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幸福城市的教育行动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12-6 15:19:00 人气:

——江苏省无锡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纪实

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结合新闻单位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本报组织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农村,倾听基层群众呼声,回应广大师生家长的关切,报道各地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经验,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师生员工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典型报道”栏目,陆续报道各地的典型经验。敬请关注。

太湖之滨,江南福地,无锡自古繁华。2011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7万美元,在江苏地级市中位居首位,跨过了国际公认的发展中状态与发达状态的经济分界线。

然而,富裕并不等于幸福。在经济高位增长的同时,无锡市把提升人民幸福感作为“十二五”时期主要施政目标。为了建设幸福之城,无锡将教育列为民生之首,紧紧围绕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目标,科学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使得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近年来,无锡先后三次入选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联合组织评选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如果要解开这座城市的幸福密码,谁也不能忽视教育的贡献: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江苏省首批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江苏省“创先争优•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

每摘获一项桂冠,都是对老百姓满意度和幸福感一次实实在在的提升。如今,无锡教育与经济一样,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闪亮的品牌。

“多轮驱动”造就教育强市

作为教育强市的无锡,有一组让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全市3至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9.6%,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实现全覆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9%,在江苏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密不可分。翻开无锡市委、市政府近两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幸福无锡”等表述频繁出现。

透过这些政策话语,可以清楚地看到无锡发展教育的战略思路:一是建设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市,二是实现“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目标。无锡市委、市政府清晰地意识到,教育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教育的“强”,则体现为服务社会民生、增进人民幸福的能力。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互动需求,无锡市采取“党政推动、创新驱动、目标带动、区域联动”的方式,努力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大投入、大改革、大发展”。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强调,“无锡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各级各部门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为无锡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基。无锡市市长朱克江、副市长华博雅多次要求,要把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作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为此,无锡市在推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上形成“三个纳入”的工作机制,即纳入党政全局工作重要目标,纳入城乡一体化总体布局,纳入党委、政府推动科学发展重点工作责任考核体系,并要求各地坚持规划先行,从基础最薄弱、矛盾最突出、群众满意度最低的学校入手,每年重点扶持一批相对薄弱学校,提升区域内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水平。

2009至2011年,全市共投入24亿元,改造提升191所义务教育相对薄弱学校,使得全市在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就读的学生达到94.4%。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支持各地高位均衡示范区创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市政协主席会议安排听取市政府专题汇报,合力推动工作落实。

2010年,无锡市政府发文特别要求,“今后,各地在新城开发、开发区建设中,要把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政府必须承担的一项法定职责落实到位”。

在市委、市政府的身先示范下,各市(县)、区以及乡镇、街道都把发展教育列入党政工作重要内容,形成了党政推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

“在教育上花钱再多,老百姓也不会有意见!”无锡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伟敏说。作为年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汇聚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业强区,新区坚持对教育重点投入、重点发展,教育投入增长比例连续多年远高于全区财政增长比例,现已建成一个不仅满足本地人口教育需求,而且吸引了大批国际学生的教育国际化先导区。

锡山区安镇街道在区域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学校用地、投入等问题,以学校发展引领街道整体发展。“学校规划不能被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办好学校跟修桥铺路一样有意义,都能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安镇街道办副主任陆敏说。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工作关联度大,涉及各方责任和利益,如果没有党委、政府层面的强力推进,工作很难取得实效!”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陆卫东告诉记者,到今年年底,全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将实现全覆盖,所有市(县)、区建成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

今年8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专报信息》编发了无锡市在改造相对薄弱学校、加大教师轮岗交流力度、深化中考中招制度改革、妥善安排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多位省领导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无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体制创新克服发展瓶颈

由于教育发展一直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前列,无锡比其他地区更早涉入改革“深水区”。总结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无锡市的结论是: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到教育工作各方面,突出改革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协调性,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克服教育发展瓶颈。

“在无锡做校长很省心!除了管理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任务,不用操心人、财、物等问题,也不用三天两头往教育局跑。”一位有过外地学校任职经历的校长感慨道。

这番感言的背景是,无锡这几年一直在推动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改革,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服务基层、支持教育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制。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在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行业准入、资金拨付等方面的行业管理职能。

目前,无锡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投入持续增加,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最低标准已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700元,初中每生每年900元,而且建立了困难家庭适龄儿童免费接受学前教育、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十五年免费教育等制度。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无锡市以中考中招制度改革为抓手,全面推动基础教育改革。2010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幅度减少升学考试科目,大幅度缩短升学考试时间,大幅度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并出台了中考中招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方案规定,扩大高中办学自主权,部分热门高中实行自主招收优秀生和特长生,部分完中初中毕业生直升高中;中职学校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继续扩大热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比例,到2014年实行除自主招生外的计划内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校。此外,从2012年起,中考科目从原来的7门调减为4门,升学考试成绩总分和考试时间也作了压缩。

今年,中考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教师说,这项改革给教学松了绑;学生说,现在作业量少了,活动时间多了;家长说,孩子比以前更活泼,学习更主动了。

作为企业云集、经济发达城市,无锡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着强烈需求。为了将这种需求化为发展动力,无锡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拓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发展瞄准“建设全国一流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接轨国际的技师大市”的目标,一方面合理整合职教资源,高标准建设能容纳近10万名学生的职教园区;另一方面,实施面向技能和实践的课程改革,组建物联网、商贸物流、服务外包、数控、旅游等10个市级职教集团,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

高等教育发展采取“提升与引进并举”的思路,在支持做大做强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等部属在锡高校的同时,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引入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锡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上海交大无锡研究院等高教资源。

有了创新思维的强大内驱,无锡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并且凝聚成这样的共识: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完善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升学竞争转向办学水平竞争

锡山高中有一项传统:高三体育课和音乐课每年都要开到5月底。高三(2)班学生侯书漪说:“高考压力虽然大,但学校从不占用我们体艺课时间,音乐老师还把课改成‘卡拉OK’的形式,让我们一展歌喉,释放压力。”

作为位居全市前列的优质高中,锡山高中这种淡定折射的是无锡教育注重内涵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整体价值取向。

与全国不少城市一样,无锡同样面临“减负”难以落实、中小学办学形式单一、升学竞争激烈等困境。但近年来,无锡市教育局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在实施中考中招制度改革的同时,多次召开素质教育推进会,推出实施素质教育典型学校,动员全市中小学校长向社会作出“开齐开足开好应开课程”、“均衡分班”、“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等6项承诺。

无锡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实现所有中小学从生源竞争转向教学质量竞争,从升学竞争转向办学水平竞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理念得到了教育系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正在悄然改变一所所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而改善整个城市的教育生态。

以县级市宜兴为例,市教育局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和载体,连续3年区域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过去的“千校一面”正逐步转变为如今的“一校一品”,一批学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育人文化。

“我们每所学校都有看头,比如太华小学‘亮节向上’的竹文化、万石小学‘乐在石中寻’的石文化、丁山实验小学‘行方智圆’的壶文化……”说起学校文化建设,宜兴市教育局局长王敏辉兴致勃勃。

在丁山实验小学,记者见识了“壶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力。依托当地紫砂工艺传统,学校“以陶为媒”,开设陶艺、陶刻、彩绘等特色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并且把“壶文化”、“陶精神”融合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各个方面。校长葛以春说:“我们不是为了培养陶工,而是要在制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专注精神以及审美趣味,实现从‘陶艺’到‘陶冶’,最终到‘陶然’的境界提升。”

对于学校来说,提升办学水平的根本在于优质师资。从2010年起,无锡市要求各市(县)、区每年根据学校布局和教师居住实际情况,按照专任教师总数和骨干教师总数各不低于15%的比例,制定并落实教师轮岗交流计划,均衡配置教师资源。3年来,全市共轮岗交流校长373人、教师8061名,其中骨干教师1783名。

在无锡新区江溪小学,目前90名在编教师中有13人是来自外校的交流教师。校长杨伟光介绍说,交流来的教师大部分是学科骨干,都得到“重用”,对提升学校教学和教研水平发挥了很大作用。
教育公共服务改善社会民生

对于有着近700万人口,其中超过1/3为外来人口的无锡来说,如何让教育真正惠及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如何体现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让普通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现实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

13岁的唐瑜隆是无锡新区新城中学七年级学生,老家在四川南充,一年级刚读完就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来到无锡。在新城中学1500名学生中,像他这样的“新市民子女”超过一半。

“学校条件很好,老师对我也很好,我没觉得自己是外地人!”刚刚上完信息技术课的唐瑜隆告诉记者,他以前在老家都没见过电脑,现在不仅学会用电脑打字、编辑文章,还在老师的带动下喜欢上了玩机器人。

“新区所有学校实力都相差不大,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就近入学。这背后的理念是让100%的新市民子女都享受‘同城待遇’,让优秀的更加优秀,让平凡的不平凡。”新区教育局局长范忠良说。

“我有两个孙子,一直跟我在老家读书。我们多么渴望孩子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今天,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今年10月,周庄镇新市民覃宗贵给江阴市教育局领导写信,表达喜悦和感激之情。他的儿子、儿媳在江阴工作10余年,今年刚退休的覃宗贵带着两个孙子也来到江阴,孩子顺利进入周庄镇周东小学读书,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据统计,全市目前共有非当地户籍义务教育适龄入学儿童16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比例在90%以上,他们与本地户籍学生一样享受财政各项补助。“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正在无锡一步步成为现实。

2010年,为了解决当时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问题,无锡开始合理调整学校施教区,对经过改扩建后办学能力强、知名度高的学校,按实际办学能力扩大施教区范围;对少数“择校”的热门学校严格控制比例,并逐年递减;对“择校”缴纳的相关费用实行财政统筹,市级统一监管,集中用于相对薄弱学校改造。

这项政策执行两年来,无锡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大大降温,赢得了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

锡山区东亭实验小学学生家长周林说:“以前学校之间差异比较大,家长都把小孩往一些热门学校送。现在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而且教师也流动起来了,师资力量差不多,学生都就近上学,其他学校不愿意去了!”

滨湖区东绛实验学校学生家长侯明芳说:“2010年8月,我因工作调动来到滨湖区,孩子能顺利进入这样的公办学校就读,让我们心里踏实了,做什么事情都安心了。今年,滨湖区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办法,对我们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有了更规范的要求,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北塘区政协委员、区文化馆副馆长黄玉梅说:“这几年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得很好,百姓子女能够就近入学,这与政府的投入是分不开的。‘择校’现在控制得很严格,区委书记、区长带头不批条子,学生择校越来越少。”

为了提升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2011年5月,无锡市设立了教育惠民服务中心,从行政许可、政策咨询、投诉受理、学生资助、家校联系等9个方面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高效率、优质化”服务。只要是上班时间,中心的服务专线随时有人接听。一年半来,中心共受理群众咨询投诉和求助需求1万多件次,其中大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深受市民欢迎。

今年9月,无锡市教育局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在全市范围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抽查。结果显示,9个市(县)、区的公众满意度平均为92.55%。

刚刚闭幕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与无锡“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教育发展理念目标一致。日前,无锡市政府召开第八次常务会议,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集中讨论并审议了一批涉及社会民生的发展事项。会上首先通过了《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加快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格局”,到2015年,率先建成全国一流教育强市。

教育是发展之基,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是幸福之源。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期,无锡把优先发展教育与建设幸福城市的理念融为一体,无疑将为这座以幸福为追求的城市贡献更多的幸福感。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加快建设“四个无锡”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 黄莉新

嘉山秀水,文教昌明,江南名城无锡自古崇文尚教。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锡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主体战略,教育事业迅速发展,2007年在江苏省率先实现了以市(县)、区为单位的区域教育现代化目标。近几年来,围绕建设“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总体部署,加快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在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改善民生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坚持优先发展,把教育摆上经济社会全局工作重要位置。一是整体谋划。突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着眼无锡市2014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制定实施《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二是落实责任。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市(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的职责重点,列入党委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三是加大投入。近三年全市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2.5%,教育总投入达到350亿元,城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坚持创新发展,充分激发教育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民办教育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各项支持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实施教育“管办分离”改革,推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效能。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机制,进一步减轻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形成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围绕服务无锡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友好学校结对交流、师生互访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市中小学90%以上实现“班班通”,50%以上建成数字化校园。

坚持均衡发展,加快促进教育公平。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把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初步实现了全市市(县)、区范围内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为包括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在内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了公平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条件。加强学前教育环节,制定实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建立学前教育公用经费制度,启动“无锡市学前教育现代化镇(街道)”创建工作,全市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9.6%,其中85%以上的幼儿在省、市优质幼儿园就读。完善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全面实施了残疾儿童少年十五年免费教育和困难家庭适龄儿童免费接受幼儿教育。

党的十八大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坚持教育“科学发展、人民满意”导向,着力提高教育的优质度、公平度和满意度,努力开创“学有优教”新局面,为加快建设“四个无锡”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中国教育报》 2012年12月4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