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安徽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访纪行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7-16 13:36:00 人气:

江淮崛起风云会
——安徽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访纪行

长三角腹地。襟江近海的14万平方公里版图,养育着6800万江淮儿女。

作为东部的一个内陆省份,安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不仅因山川俊秀而知名,更因人文底蕴丰厚、人才辈出受瞩目。正如安徽人自己所诠释的那样,安徽名山多,水系多,名人多,人文丰厚,人杰地灵,一个“徽”字,写尽安徽特色。

安徽出人才,也出经验。改革开放之后,安徽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教育税费改革等走在全国各项改革前列。近几年,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长三角腹地区位,决定了安徽必然会在中部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安徽要实现全面转型,要加速兴皖富民,教育应时而动。日前,本报记者“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神州行”采访组一行,走进安徽,以省会城市合肥为中心、纵贯皖南、皖北,深入采访挖掘安徽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

一个“统”字,为教育在重点领域的突破提供了保障

在安徽民间,一直秉承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古训。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安徽省把教育放到了更加突出和优先发展的位置。

体会最深的,当然是安徽教育的“当家人”、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程艺。

一见面,这位中科大研究应用数学出身的学者型厅长没有丝毫客套,握着记者的手,一连串的数字便甩了过来:安徽6800万人口,80%在农村,40%又分布在条件艰苦的皖北地区,如果不寻求教育突破,加速人才培养,又何谈加速安徽崛起和发展?

做教育厅长7年间,程艺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不久省里召开的高规格教育工作会议。会上,省委书记张宝顺的一席话至今仍让程艺记忆犹新:教育投入要算大账、活账、长远账,要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省一策”投入标准。时任安徽省省长的王三运也在会上要求各级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宁可在其他方面紧一些,也要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增长。

很显然,安徽省委、省政府在为兴皖富民、加速崛起排兵布阵时,把教育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这让程艺和他的班子成员在具体实施和落实国家和省里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时有了更足的底气。

在安徽省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中不难发现,安徽省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20字方针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了“统筹协调”4个字。这显然是对中央把安徽作为国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的回应,同时,也是针对当前安徽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的。

在安徽省教育规划纲要中,着重强调了“四个统筹”,即统筹科技、教育、人才发展战略,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与城镇化建设和人口变化相协调;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北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并在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等方面突出贯穿了“统筹协调”的要求。

一个“统”字透露出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也使教育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的突破有了保障。安徽省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安徽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教育体制改革和规划纲要实施工作,并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在谋划国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安徽省提出了“抓住关键环节、强化政府统筹、改革体制机制、激发教育活力”的指导思想。强化省政府对教育、组织、宣传、编制、发改、人社、财政、文化等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和资源配置。

安徽省对教育的统筹协调,突出体现在切实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上。规定到2012年区域内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不低于中部省份平均水平,2020年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2011年新增教育财政投入177亿元基础上,全省将再新增财政教育投入180亿元左右。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已经投入290亿元用于教育民生工程。同时,安徽省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省加大投入暨化解高校债务领导小组,积极推进实施高校提标化债,并在省内高校历史投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在全国较早提出2011年、2012年本科高校生均拨款先后达到8000元和12000元。仅此一项,省财政将增加投入近60亿元。

安徽省对教育的统筹协调,同样体现在对地方领导干部思想认识的统一上。在他们看来,没有思想上的统一,就难以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2011年底,安徽省教育厅组织全省各县区分管教育的领导听取解读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报告,交流下一步工作思路,落实各地具体的教育任务和细则。110多个分管市长、县长,一天的学习交流,很少有人起来走动和打手机,成为难得一见的会议秩序。不少市长、县长感慨,这样统一认识、对当前教育形势分析和把握的会,应当多开。

记者注意到,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框架下,安徽省各种相关改革举措也正在积极推进,全省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和高校分类指导正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已经通过地方立法加大了推进力度。与此相呼应,省内各个区县在党政一把手的重视下,各项教育改革措施也初见成效。

在区位上从来没有多少优势可言的安徽,在新一轮崛起和大发展面前,没有丝毫犹疑和彷徨,他们紧紧抓住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不撒手,在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寻求突破,希图抢占发展制高点。

高开华,安徽省教工委副书记,这位因教育而走出大山的教育管理干部,对优先发展教育体会尤其深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安徽从来都是出经验、出思路的地方,但安徽人口基数大,南北条件差异大,在经济发展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从长远着眼,不从现实出发,力争在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安徽经济还是很难打翻身仗。

一个“放”字,让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良性互动

从地图上看,长江中下游流经安徽400公里,有着800里皖江之誉,这条黄金水道将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皖江城市带串联起来。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出台,这是国家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而制定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专项规划。

承接产业转移,必然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箭在弦上,势在必行。为了主动适应这一发展需求,安徽省提出了两大工程四项改革举措,用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办学模式、教育教学、职业培训和农村职教改革,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沿皖江一带的城市和地区,也开始了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围之路。

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箭头”,马鞍山市当前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为此,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实施一校一品工程,开展全市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研究,全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鞍山工业学校去年与安徽华菱西厨装备股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多领域合作。其中包括企业在学校挂牌设立“安徽华菱西厨班”,学校在企业挂牌设立“安徽省马鞍山工业学校校外实训、就业基地”。

机器轰鸣,师生共同参与,企业化规范运行,企业订单源源不断,这是在马鞍山中高等职业院校实训车间里比比皆是的景象。“学校引企业进校园、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课堂对接车间、师资对接师傅、校长对接厂长,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校企进行实质性的真合作,是马鞍山近些年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一直在探索的路径。”一位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样告诉记者。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皖江城市带职业学校还围绕承接产业发展,大胆尝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之路。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组建涉及数控、汽车、经济技术、卫生、建筑、能源产业等领域职教集团10个,共有400余家企业、行业、科研单位、职业院校加盟,为相关专业领域的校企合作和产业发展提供了舞台和人才储备库。

“重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一定会重视职业教育。我们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采取的策略是该统的坚决统起来,比如管理体制创新、标准规范制定、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但该放的也坚决放下去,比如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当交由地方和学校去办的事,就充分放手让他们去大胆改革与创新。”对记者说这番话时,程艺的语气非常坚定。

的确,安徽南北跨度大,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乃至教育文化水平差异也大,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显然不利于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直以来,安徽省在省级项目、资金安排等方面优先加大对皖北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力度的同时,充分放权,支持地方教育改革新举措。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安徽将职业教育发展重心下移,着力从市一级统筹做好职业教育规划,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淮北市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设立职业教育局,统筹和推进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滁州市人民政府也与安徽省教育厅签订了共建滁州市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职教大市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以此为契机,滁州市谋划出台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市科教园区建设,整合区域内中、高职院校入园统一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敢于“吃螃蟹”的创新精神让安徽人在诸多领域走在了改革前头,也给教育发展带来生机。结合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曾经创造了“一座没有择校的城市”的铜陵,在安徽省第一个废除暂住证,实行了居住证管理。2010年11月23日,铜陵市发放了首批流动人口居住证,分别给该市经商、工作、学习的各阶层人士,使他们正式成为铜陵的“居民”,将同等享受市民待遇。铜陵还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其根本目标是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均等的权利。

铜陵之所以能够在安徽率先“吃螃蟹”,一方面在于它是新兴工业城市,另一方面是得益于这座城市一直在努力探索城乡均衡化发展。以教育均衡为例,铜陵提前一年在全省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基本实现了全市的教育均衡发展。

安徽省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对高等教育寄予厚望。全省大力倡导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推动应用型高等学校自主开放合作。“我们认为,应用型高等教育主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地方战略。大力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是发挥高等教育服务、支撑、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程艺对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于是,以合肥学院与德国应用科学技术大学合作为龙头,安徽省一些地方高校与多个国家的应用型高校开始寻求合作。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以推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安徽工业大学、池州学院等高校还与所在城市合作,共建图书馆、体育馆和文化设施,将高校建成亮丽的“城市名片”。

安徽省还加大调整优化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力度,完善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论证程序,健全了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全省宏观调控结合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机制。近年来,安徽省高校围绕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培养紧缺人才,628个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低的专业停止招生,同时新增与振兴发展产业相关专业1598个,使应用型专业招生计划所占比重达到70%左右。

服务和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是安徽省高校利用学科优势主动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一大亮点。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突出徽学研究,努力打造安徽文化名片。目前中心已被省政府指定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咨询机构,列入省重点支持建设的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之一;安庆师范学院着力打造黄梅戏艺术人才的摇篮,以推动黄梅戏艺术繁荣发展;安徽工程大学“动漫产业孵化中心”与多家知名动漫研发单位和企业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芜湖市还借该校的“动漫产业孵化中心”和华强动漫创意产业园为主要支撑,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

目标既定,办学自主权释放,评价导向跟进,使得安徽省高校主动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动力大增。校园建设与城市建设互动,专业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互促,科学研究与企业需求互补,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管理人才和技术能手,推出了一大批如信息技术、语音技术、火灾安全技术、汽车制造、矿山安全开采等研究成果,使得安徽高校在全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上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个“法”字,把教育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从皖北固镇采访归来,紧赶慢赶回到合肥已是下午4点,正好赶上和省教育厅主管基础教育的金燕副厅长约定的采访时间。但记者一直等到5点多才见到金燕。

“实在对不起,今天下午厅里正在研究安徽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责任分解,要求相关部门抓落实,这是我分管的工作,所以走不开,”快人快语的金燕一边解释一边直切主题,“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现在不是有没有政策的问题,而是看你执行不执行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规范办学行为方面要坚决抓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尤其是在一些老百姓关注的择校和大班额等热点和难点问题上要认真、较真。”

金燕在铜陵市教育局当局长时,就因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国小有名气,到省教育厅主管基础教育工作后,更是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了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薄弱学校补偿机制和规范办学行为以及提高政策执行力上。

从2007年起,安徽省就出台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35条,规范中招,控制大班额,就近入学,禁止同城借读。经过几年整治,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有效缓解了择校风。2011年10月22日,经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获高票通过,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记者注意到,在这一实施办法里,没有回避教育热点问题,对于过去一些有要求但没有责任和法律追究的事,现在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去推动直至追究。过去对有偿家教,在校内是禁止了,但社会上却屡禁不止,现在实施办法里对这一条就有了明确的责任追究。

有了法律依据,关键还要看怎么去执行。在这一点上,安徽省下了很大力度和决心抓落实和执行力问题。2009年以来,安徽省每年都通过开展以规范招生行为、办班行为、教学行为、收费行为和教材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专项治理活动,收到了明显成效。教育厅还组织督导人员通过暗访等形式,重点查大班额和示范高中加班加点补课问题,一经查实,即取消示范高中称号。2010年至今,两年多时间内,省内已经有7所示范高中被摘了牌子,有效遏制了加班加点补课,减轻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择校问题,安徽省明确提出坚持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和分类指导、区域推进原则,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实现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均等,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初步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在安徽省出台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里,明确要求增加义务教育总量,均衡配置存量,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安徽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更是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刚性指标。

不仅如此,自2007年春季开始,安徽省以民生工程为统领,城乡同步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并将机制改革、危房改造、免费发放教科书等纳入民生工程,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省拿大头”。

目前,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已经从实施初的小学每生每年184元,初中每生每年276元,提高到目前的小学每生每年425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超过了国家制定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人均公用经费的基准定额标准。

为帮助薄弱校走出“低谷洼地”,安徽加大改革力度,在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率先在全国取消按原有标准划分的城市、县城、农村3个类别。同时,大力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2008年,安徽省又率先打破户籍限制,规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他流动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并报考高中阶段学校。2010年秋季开始,全面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零障碍”,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镇中小学与当地孩子一样,免试就近入学。2010年,安徽省又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民生工程,省财政投入2900万元建成农村留守儿童之家7000个。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安徽省把教育民生大事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目前,安徽已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同步免费义务教育,率先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率先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率先探索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率先创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

改革创新未穷尽,展翅高飞正当时。一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安徽教育,正在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安徽省教育概况

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教育机构2.3万个,教育人口1200万人,占安徽总人口近1/5。全省共有小学13997所,在校生460.4万人;初中阶段学校2996所,在校生27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2%。2010年,全省共有普通高中743所,在校生127.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616所,在校生96.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0%,在校生职普比为4.3∶5.7。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00所,其中本科院校31所,高职高专院校69所,另有11所独立学院。全省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5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3%。全省共有幼儿园4018所,在园幼儿100.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48.5%。特教学校62所,在校生1.4万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317所,注册学生16.5万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3857所,在校生156.8万人,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4.7万人。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12 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