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投资就是投资未来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12-30 9:32:00 人气:
——解读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寿光模式”来到山东寿光的人,往往是在一次次惊讶中认识这个城市的。这个有着“全国蔬菜之乡”美誉的县级市,不仅拥有辐射全国的蔬菜产业基地,连续9年跨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市)行列,而且各项教育事业也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均衡发展的势头。 近年来,在发展蔬菜经济的同时,寿光市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政府主导、制度创新、布局调整等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形成了“镇村一体化、幼托一体化、课程乡土化”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到2000年,寿光市3至5岁幼儿入园率即已达到95%,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目前,全市农村学前教育3至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了99.8%,0至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85%以上,提前10多年完成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全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100%,村办园达标率100%。 在学前教育受到举国关注的新形势下,寿光农村学前教育超前发展现象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寿光是怎样率先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并基本实现城乡幼儿园均衡协调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来到寿光,试图破解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寿光模式”的样本意义。 政府主导多元化办园,让农村孩子入园不难寿光在办园体制方面改革创新,形成了“以政府办园为骨干,村办园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办园格局,满足了不同条件家庭儿童入园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走入寿光市侯镇地沟幼儿园,洁净的走廊上随处装饰着孩子们自己的作品;每间教室都设有教学区、就餐区和休息区,孩子们的教学和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室外摆放着跷跷板、滑梯、木马等各种游乐设施。 课间,每个班的孩子都由老师领着在室外活动,在开阔整洁的操场上或追逐嬉戏,或围圈做游戏,或跟着节拍做幼儿园自编的球操……碧蓝的天空下,孩子们的欢笑声激荡着初冬的阳光,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寿光市100多所农村幼儿园中,地沟幼儿园只是普通一“园”。近年来,在14个镇中心幼儿园的带动下,寿光市村村都建起了标准化幼儿园,一所所色彩鲜艳、修建一新的标准化农村幼儿园与遍布乡村的蔬菜大棚交相辉映,已成为寿光大地上亘古未有的新景观。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寿光早就在做的事,我们的目标是让农村孩子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样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否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这是关系到寿光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战略性任务。”寿光市委书记孙明亮说。 寿光因蔬菜而闻名,因蔬菜而发展。在大力发展蔬菜经济的同时,寿光历任市领导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高质量均衡发展的教育才能解放生产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发展。 由于寿光的蔬菜产业和工业经济发展势头旺盛,劳动力成了当地最紧缺的资源。在“人人有事可做,天天有事要忙”的情况下,依靠种植蔬菜富裕起来的寿光人,既想尽早让孩子接受幼儿教育,又希望幼儿园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发展学前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备受社会关注。 在谈到寿光学前教育为何能超前发展时,寿光市教育局局长崔建军说:“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全社会树立了典范,全市上下形成了领导重视、群众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学前教育办学的良好氛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目标后,寿光市就在全国率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立了以发展学前教育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市委、市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支持的同时,成立了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任组长,人事、财政、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托幼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学前教育工作的协调指导。市教育局成立了托幼办公室,负责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和教科研工作;各镇和街道成立了相应的学前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乡镇社区学前教育工作;各基层由村委、幼儿园、家长成立村(区)学前教育管理委员会。 为了保证理念创新和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寿光市把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园所建设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对镇街党委、政府的工作业绩考核和政绩评估中。此外,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还牵头组成“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小组”,每年对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督导评估,对质量下降达不到标准的,取消办园资格。市教育局组成评估小组,定期向社会公布经评估认定的各类幼儿园名单,接受家长、社会的监督。 崔建军介绍说,这种垂直式的管理和捆绑式的评估为寿光学前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不仅使其在布局规划、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方面都能得到优先考虑,而且形成了长效的管理和发展机制。到2000年,全市3至5岁幼儿入园率即已达到95%,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此后,寿光市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力度有增无减,办园质量走在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前列。2003年,寿光市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先进市”称号。 “为孩子投资就是投资未来”,“教育的事急办,教育的事先办”,这是寿光人的共识。在幼儿教育经费专款专用的同时,寿光市各级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努力改善农村办园条件。2009年,寿光市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使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省级办园标准。在2007年投资400万元、2008年投资3000万元的基础上,2009年投资8000万元,用于农村幼儿园新建改建及内部设施配备。 在市委、市政府的带动下,各镇、街道乃至村委会都把幼儿园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寿光市教育局托幼办主任魏秋红用“遍地开花”来形容各村镇幼儿园的发展势头:2009年,圣城街道投资1500多万元、文家街道投资800多万元、羊口镇投资500万元、营里镇和台头镇各投资600万元、古城街道投资500万元,各自建起了高标准的中心园。此外,圣城街道东城幼儿园、徐家幼儿园,文家街道河头幼儿园、化龙镇裴岭幼儿园,侯镇岔河幼儿园、岔河实验幼儿园等一批高标准村办幼儿园也陆续建成。 2010年,羊口镇投资2600万元的4所省级标准幼儿园正在建设中;台头镇投资1000万元,也将新建4所高标准村办幼儿园。目前,文家街道5所高标准的幼儿园均已达到省市级以上标准,并能容纳100%的孩子就餐;到2011年,羊口镇、营里镇、稻田镇、古城街道、圣城街道5个镇(街道)幼儿园就餐比例将达到90%以上。 “寿光学前教育发展之所以质量越来越高,家长越来越满意,其中的奥秘是持续不断的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和办园体制改革。”在幼教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的魏秋红深有感触地说。 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寿光市确立了“以政府办园为骨干,村办园为主体,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办园体制改革思路。在大力发展公办中心园的同时,积极调动企业、事业、个人等社会各方力量创办幼儿园,多形式并举,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办园,现已形成了政府办园、企业办园、联合办园、股份制办园、个人独资办园等各类幼儿园竞相发展的新局面。 在寿光市教育局,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全市有189所幼儿园,其中14所镇中心幼儿园中已有12所验收为省级示范园,90%的村办园达到地市一类、二类园所标准,100%的村办幼儿园满足山东省学前教育机构办园基本条件,3至5岁的农村幼儿入园率达到了99.8%。 在全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面临发展瓶颈的情况下,寿光市以政府主导、多元化办园的做法,为农村儿童提供了人人接受学前教育的公平机会,从根本上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村镇一体化管理,让农村幼儿园又好又快发展寿光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大胆创新,总结出镇中心园连锁村办园的“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以及“幼托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推动了寿光经济社会的发展。 姚淑清是寿光市稻田镇曙光中心幼儿园园长,她的职责不仅仅是管理中心园,还要经常下乡入村,在业务和管理上为各村幼儿园提供指导。 稻田镇实行幼儿园三级连锁管理模式,即在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的前提下,以中心幼儿园为龙头,辐射全镇所有学区幼儿园,学区幼儿园再具体分管各村办幼儿园。为提升全镇幼儿园的管理水平,镇教办还从中心幼儿园选派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到学区园担任园长。 姚淑清说:“中心幼儿园的龙头作用不仅体现在管理上,更主要体现在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上。通过优质资源共享的方式,中心园能够因地制宜地带动各村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 曙光幼儿园有一支精干的教研队伍,成员均拥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有的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教研骨干们经常“送教下乡”,到各村幼儿园进行实地研究和指导。此外,每周有一次教研活动,全镇所有幼儿教师到中心园进行教学观摩和业务学习。 如今,寿光全市农村幼儿园都实行了“镇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由镇中心幼儿园统领全镇所有幼儿园;在中心幼儿园设园长一人,全面负责全镇幼儿园管理;每镇配一名业务辅导员,协助中心幼儿园园长抓好全镇的业务工作。镇中心幼儿园发挥了“调度中心”的作用,本着就近原则或工作需要,可以在全镇范围内统一调用幼儿教师,综合利用教师资源,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这种垂直式管理模式不仅加强了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和资源配置,而且发挥了中心幼儿园在全镇幼儿园中的窗口示范作用,让中心幼儿园成为当地学前教育的教研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幼儿园位置分散、师资薄弱的问题。 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幼儿园一样,寿光农村幼教师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参差不齐,存在大龄化、低学历、分散化、缺编制等问题。以编制为例,即使像曙光幼儿园这样的镇中心园,45名幼儿教师中有正式编制的也只有5人。 “如何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是我们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只有常规管理落到实处,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才能有质的提升。”魏秋红介绍说,寿光市以中心幼儿园为依托,在农村幼儿教师管理和培养方面实行统一幼教干部的认定考核、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师资培训、统一教师待遇、统一教师调配使用、统一考核认定的“六统一”政策。 均衡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则需要高质量的培训机制。为了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与管理水平,寿光市教育局设立了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从2000年至今,总结了一套旨在推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三六六”培训机制,即每位幼儿教师都要接受离职3个月的专业培训,系统学习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这3门基本课程;培训内容还包括语言、数学、美术等6门学科的教学法;此外,所有教师都要经过“弹、唱、说、画、跳、计算机”这6项技能的训练,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寿光市还建立了农村幼儿教师工资来源的长效机制和逐年提高制度,教师工资实行了乡镇统筹管理,做到了按月足额发放,逐年稳步增长。市教育局还出台相关文件,保证农村幼儿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树先等方面与中小学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考虑到聘用制幼儿教师的养老问题,在上级没有任何政策的情况下,寿光市政府于2002年率先在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农村幼儿教师实行养老保险的意见》,为45周岁以下997名在职在岗的幼儿教师办理了养老保险。根据教龄由单位和个人承担相应比例的保险费,使幼儿教师的老有所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现已为50余名教师办理了养老保险退养。 寿光在农村学前教育方面让人惊讶的做法还有很多。在全国多数地区尚在为学前三年教育目标而努力的情况下,寿光已经把0至3周岁儿童纳入了学前教育范畴来考虑,打破了托儿所与幼儿园分离的传统模式,实行“幼托一体化”管理,统筹规划和实施0至5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为此,寿光探索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学前教育模式,在全市中心园和示范园都建有亲子活动室,开设亲子活动课程,为社区内0至3岁的家长免费提供教育信息。目前,全市设立了14个散居儿童教育活动中心,成立了141个散居儿童教育活动站。所有中心幼儿园还进行了学前教育幼托结合实验,招收小托班,划片定期对1至2岁散居儿童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对0至1岁婴幼儿家长进行集中培训和入户指导。 崔建军说:“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以及‘幼托两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满足了富裕起来的村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老百姓办了实事,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这是教育对寿光经济社会的回报和贡献。” 课程开发乡土化,走农村幼儿园特色化发展之路寿光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农村自然资源优势,推进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乡土化,总结出了“八个一活动”和“一物多玩法”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发和办园理念上走出了一条以乡土价值为本位的特色发展之路。 “线儿挂在大小指,小指拇指去勾线,中指撑中指忙,拇指去穿中指线,拇指线儿绕着放,小兔耳朵晃儿晃。”别以为孩子们只是在唱儿歌,他们还随着歌声有节奏地穿织着手中的毛线。动作和歌声同起同落,最后每双小手上都竖起了一对“兔耳朵”。 这是寿光市田柳镇中心幼儿园的一节活动课,老师正领着孩子们“翻花绳”。线儿是自备的,歌儿是自编的,一首儿歌,一个玩法,一根毛线能在孩子们手上翻变出50多种形象。在他们身后的墙上,张贴着由树叶、碎布粘制而成的各种图案,窗台上摆放着泥巴、易拉罐和庄稼秸秆做成的各种小玩意儿,整个布置看起来朴素而雅致。 田柳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葛汝霞说:“我们根据自己教师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挖掘本土资源,在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一团毛线、一个皮球、一根跳绳、一个沙包、一根皮筋、一张纸、一团泥和一个环的‘八个一’活动。” 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这些取自身边的活动无疑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农村幼儿园教师具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田野里的树皮、树枝、麦秆、玉米皮、农作物种子等都能成为孩子们活动所需的天然材料,容易搜集,并且不用投入大量资金;各类游戏来源于民间,生活气息浓郁,易学易做。 由于“八个一”活动深受孩子和教师的喜爱,很快得到市教育局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基层幼儿园创造的“八个一”、已经发展到“九个一”、“十个一”等活动,并在农村幼儿园全面推广。同时,寿光市还将蕴藏于民间的童谣、游戏融入了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这8个活动中的每个“一”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通和组合,具有广阔的游戏拓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种做法在稻田镇幼儿园被称为“一物多玩法”:一堆沙子,孩子们可以挖地道、造河渠、筑城堡,还能筛沙子、运沙子,淘宝贝、印花瓣;一个简单的竹梯,孩子们可以做双脚、单脚跳,走平衡,抬花轿,攀高峰等游戏。花样繁多,玩法各异,让人目不暇接。 以“八个一活动”和“一物多玩法”为代表,寿光市在农村学前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理念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魏秋红说:“最简单、最常用的东西,只要我们教会孩子学会思考,就能变成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最好的玩具。这种符合农村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做法也让农村幼儿园走上了个性化发展的路子,就是适当地保留了我们的‘乡土味’。” “乡土味”不仅体现在课程开发和教学方法上,也体现在农村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上。针对农村家长平时要忙于生产,而且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寿光把家园沟通与合作作为农村幼儿园管理的一项常规制度。 洛城街道中心幼儿园为每个家庭设计了“联系互动卡”,是用硬卡纸做成的卡片,上面有孩子在园情况、在家表现、家长留言、教师建议4个方面的内容,整个设计美观简约。在幼儿园大门口,家长刘红梅拿着刚刚领到手的“家园联系互动卡”高兴地说:“这个卡真好,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情况,回到家里我们也知道应该怎样教育孩子了。” “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大都来自农村,家长们大部分种大棚或经商,顾不上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联系互动卡加强了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更好地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洛城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李华君说。 在立足农村条件,利用乡土资源的同时,寿光农村幼儿园注重引导孩子了解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感和生命活力。 每年秋收时节,侯镇地沟中心幼儿园都会组织孩子来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伯伯一起剥玉米、摘棉花。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孩子们观察玉米粒的排列、棉絮等,让他们欣赏秋天的美,并体验丰收带来的乐趣,从而萌发热爱农作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这种以乡土价值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得寿光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寿光市学前教育把环境与课程教材相结合、与一日活动相结合、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与户外特色活动相结合,形成了立体化的课程模式。近年来,寿光市教育局编写了“八个一”园本教材,先后两次为山东省学前教育教学会议提供参观现场并做典型经验介绍,被列入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内容。 当一车车蔬菜被运往全国各地时,勤劳敢闯的寿光人实现了“先富起来”的梦想;当一所所标准化农村幼儿园拔地而起时,崇文重教的寿光人率先解决了农村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难题。同样是绿色的事业,同样是民生的事业,蔬菜给人的是营养和健康,而教育给人的是公平和希望。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寿光模式”闪耀的是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理想之光、希望之光。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19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