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河北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访纪行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8-23 15:36:00 人气:

河北省雄踞华北,环绕京津,东临渤海,西跨太行,地理位置优越。虽然从本世纪初河北就已跃居全国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五六位,但因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河北又是经济落后省份,人均财政收入始终徘徊在全国20位以后。河北省的人口情况也类似:有7000多万人口,是人口大省,却不是人力资源强省。

2011年3月1日召开的河北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经济与人才的现状被必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会议提出,要变经济大省为经济强省,就必须要变人口大省为人才强省。这次会议向全省吹响了号角:要将教育大省建设成为教育强省!

新任省委书记张庆黎、省长张庆伟到任后,在全省调研时每到一地都要看教育,对落实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明确要求。今年4月28日,他们来到河北工业大学,就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特别提出一定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更好地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服务,大力培养河北急需人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提高河北自主创新能力再作新的贡献。

河北省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建设教育强省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7月上旬,本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神州行”采访组一行,走进河北省进行采访。

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列入地方党政领导年度考核内容

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河北省明确提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措施和目标,还承担了包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教师资格注册制度改革等6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

任务明确后,河北省立即成立了由副省长龙庄伟为组长、由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11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省委组织部进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这在人们的记忆中还是第一次,许多市县的书记、县长感受到了压力: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做不好,真的要丢“乌纱帽”了!

河北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把教育投入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建立稳定持久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具体做到:落实“一个责任”,就是落实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健全“一个体制”,就是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资金投入体制。做到“一个优先”,就是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河北是一个经济大省,财政收入却不高,要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目标,压力不小,省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要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为完成上述目标,2012年教育专项项目预算总盘子达75.89亿元,比2011年年初预算增加了42.92亿元,增长了130%,是历年来专项经费增长数额与幅度最大的一年,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8%。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和2%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仅地方教育附加一项,2012年征收将达到30亿元。对于这样一个人均财政收入不高的省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为强化政府行为,河北省还建立健全了经费投入考核机制,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列入各级地方党政领导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定期予以通报。

为了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教育、财政、税务、城建、金融等部门积极配合,出台了一系列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的政策:一是土地出让收入扣除规定支出后,按余额的10%计提教育资金用于教育设施建设,年收入约为39亿元。二是城市维护建设费收入中提取10%用于中小学校舍维修,年收入约为6亿元。三是高校校区置换所得收入扣除转让成本费用外,由当地财政等额支持学校建设。四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设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减免。五是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凡达到一定建筑面积的,依据各地教育设施规划,由开发单位负责按比例同步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无偿交教育部门管理使用;建筑面积较小的,按比例缴纳建设学校资金。这些政策,刚性强、力度大,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供了经费保障。

切实缩小城市、区域和校际间差距,打造公平优质的教育

承德县深山黄旗湾村村民李凤云有两个女儿,姐姐杨晓娟今年20岁,妹妹杨珊今年17岁。初中毕业后,杨晓娟没能考上高中,便来到北京一家饭店打工。后来,县里搞学区建设,教师资源重新整合,正在上初二的妹妹杨珊便有机会到上板城中学就读。去年中考时,杨珊被承德二中录取。母亲李凤云说:“如果早点建学区,大女儿今天肯定也能上高中。”

妹妹杨珊的命运因河北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改变。“归根结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还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辐射面窄等。”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说,“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一项免费公共服务,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河北省着力推行了农村学区制和城乡联合校等几种模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农村,推进跨乡镇的学区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乡镇界限,3万至5万人口设置一个学区,学区设研训室,研训员4至5人,建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中心校和学校三级管理的县域教育管理体制。今年年底,河北所有县(市、区)将完成学区建设,按新体制运行。

在城镇,推广联合校、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四种模式”,切实缩小城市、区域和校际间差距。通过联合校模式,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协作机制,全面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等模式,改造薄弱学校,建设标准化的新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切实缩小城市、区域和校际间差距。

石家庄四十四中学生张雅惠跟随父母从东北老家来到石家庄。2009年,她顺利进入四十四中学习。前不久,她刚刚参加完中考,以567分的成绩考上高中。像张雅惠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周边农村学生不在少数。他们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用上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有一批优秀教师关心他们的成长。

“我们学校有很多周边农村学生和务工人员子女,但是教育质量、中考成绩却不比其他学校差。”石家庄四十四中校长夏强说。的确,家住八方村的初三学生郭遥说:“刚开始担心城里的老师看不起我们,但是后来发现老师对教学非常负责,平时还组织我们开展各种活动,丰富课外知识。”为了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既组织教师去其他优秀学校学习、交流,又定期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师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每一所学校都精彩,才是教育均衡的真谛所在。为打破“千校一面”的局面,邯郸市鼓励各学校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实行错位发展、特色办学,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办“优质+特色”的教育。目前,该市已建成市级特色学校30余所,县级特色学校100多所,并建设了10所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学校。

为加大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推进力度,河北省制定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确定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172个县(市、区)分年度规划目标。近期,省政府还与各设区市政府签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责任书,逐级落实目标任务。此外,还制定了《河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规划》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

可以说,在河北城乡,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在成长,都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每一点变化,都使得河北的基础教育离公平优质越来越近。

启民智授民技,送教下乡培养致富和改革带头人

高考落榜后,在城里打了几年工,回到农村务农时,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懂农业知识。河北隆尧县农民常海峰告诉记者:“这时再想回职中学习,但已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肩上的担子太重了。”

农村职业教育陷入这样尴尬的境地:面向不想务农的初中生招生,生源越来越少;务农的农民想上学,但各种条件已不允许。为此,河北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打破固有招生限制,通过“送教下乡”,把正规的农业职业教育送到农民家门口。

为了让农民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影响生产,系统学习中职课程,2011年,河北省委组织部、河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河北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推进“送教下乡”加快培养农村适用人才的意见》,要求拥有涉农专业师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等必需基本办学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面向45岁以下农村基层党员、村干部、返乡农民工、种养殖专业户、复转军人等在乡从业农民,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为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课程设计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侧重学习当地产业发展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在授课形式上,把专业课堂搬到乡镇和农场、养殖场,方便学生上学,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意见》一出,有50万名农民争相报名,经过筛选,河北各中职学校最后共招收了这类学生10万名。

在开展“送教下乡”、实施“双带工程”过程中,职业学校在乡镇建分校设置教学点,把学校办到农户门口,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教学以生产需要为导向,开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等六大专业,并细化成56个专业方向。这项工作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目前,近30万在乡从业农民在全省150多所试点学校、1500多个教学点接受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

赵县职教中心在学生中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已由办学初的100多个合作社发展到325个,涵盖了新品种推广、梨果种植与储藏等15个大类,使农民积极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提高了经营意识和品牌意识。南宫市职教中心研发并在全市推广棉秆粉种植食用菌,每年能为菇农节约成本600余万元,增收2000多万元。

难怪这两项工程被誉为“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工程。

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河北高校的很多领导或许记得,就在2011年的全省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向与会的200多位书记、校长发问:“在全省112所高校中,110所办了外语专业,这有必要吗?!全省110多万在校生,大文大理专业占了52%,这有必要吗?!为什么一方面我们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急需人才?”刘教民的发问,吹响了河北高等教育改革的进军号。

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始终是河北省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制约着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河北之所以是一个高教大省,而不是一个高教强省,关键是没有一所真正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学,一流学科也十分匮乏。

河北以地方高等教育为主,目前,全省共有112所普通高校,主要面向河北省招生,毕业生就业也以面向本省为主。这种人才需求和高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共同决定了河北高校必须明确树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本科院校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体,高职高专院校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科研型大学的目标。

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带来招生考试方式、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与评价方法的变化。比如,河北已开始在本科院校开展“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学生自主选专业”改革试点。专业综合改革也已启动,2012年遴选10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此带动高校专业改革和建设。设立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近400项,其中涉及全省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10项,如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学文化研究、高等学校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地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

目标看准了,在具体的实施中,河北的做法是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即全省6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大学,每所学校遴选4个强势特色学科给予重点资助,定期评估,评估不合格的,取消强势特色学科资格,并把该学科资金投向其他强势特色学科,一所学校如果有两个强势特色学科被取消,即取消其高水平大学建设资格,经费投入其他学校。这样,经过几轮评估,最终将一两所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

各高校也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不少收获。以燕山大学为例,该校在装备制造及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领域,一直是重大装备科研的国家队成员,2010年以来,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学校积极联系中国一重、首钢、鞍钢、齐重数控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学校改革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精简压缩学时,倡导自主学习;二是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实践能力。”燕山大学校长刘宏民表示,学校将建设河北省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基地,为推动河北省装备制造和钢铁工业发展服务,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比明显提高,在河北各地市的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

河北工业大学已有109年办学历史,是我国最早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之一,也是目前河北省唯一一所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骨干大学。该校微电子研究所被业内认为是当前国内固体表面超精密平坦化工艺与材料研发的领跑者。

今年4月28日,当前来学校考察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张庆黎、张庆伟得知,以刘玉岭教授为带头人的项目组,承担着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02专项”项目,并且是唯一担当此类重大项目的地方高校科研团队时,都点头称许,并鼓励科研人员再接再厉,着力攻克重大科学难题,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这是河北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关链接】 河北教育概况

截至2011年,河北全省共有幼儿园8183所,2012年将改扩建和新建1000所公办幼儿园;小学13274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2%;普通中学3132所,其中高中598所,初中2534所,普通初中巩固率98.2%,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5.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13%。

目前,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12所,地方普通高校108所,研究生培养单位18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9%,万人均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64.69人。

《中国教育报》 2012年8月21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