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育现代化的阳城实践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教育旬刊 日期:2012-6-8 15:56:00 人气:
本刊记者 闫隆斌山西阳城县,古称获泽,三晋大地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着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是历史上的教育名县。 厚积薄发打基础2007年7月走上阳城县教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岗位的成益民,上任伊始,就感觉到自己承载的责任、压力和期待是多么巨大。通过对基层的走访调研,实地查看,他清楚的认识到,阳城县教育要想实现突破,铸就辉煌,必须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立足实际,固本强基,为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思路决定出路。阳城县教育局积极向阳城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倡导实行“政府主导,重点突破;矿校共建,互惠双蠃:乡村主办,财政扶持”的三种投资建设模式。高中、初中、小学一齐上,城市、乡镇、农村一起抓,全面改善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条件。 阳城县委、县政府对该局的建议非常重视,经过多方调研和协调后,两年来共投资4.58亿元,建设投资是前20年阳城县学校建设投入总和的1.3倍。目前,新建学校14所,扩建学校70所,改建学校42所,建筑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建成寄宿制学校72所。 夯实教育基础,视教学质量为教育工作生命线。阳城县教育局突出抓信息技术教育的装备和普及,投资2284万元,新增教学设施设备5万件;投资 255万元,增添教学图书28.7万册;投资100万元,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施487套;全县所有学校实现了“班班通”: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顺利通过了省政府检查验收。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20个教育改革实验区之一,“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中国教育学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其做法在全国得以推广。与此同时,“两基”工作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100%,巩固率分别达到99.6%和100%,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规定要求,并代表山西省接受了国家“两基”工作的确认性检查验收。2006年,通过山西省政府的验收,成为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率先达标的县(区)。 为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山西阳城县一中邢小雷老师执教《失街亭》一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思想火花的闪现。课堂设计的亮点在最后一个环节,问马谩该不该斩,请学生以蜀将的身份劝谏诸葛亮不要斩马谩,劝谏词要求符合历史情境,给三分钟时间准备。学生的思维被这个问题点燃,所有的学生都进入思考,静静的课堂成了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三分钟后,学生甲用恳求语气说:“丞相,马谡不可斩呀!想当年,马谡曾献奇计,屡立战功。眼下,我们蜀汉大业未竟,正缺人才,而马谩熟读兵法亦不失蜀汉之人才啊,丞相,马谩杀不得咽!”老师(扮诸葛)说:“可马谡曾事前立有军令状,军纪难容咽!”学生乙:“丞相,想当年关羽在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事前也曾立下军令状,先主却法外施恩赦免关羽,这次就依前例饶了马谡,让他日后以功赎罪吧!”老师说:“亮虽有心,众将难服啊!来人,推出去,斩!”学生丙疾呼到:“丞相,使不得啊,街亭失守,虽说是马谡所为,可是难道这不是丞相您之过吗?先帝早有言在先,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你也明知街亭失守,会使得我蜀国陷入险境,而你竟派马谡守街亭,这难道不是丞相的过失吗?” 这是2009年7月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15节赛教课上的一幕。就是这样的问题设计,让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产生了深刻共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校长和教师。”阳城县长冯志亮说。 阳城县教育局每年组织中小学校长赴北京、上海、湖北、山东、江苏等地听课考察,跟班培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通过举办“校长论坛”和读一本教育名著、撰写一篇课改论文、交流一项管理经验、参加一次法律法规考试的“四个一”活动,强化提高校长队伍的理论水平、领导水平和管理水平。 教师是学校得以发展的根本,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水平,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大力抓学校建设的同时,阳城县教育局始终不忘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本”上用苦功。他们深深懂得:一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勤于育人、精于教书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 2008年,他们与中国教育学会培训中心合作建立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外部组织优势,突出教师成长的可借鉴性和培训的实效性,展开为基层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的课程化、模块化培训。并通过广泛开展“树师德、铸师魂、讲师德、比奉献”活动,大力表彰“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增强教师敬业爱岗的责任感,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阳城县教育局还分学科、多渠道地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先后举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 4000余名教师参与其中;组织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和800余名教师的普通话强化训练以及市、县两级的新教材培训;每年拿出专款30多万元,利用暑期对全县初中英语、科学教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强化培训;大力实施“名师带教”工程,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校长、教师讲学示教:选送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批到高等师范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进修学习和跟班听课,收到了良好效果,大幅度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让农村孩子上好学阳城是个山区县,农村学校点多面广、布局分散。上世纪90年代末,该县有2857个自然村,分散着808所学校,到2004年,有学校544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6所、初中34所、小学502所。在502所小学中,完小只有203所,而单师校(179所)和7人以下学校(?7所)就占到了一半。县城学校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和历史原因影响,多数场地狭小,功能不全,有的连操场都没有,根本无法满足城镇学生的上学需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撤点并校,修建寄宿制学校;另一方面要对县城内学校进行新改扩建。为此,阳城县教育局从“调整中小学布局、实施规模办学”的研究与实践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现代化之路。 让农村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是阳城教育局把大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中之重。他们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投资效益为目标,按照“小学扩大规模,初中相对集中,全县统筹规划,乡(镇)组织实施,分步合理推进”的原则,对全县的中小学进行调整。经过五年时间,通过撤销、合并使全县的农村小学数减少到112所,其中完小减少到91所,农村初中减少到22所。 几年来,阳城教育局在实践研究工作中初步探索出“调整布局、规模办学”的模式:一是以西河乡为代表的小学集中办学,二是以凤城镇为代表的初中规模办学模式,三是几村联合办学模式,通过多次召开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现场研讨会,交流经验、推广模式。 为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阳城县教育局实行城镇学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建立新聘教师到农村学校定向任教机制,规定城镇教师必须有农村任教经历方可晋升职称,近年来新招聘的463名中小学教师己全部下乡工作;设立山区教师岗位津贴,并在评模、晋升、晋级上优先;组织薄弱学科的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广泛开展“校与校对口支援”活动,县城11所中小学、幼儿园与12所农村学校结成对子,进行交流帮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边远山区小学和教学点:分解下发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农村初中。 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大面积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育均衡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 为创新教育注入新内涵2009年以来,阳城县教育局强力实施教育“223”工程,即“两进、两赛、三促进”活动。“两进”就是“县局领导进课堂”和“万名家长进课堂”。局班子成员和股室领导随机深入学校推门听课,参加基层学校的教研教改活动:全县各中小学设立“教学开放周(日)”,向社会和家长开放课堂,营造社会、学校、家长和谐育人的良好氛围。“两赛”就是“教师全员赛讲”和“兼职教研员评课团体赛”。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人人讲课、个个评课,全面掌握教师教学能力状况,建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档案,健全教师发展多元评价机制,提高了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三促进”就是通过开展“我的教育(学)观大家谈”‘括动,进一步促进教职工教育观念的更新;通过制订出台《阳城县中小学领导教学业务工作指导意见》,促进领导作风的转变;通过认真落实《阳城县中小学管理规范(暂行)》,促进全县中小学管理逐步规范化。“223”工程的实施,为该县教育的内涵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中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市独树一帜。 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对民族的未来负责。阳城县教育局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出发,不断探索、优化、奉献。 (文见《教育旬刊》2010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