教。“住小土瓦房,四五个人一间,衣服和书堆在床铺里面,外面睡人。”而彝族教师普成刚,在小石缸小学教书那会儿,两三个老师挤一间土坯房,一到雨天,满地是水;没有厕所,要解手只能上山去……

玉溪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几年前,一项针对农村教师住房状况的深度调研铺开。截至2006年8月,全市2.16万名农村教师,未参加房改的超过1.8万人。他们大多居住在集体宿舍,有的退休后都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就在那一年,玉溪采取“政府主导、定向开发、集中建设、市场运作、让利教师”的办法,在全市范围内整体推进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建设。“新平县的教师安居小区由14幢楼、1008套安居房组成,地由政府无偿划拨,其他相关费用减半征收,建筑企业利润控制在3%以内。”新平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志文介绍说。

6年过去了,玉溪已为全市农村教师建成安居房7659套,分布在各县区的城市中心地段。

2008年,玉溪又着手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专供老师们在山村学校工作期间居住。“每套周转房40至50平方米,带厨房和卫生间。不出售,只要在这个学校教书,就可以居住。”玉溪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世华说,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农村教师周转房15.7万平方米。

“居住条件改善了,老师的素质不提高,也教不出好学生。”李世华介绍,市教育局创新实践校长、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四支队伍”专业化建设工程,每年选派40至50名校长到北京、上海、山东、江苏、重庆等省市先进学校挂职锻炼1个半月至3个月。农村教师则可以参加专门为他们举办的“夏令营”,到教育发达地区开眼界。

新平四小校长普开云2008年被派到北京一所小学挂职副校长,回来后,尝试着制定教师培养中长期规划,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先把学校的兴趣小组更名为社团,还举办起文化艺术节。 

把兴趣小组改成社团,在叫法上先跟大城市接轨。现在我们有童声合唱、舞蹈、刺绣等13个社团呢。

跨村就读补路费 山区孩子不用愁

特困学生还有免费校服和被褥

祝顺国就读宁河小学五年级,他来自彝族支系山苏,家在距离学校步行1小时外的三道箐村。与他一同在宁河小学上学的山苏小孩还有5个。

彝族山苏支系是玉溪市确定的特困少数民族支系之一,约有1.57万人。受自然环境恶劣、整体素质不高、发展起步晚等因素制约,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许多村组至今没有一名大学生。

2005年起,玉溪开始在峨山、新平、元江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全体小学生和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山区、城市低保等困难群体子女中实施“三免一补”政策——免书费、杂费、文具费并提供生活补助。2008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今年春季,玉溪对贫困山区特困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补助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20%。而山苏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仍可享受“三免一补”,住宿费也不用交。

在玉溪的边远山区,同样存在部分相对薄弱的校点。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玉溪率先打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学校布局,宜并则并,宜增则增,不搞一刀切,多数家长想不通的地方就暂时不撤并。

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后,部分学生上学的路程远了。去年开始,玉溪各县区为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跨村校点路费补助。红塔区对跨村就读的学生,每生每年给予615元路费补助,对山区教师每月再增加人均100元交通、生活补贴。新平县2011年有1612名跨村就读学生领到了路费补助。

今年初,市教育局以地处哀牢山腹地的元江县那诺乡为突破口,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整乡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破解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难题。目前,教师培训、送教下乡、城乡结对帮扶等工作已经展开。

校服和被褥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这些孩子现在可以甩着手来读书了。

缓建机关办公房 确保娃娃上学堂

教育投入不达标,不准买公车,不准出国考察

玉溪市委宣传部向记者证实,包括发改委、环保、卫生等在内的玉溪市10多个党政机关,至今仍租房办公。

以烟草行业闻名的玉溪没钱盖办公楼吗?2011年,玉溪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343.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有77.3亿元,在西部地区已算得上富裕。但玉溪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缓建机关办公房,确保娃娃上学堂。”

玉溪60%多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部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李世华说,以前有些山区孩子交不起书费、杂费,不少山村教师自己拿钱垫付相关费用。家访时,家长把门关了,还不上钱不好意思见老师。

在教育上,玉溪舍得花钱:政策性补助资金过去并在教育经费里,从今年起,玉溪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三免一补”等政策性配套资金由财政单列预算解决,市级教育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6500万元,且逐年增加,并优先投入义务教育,从而使今年市级教育专项投入达到2.2亿元。

在今年的全市教育工作会上,玉溪市提出,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确保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确保教育费附加全额征收、单列管理、全额用于教育,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50%以上用于教育,确保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10%资金用于教育。达不到上述“五个确保”的县区,不准用财政性资金上新的建设项目,不准盖机关办公楼,不准购买公务用车,不准举办大型庆典活动,不准领导干部出国考察。

“原来学校里挂的收费公示牌,现在都改成了免费、补助公示牌。”李世华说,如今玉溪有两条“铁律”:哪个学校出现学生因贫辍学,校长就地免职;哪个学校出现教育乱收费现象,校长就地免职。

过去,许多农村小学没有音体美老师。从2010年开始,玉溪设立专项编制,每年特招120名音体美教师,连续招3年,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及成规模建制的中小学配齐音体美教师,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今年3月1日,玉溪开始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计划。当天早上8点,李世华邀请当地媒体记者一起深入学校督查。“事先不通知县区、学校,上了车,记者说想去哪所学校,就去哪所。我也告诉记者们,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结果检查下来,所有学校都在想方设法按时供餐。”

“你是不怕媒体曝光,还是胸有成竹?”记者问。

“在玉溪,90%以上的学校,领导来不来检查、通知不通知都一个样。”李世华自信地回答。

在去年市里的青歌赛上,美声和民族唱法获一等奖的都是特招进来的音乐教师,目前都在农村任教。

《人民日报》2012年6月18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