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改革碰硬,教育活力更强劲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6-3-14 8:53:00 人气:

改革碰硬,教育活力更强劲

时间退回到2010年,彼时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教育领域难度较小的体制机制障碍已经搬掉许多,剩下的都是牵涉因素比较复杂、难啃的“硬骨头”,但挡在教育发展的途中,绕不开,躲不过。

5年前,教育规划纲要瞄准的靶子其中之一就有“解决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

这是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必答题。“简政放权”、“管办评”、“国家治理体系”,这些听起来晦涩的词语,拉开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历史性的一幕,也在悄悄改变着老百姓的教育生活。

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针对机构改革、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曾经作上述表示。

转变政府职能,这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设了有利的制度大环境,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围绕十八大报告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

5年来,从宏观教育改革来看,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政府权责,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取得初步实效。取消下放21项教育行政审批事项,评审评估评价事项减少1/3。

省级政府、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全面开展。在“一市两校”率先启动综合改革的基础上,23个省份和100多所部属高校已按要求编制报送了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迈出关键步伐,深入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在高校治理中发挥作用。全国112所“211工程”高校(不含军事院校)全部完成章程核准发布工作。

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决策层级上移,如《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由国务院印发,呈现了全面推进的态势。这样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教育改革的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犹如为教育改革带来清新春风。

创新成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马达”

教育治理离不开三方:政府、学校、社会。我国的治理体系在发生深刻变革,踏着这个大步伐的节奏,教育管办评分离也在深入推进,寻求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在过去5年,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把“创新”两字当作了强劲马达。

在放权的同时,政府该如何创新管理方式?放权不意味着放任,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计划调控的管理方式,逐步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治理的方式在创新:国务院出台《教育督导条例》,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设立教育督导局,独立开展督学、督政和检测评价工作,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遍建立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超过99%的中小学校实现挂牌督导。

十八大提出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要求,这意味着按照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改进教育资源的配置规则与方式。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投入1100亿元,改善义务教育薄弱校办学条件;累计安排资金43亿元,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相关改革事项,都体现了财政杠杆的作用。

“第三方组织”在当下教育界成为热词。引导高校面向市场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进行第三方特别是需求方评价。委托中科院、社科院等单位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中期评估。

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5年前,教育规划纲要颁布,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启动,试点项目针对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为重点,实行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5年来,教育改革在“深水区”平稳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突出成效,积累了经验、储备了政策,有的已上升为国家层面制度安排,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督导体制改革等一些重要领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为今后5年攻坚克难积累了宝贵经验

就以办学体制改革为例,有几个“硬”数字能充分说明改革带来的活力:2014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5.5万所,比2009年增加近5万所;共有在校生4301.9万人,比2009年增加1236.5万人。5所高校获得授权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也在改革中得到重要突破,开辟了标本兼治的新路径。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招生计划分配、考试内容和形式、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等5个方面全面推进,着力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才。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之内。全部取消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在提高,2015年,定向录取农村学生7.5万名,比2014年增长10.5%。

同样是获得90分的两个学生,哪个付出的成本大?比起分数,上海针对义务教育设计的“绿色评价指标”更关注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业负担、幸福指数等。上海在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改革已经在国际上引发“中国热”。

与“上海经验”一样,基层改革永远不缺乏创新的动力和鲜活经验。比如,黄淮学院之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浙江、上海之于高考综合改革。5年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呈现基层活跃、顶层设计相互促进,改革创新与法治建设相衔接的特点。就在这样上下同心、左右辉映的节奏中,教育活力正以前所未有之力度在释放,一个教育公共治理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公共教育服务提供方式在创新,悄然提升着老百姓的教育生活质量。(记者 赵秀红)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基层创新

这5年,相比过去,我感觉最大的变化是特别鼓励基层探索,只要是本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机制体制探索,都被充分激励。这些基层探索往往带着全局发展的典型问题,因而也具有推广研究价值。

我感受最深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民办教育的发展。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尚在修订,但是温州、广东等地已经不再拘泥于过去的条条框框,一些制度性障碍和壁垒被破除。只要是满足老百姓多样化教育的需求,民办学校跟公办学校的待遇差别越来越小。比如,温州民办学校的校长、老师可以按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解决了“身份困扰”,这是很大的进步。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尚没有新法出台,但是这类基层创新也为修法提供了案例参考。

另一个是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规划纲要里对课改的要求是去掉大一统,删繁就简。只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课标不降、内容不减,可以自己编教材,这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老师们都觉得教材是国家考虑的事儿、专家操心的事儿,哪敢动?但是中国这么大,各地差别迥异,一本教材统天下,是不符合实际的。几年前,我们学校就对小学现有的十几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合并为语文漫道、数学世界、英语交流等6门课,自己编写教材,不仅内容整合了,传授方式也变了。我们在学校的这些改革,不仅重庆市很鼓励,教育部也支持,不再是过去的“大一统”,行政上的干预少了。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一变化是非常了不起的。(记者 赵秀红 采访整理)

【专家说】

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解决“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活力”在哪里?在主体身上。“活力”从哪里来?从主体性、主动性中来。这就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动主体性、主动性,激发内生动力、活力。5年来的教育改革实践,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一是激发地方活力。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创新,基层蕴藏着无穷的改革动力和智慧,是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力量,要保护和调动基层改革的积极性,鼓励先行先试,鼓励地方教育制度创新,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探索。二是激发学校活力。管理方式转变的核心要求,就是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要尊重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三是激发教师活力。要使教师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评估评价等方面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升教师主体意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生机活力。四是激发学生活力。教师不可以为自己教得越多越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我学”只能成小才,“我要学”就能活力迸发。教师要秉持以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在教育教学中探索学习者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的活力激发,体现了职能转变的要求,就是简政放权,就是给“主体”放权。但“主体”如何用好权,同样需要关注,否则就会“一放就乱”。这就要求一方面要着力完善治理结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加快健全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监管,加强教育督导,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者杨银付,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改革故事】

学校行政级别取消之后

2004年,潍坊市全部取消中小学校行政级别,有行政级别的校长档案交由教育部门管理。为稳妥起见,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有行政级别的校长的“级别”装入档案,如因工作调动离开校长岗位,仍参照原行政级别使用,而新任校长则全部纳入职级管理。

围绕如何选好校长,潍坊建立了校长后备人才和校长公开遴选制度。若想担任中小学校长,必须首先参加校长后备人才考选,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全市纳入校长后备人才库的有1200多人,校长后备人才要参加为期两年的包括课程领导力、教师专业发展、顶岗挂职体验等6个模块的培训。

围绕如何用好校长,建立了校长职级评定、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任期、交流、退出等制度。

潍坊还改革评价方式,科学评价校长业绩能力。有校长感慨地说:“干得好坏都由明白人来评判,我们只要一门心思办好学,不用再托关系、找门子了。”

从潍坊教育发展的实践看,校长职级制改革越来越成为支撑该市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质量,让人民满意的关键举措。实践证明,只要有了专家型校长,行政简政放权,学校反而会释放出更强大的办学活力。(郭振有 吴颖惠 张武升 马筱薇)

   (原文刊登于2015年6月3日《中国教育报》第五版)

   《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8日第5版

【关键词①:立德树人】德智并重,人才之果更繁盛

【关键词②: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公平步调更铿锵

【关键词③:内涵发展】深化内涵,质量提升更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