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全国支援贵州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2-9-6 14:57:00 人气:

2010年7月21日,21岁的赵小亭,一位倾心贵州山区教育事业的志愿者,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永远地留在了贵州的大山深处,留在了众多被她的爱心照耀过的孩子心里。

“为了山里的孩子,为了贵州的明天。”怀揣这样的梦想,像赵小亭一样行走在贵州山间的支教志愿者不计其数。丛飞、徐本禹、高岑岑……这些响亮的名字被贵州人民铭记在心间。扶贫先扶智,把爱心播撒在这片教育落后的土地上,用行动托起山区的“教育梦”,从中央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从人力到物力,一批又一批的教育支援渗透到贵州的每一个角落,推动着贵州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十年磨一剑,十年见成果。从1999年到2011年,贵州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71.6%提升到94.1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8.9%提升到58.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2%提升到23.2%。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批批优秀的志愿者前赴后继。这些承载着无数爱心的帮扶在贵州山山寨寨开出了幸福之花。

“贵州的父老乡亲永远铭记,贵州的孩子心怀感恩。在贵州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各界的支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说,社会各界从物资到人才,十年如一日真诚扶持、全力帮助贵州教育事业,倾注感情之深,持续时间之长,帮扶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投入项目之大,在全国前所未有。

“软件”+“硬件”,帮扶促发展

“要举全国之力帮助贵州教育”。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吹响了中央和发达省份帮扶贵州的号角。2000年,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的决定,以福建、深圳、大连、宁波、青岛等省市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开始了一场对贵州教育事业长达十余年的真情帮扶。2004年,中办国办转发意见,要求开展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帮扶力度继续增强。

作为起步最早、力度最大的东部帮扶城市之一,深圳设立1亿元“深圳—贵州助学金”,使得每年1万—2.25万名农村贫困中学生受助。

2011年,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58所高校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47所贵州高校在贵阳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将在5年内帮助提升贵州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科研服务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推动贵州高校跨越发展。

这些,只是帮扶贵州的一个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11年,中央累计向贵州投入教育资金1047.2亿元,较上世纪90年代的6亿多元增长160余倍;福建省及深圳、宁波、青岛、大连4个计划单列市累计投入贵州教育资金20多亿元,改扩建中小学700多所,救助贫困生25万余人;投入奖、助学基金1.6亿元以上;培训师资、教育管理干部8万余人;向贵州派遣志愿者3000余人。

2012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彰显中央对贵州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文件出台前,教育部以及中央有关部委多次深入一线,实地考察,现场办公。

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培训校长、老师;设立奖、助学金;无数的举动串联成中央到地方支援贵州教育事业的画面。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说,从政策到措施,从硬件到软件,来自各方的力量为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筑起了坚实的基础。

“欠发达地区办教育,关键是要解决钱和人的问题,外界‘硬件’和‘软件’的双助力,为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打造了强有力的双引擎,也为贵州人民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有力条件。”贵州省委常委、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刘晓凯说。

“内因”+“外因”,爱心聚“核变”

凭着一颗传播知识的爱心,河南姑娘王东灵瞒着父母只身来到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水塘镇中洞苗寨,为中洞的孩子“授业解惑”,而且一来就是一年。

在紫云搞教育近30年的施光宁说:“每年来紫云支教的青年志愿者很多像王东灵一样,他们的勇气对我也是激励。”紫云县原县委副书记杨开华说,王东灵启示大家,没有一种精神,是成就不了一番事业的。

是爱心让王东灵来到了中洞,是贵州人民的朴实无华让她选择了留下。在王东灵之后,30多名志愿者报名去中洞小学支教;美国的志愿者博德投资30万元架通了从山下到中洞的输电线路,上海交大师生捐款援建了中洞希望小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份爱心能点亮一片。行走在贵州各地,众多的“逸夫楼”让人记住了一位慈善家的名字——邵逸夫。黔东南州丹寨三中副校长潘玉林讲述了另外一名慈善家朱英龙的故事。现年72岁的宁波籍台湾企业家朱英龙从2003年开始到贵州贫困地区捐资办教育。9年多来,他已捐资近3亿元,为毕节、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4个市州修建学校1000多所,并资助了一大批贫困学生入学。盖楼、建图书馆、捐设备、资助学生,邵逸夫、朱英龙、王永庆、李国基等大批慈善家的名字在贵州教育发展的史册上熠熠生辉。

一份爱心午餐,让黔西县的师生们记住了邓飞等爱心志愿者的名字。这场民间发起的爱心活动,最终引发一场“爱的风暴”,从国家层面开始了一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在贵州省试点并下达营养膳食补助资金24.8亿元,惠及贵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5个县的417万农村中小学生。

从捐钱捐物到义务支教,从企业家到平民百姓,来自民间的爱心力量汇聚成一股股暖流,成为推动贵州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统计显示,2000年至今,民间资金支援贵州教育共计6亿元左右。

在贵州教育工作者看来,对外界援助最好的回报,就是自身的不甘落后、奋发赶超。贵州教育发展水平落后,是不争的事实。是否甘于落后,关键看贵州人的态度。在向发达地区迈进的道路上,外界伸出了援手,“外因”给力,“内因”更应奋力赶超。

“感恩”+“奋进”,图强谋跨越

三都水族自治县鹏程希望学校门口的大道,被当地政府命名为“深圳路”,校长韦国宏介绍,这条路让当地群众记住了深圳人民的情谊。在贵州的其他地方,像这样命名的教学楼、街道还有很多。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和帮助,感恩的情怀在贵州人民心中萌芽、生长。鹏程希望中学的学生自发组建艺术团,多次奔赴对口帮扶城市深圳演出。“是谁为我们建起一栋栋漂亮的教学楼?是谁为我们修建宽敞明亮的图书馆?是谁为我们送来可爱可亲的优秀老师?”在贵州的许多学校,师生们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抒发对援建大军的感激。

徐本禹是无数外省到贵州山区支教的老师之一,谈起支教感受,最让他不能忘怀的是山区孩子不时送上的野花,是家长特意留给他的鸡蛋,是孩子们齐声高喊“谢谢老师”的感动。10年过去,在徐本禹支教的地方,34名华中农大研究生志愿者先后接力,默默在大山深处奉献自己的青春。

“十二五”以来,贵州省教育事业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面提速,呈现了后发赶超的良好态势。刘晓凯告诉记者,贵州还将通过义务教育教师的均衡配置机制,使部分优秀教师流向县区或乡镇、流向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地方。

“我们只有加倍努力,才能不辜负外界的帮助。”这已成为贵州教育界的共识。这种干劲逐渐凝炼成为“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贵州教育精神”。

如今,“感恩”与“奋进”,已深深融入贵州人民的血液中,成为贵州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特质。

《人民日报》2012年8月4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