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教育部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3-6-20 15:41:00 人气:

教育部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绿色评价”体系改变中小学教育指挥棒

考高分就是“好学生”、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的时代,有望成为历史。

6月18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希望切实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我国中小学教育进入“绿色GDP”时代。

新指挥棒:由单一评价变综合评价,改分数独大为全面发展

为了高分,中国学生不仅学习压力沉重,更是付出了高分低能、体质下滑、缺乏创新精神等惨重代价。什么是“绿色评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引入了“效益”的概念:“学习不能不计成本”。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郑富芝说。

如今,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是以高考为龙头,层层相连、环环相扣,在升学率指挥棒下,素质教育步履维艰。“现在,我们要打造以学生发展为龙头的教育体系。”郑富芝说,“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共同基础,又关注兴趣特长;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由单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

翻开《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可以看到,珍爱生命、自尊自信、爱国情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师生关系、睡眠时间、学习状态……都纳入其中。即使是“学业发展水平”一项,也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关注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新型“指挥棒”,把“分数独大”的龙头,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绿色评价”的变化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将评价建立在大量数据的科学分析基础上,改变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价的现状;二是注重考察学生进步和学校努力,不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三是注重促进学校质量内控机制,不再过于依赖外部评价。

如今,在试行“绿色评价”的上海,成果正在凸显。据介绍,一些原先不引人注目的学校,学业质量比较好,学生负担比较轻;而一些热门学校则被发现潜在不足,如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不理想等,还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绿色指标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好差’的主观评价标准,又帮助每一所学校寻找持续发展的方向,从而不断推进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说。

如何落实:运用现代评价方法,细化标准,协同推进相关改革

评价重点的转移、评价内容的丰富,对《意见》的具体实施提出了新要求。“要摒弃传统单一的‘知识本位’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综合的‘能力本位’的评价新理念。对于学生学业发展方面的评价,不仅要涉及所学科目的知识和内容,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说。

“正确的评价可以变‘揭短’为‘扬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而有尊严地成长。”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说。

专家认为,一是要强调现代评价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价,辅之以必要的现场观察、个别访谈等,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二是强调采取科学抽样的办法,避免统考统测加重学校和学生负担。

《意见》初步建立了综合评价的指标框架,但还需按照中小学教育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进一步研究细化。在评价标准中,有些在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中有明确的量化要求,如体质健康、作业时间等,但有的只是原则性要求,还缺乏具体标准,如学生品德发展等。而对一些抽象指标,如理想信念、求知欲等,还需开发有效的测量工具。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有关高校已经做好准备,为《意见》的落实提供专业支持与技术指导。”辛涛表示,教育部下一步将建立评价资源平台,组织专业机构制定评价操作指南,开发科学的评价工具,促进评价资源共享。

此外,还需要协同推进相关改革。一是深化课程改革,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二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使评价和升学的要求相一致,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目前推出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郑富芝说,“教育质量评价是世界性难题。但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人民日报》 2013年6月19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