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山西省运城市推进教育公平采访纪行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7-16 14:43:00 人气:

城乡学生站上同一起跑线
——山西省运城市推进教育公平采访纪行

运城地处山西省南部,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千古名篇《劝学》在此写就;隋末大儒王通于此讲学;清代学者李毓秀写就的《弟子规》,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小学引入校园,作为儿童的国学启蒙读物。

然而,作为山西的农业大市,运城农村学校占了全市中小学的87%,农村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与很多农业大市一样,运城也曾有过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存在巨大差距的历史。如何发展农村教育?如何拓宽农村学生的出路?如何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本报“神州行”采访组走进运城农村学校,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现代化

记者来到运城市绛县陈村镇陈村小学时,正赶上四年级的学生们在学习古诗。教室里多媒体屏幕上,正以动画片的形式播放着杜甫的诗词短片,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完全沉浸在杜甫诗词的世界中。

陈村小学的教学楼只有两层,全校有教师16名、学生241名。但就是这么一所农村小学,却成为远近闻名的信息化建设特色校。学校设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所有教室实现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真正走进了教室,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信息教育上,我们的学生完全不输城市孩子!”陈村小学的校长侯瑞琴自豪地说。

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共享优质教育,以农村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现代化,是运城市打造教育公平的途径之一。运城市每年都对全市信息化建设进行奖励和补贴,并建起了运城远程教育中心网络,同时整合全市名师资源,建起了50所名校资源开发基地,组建了千名名师队伍,初步形成了全市共享的教育资源库。如今,运城13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校校通”,2268所学校接通互联网,达到了“高中生10人、初中生15人、小学生20人一台计算机”的标准。

信息化建设只是运城市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运城投资16.9亿元,改造危房205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646所。在改造校舍的同时,运城实施了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每所标准化学校均达到“八有”:宿舍、餐厅、图书阅览室、文体电教室、信息技术设备、洗浴房、理发室、医疗室等一应俱全。

垣曲县蒲掌乡蒲掌示范小学离县城有56公里,是垣曲县最偏远的农村小学。这里的孩子们放学后,都能洗上一个免费的热水澡。在学校崭新的浴室房顶,排着一列太阳能热水器。这让村民们非常放心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寄宿。教师王荣荣说:“自从学校面貌发生大变化之后,以往去县城上学的孩子开始回流了,这让我们也充满了干劲。”

城市教师也能在农村扎下根

在推进城乡学校硬件设施一体化的同时,运城市建立了城乡师资交流制度,硬件软件一齐抓,进一步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011年秋季开学后,在垣曲县城就读的二年级学生王慧媛又重返厉山镇望仙村小学读书,她的母亲也结束了在县城租房陪读的历史。王慧媛还记得重回村小的那一天,昔日冷清得近成空壳的村小,重新聚集了周边村落的小伙伴,“学校新来了好几位老师,我们的课跟城里学校一样,都开齐了。我很喜欢现在的学校生活。”王慧媛说。

近年来,运城围绕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水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运城实行新任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和城镇骨干教师轮岗支教制度,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农村学校至少任教服务3年时间,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时间不少于一年。城乡对口定期支教的学校一般为3年时间,每年学校交流教师不低于教师总人数的5%。各级政府还筹措专款,用于支教教师的交通补助、生活补助等。

今年已是毛爱琴来到蒲掌示范小学支教的第5个年头。原本在垣曲县城教书的她,来到乡村小学后,就爱上了这里的孩子们。县里出台的政策也让她感觉到来农村学校教书的尊严。“我每月有200元钱的山区教师津贴,此外还享受优先评模范教师、晋升职称等优惠政策。”毛爱琴说。深受鼓舞的她在3年服务期满后,又主动提出再教3年,还把家搬到了山村。

职业教育铺就农民富裕之路

尽管已经毕业3年时间,武国奇、尉敬红和程泽冲的名字在运城职教圈子还是常常被人提起。

这3名出自运城万荣县职业中学的农家子弟,凭借自己过硬的电焊技术,在2009年5月被造船强国韩国的某造船企业提前聘用,待遇优厚,一时被称为“身怀绝技闯韩国”。

读中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这些农家子弟如果不能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本领,就很难走上高层次的就业岗位。近年来,运城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中职人才为目标,使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脱颖而出,不仅对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使一大批农村学生走上了富裕之路。

新绛县职业技术学校先后与广州、深圳、杭州、青岛等地30余家大中型电子、机械制造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确定“1+0.5”的办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再到合作企业进行半年实习,然后返校学习1年,再到企业实习。学生毕业后按双向选择,与企业签订正式用工合同。这种模式下,每年学生都能拿回500万元以上的工资款,3年学习,学生不仅不花家庭一分钱,还可以为家庭提供数千元的财力支持。而正式参加工作后,他们将获得更稳定更多的报酬,对多数农民家庭来说,这是比种地丰厚得多的收入。

在把职业教育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对接的同时,运城教育人更进一步,瞄准了本地的经济社会建设,站在当地发展大局的高度来发展职教。近年来,运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形成了汽车和运输设备生产、铝和金属镁深加工、化工、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产业集群。“这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供规模化、多层次、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李晋杰说。

据统计,10年来,运城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已达30余万名,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不仅满足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且向京津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工人,10万余名毕业生在全国500强企业实现了稳定就业,2万余人已在大中城市安居。

《中国教育报》 2012 年 7 月 9 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