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敢拼会赢耀八闽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1-11 9:49:00 人气:

——福建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访纪行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如今,这个曾是战备“前线”的省份成为开放的“前沿”,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11年正式颁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的大发展迎来了春天!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2011年初,福建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颁布实施了福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全社会郑重承诺,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全面开启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新征程。

不久前,本报“神州行”采访组来到福建,从沿海到山区,从城市到农村,亲身感受到福建教育发展有决心、改革有动力、创新有举措,八闽儿女正以敢拼会赢的精神全力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大投入,落实优先发展战略为教育事业提供保障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年,是福建教育迅猛发展的一年。一年多来,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信心倍增,教育被冠以“靓词”来形容:火热、生机、蓬勃、振奋……

11月中旬,记者来到有着“福建土楼故里”之称的南靖县,见到该县龙山镇、书洋镇等地都在新建标准化幼儿园大楼,建设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全县所有乡镇都在新建公办幼儿园,所需资金全部由政府安排统筹。”南靖县教育局局长张鸿钦说,县委、县政府已规划征地68亩,投入4276万元对全县11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施异地重建,建筑面积达2.3万多平方米,预计2012年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这仅仅是福建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缩影。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鞠维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福建人民敢拼会赢,尊师重教,对教育寄予殷切的希望。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教育倾注大量心血,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不遗余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苏树林多次在调研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时强调,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省委的要求,贯彻落实福建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社会事业,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创造条件,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领域热点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民生工程、暖心工程。

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教育工委书记陈桦多次指出,福建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教育必须先行,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切实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感,紧紧围绕解决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突出重点,寻求突破,将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情况纳入对各地班子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把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当前,各地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作为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才、科技规划纲要统筹推进。”鞠维强说,省委、省政府仅今年就出台了15个文件,在优先发展教育,加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及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教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加大投入是教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福建省进一步落实法定“三增长”,确保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1%。于是,一项项具体举措“亮”了出来:

——明确“四项目标”,即财政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明显提高、省基本建设投资中教育支出的增长比例明显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渠道增加增长幅度明显提高。

——采取“四个分解”,即分解兑现,把百分比兑现成实际金额,让投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分级落实,省、市、县分解指标,层层落实;分类筹措,除财政资金外,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等一一落实到位;分项到位,以项目为载体,用在急需的和有持续性的工作上。

——拓宽“三个渠道”,即落实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教育费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征收;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2%征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

——做到“三个重点”,即重点支持实施教育十大重点项目,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问题;重点保障教育惠民,大力支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等重点任务;重点保障教育公平,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据统计,2010年,福建省财政性教育支出360.48亿元,比2009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增长2.38%,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九年居全国首位;2011年,全省代编教育支出336.59亿元,占财政性支出的20.88%。同时,出台并组织实施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提高征收比例政策,落实土地收入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预计今年可增加教育事业投入40多亿元。

有了投入,福建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看头了,2013年前,全省各地将安排新建幼儿园1215所,改扩建幼儿园825所,新增学位37万个,新增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将超过75亿元,可实现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园的目标。

有了投入,福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建设步伐快了,力争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2000所,总数超过4300所,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50%;完成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103.8万平方米,改造2059万平方米校舍,已开工面积约占校安工程总规模的88.5%。

有了投入,福建各地城镇中小学扩容有力度了,至今已投入2.5亿元,新增4.5万个学位,全面消除了66人以上“超大班额”现象。

有了投入,福建各地中小学教师岗位更有吸引力了,近两年便新补充中小学教师1.1万名,其中农村紧缺学科教师6000多名。

“福建教育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环境,我们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对工作不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鞠维强说。

攻坚克难,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福建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是历史的重任,更是时代的呼唤!

全省各地大刀阔斧推行一项项教育改革,干起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区域人”。今年,福州市台江区有68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在县域内校际交流,交流人数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仅光泽县教师校际交流人数就达202人,占义务教育学校应交流人数的32.5%。

义务教育教师校际交流目前正在闽侯县、光泽县等11个县区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不仅没有后顾之忧,而且重燃了教学热情。原来,这11个县区都在着力推行“六统一”:统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学校岗位结构比例,统一教师招考聘用,统一教师考核办法,统一退休教师管理和服务。

又一个显著变化是学校由“单干”变“捆绑”。今年,福建在39个县实施小片区管理模式,2012年则将小片区管理模式逐步推广到其他县城区。所谓小片区,是将设区市所辖区及县城区义务教育的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片区,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以有效整合片区内义务教育学校资源,提高片区内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随着中小学校舍配置标准化,师资配置合理化,县域内义务教育将朝着均衡方向良性发展,择校行为将大大减少。”闽侯县教育局局长江道平表示,由于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一样,而到山区任教补贴较多,许多优秀教师要求参加校际交流,到山区、农村学校任教。

变化一个接一个,难题则一个又一个被破解!

针对农村教师紧缺难题,福建有了“五个一批”,即通过师范院校培养一批“一专多能”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一批、实施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和经济困难县补充农村学校教师资助计划补充一批、加大对富余学科教师培训一批、采取“走教”一批等形式,重点引导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的需要。其中,仅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便吸引了2000余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针对适龄儿童“入园难”,福建有了“公民并举”。除了建设千余所公办园外,福建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对低收费民办园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按照公益事业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对城乡办园规范、质量合格、低收费的非营利性民办园,按幼儿数予以每人每年100元补贴。

此外,福建逐园核定教师编制,按示范园1∶7、普通园1∶8的师生比落实幼儿园教职工教师编制,通过扩大培养规模、公开招聘一批、小学富余学科教师转岗一批、非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类或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转专业补充一批等渠道补充幼儿教师,解决幼儿教师紧缺问题。仅2011年,该省就新增幼儿教师3000名。

一直备受关注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更是发展迅猛。

福建围绕14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10个新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紧缺人才培养规模,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同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53个职教集团,44所高职院校与450家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205所中职学校与3381家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约40%的学校到工业园区办分校或办班,全省中职学生“双证书”发放率达92.37%。

在高等教育方面,福建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组织开展新能源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情况调研,研究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等15个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今年,共调增4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增设一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专业,工科专业已占42%。全省高校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18项,新增研究经费1亿多元。仅去年6月以来,省内外高校共对接项目就近2000项,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

民生优先,让各类群体平等接受教育

解决了“有学上”问题后,福建把发展教育的着力点放在了“上好学”上。

12月16日,三明市梅列区洋溪中心小学放学后,家住洋溪镇连茂村的陈小艺、陈小璐、陈小凡三胞胎姐妹便在校门口乘坐周末学生班车回家。她们的母亲连秀姬早已等候在村口,接她们下车后,在签收本上签了字,便欢欢喜喜带孩子们回家了。

陈小艺三姐妹今年上二年级,平时在校住宿。宿舍是标准式学生公寓,八人一间,每间都配有卫生间、洗衣槽,宽敞明亮且通风好,还有热水供应。由于三明市梅列区教育局对寄宿生实行“五免五补”,即寄宿、床上用品七件套、餐具、教科书、簿籍全部免费,且三姐妹属于二女户寄宿生贴补对象,每人每年有1000元伙食补助,她们上学几乎不用花钱。

连秀姬说:“孩子在校吃得好、住得好,上学和放学由周末学生班车接送,既有营养保证又省去了严寒酷暑接送的辛苦,上学很方便,家长很放心!”

在福建,各县寄宿制学校基本上都实现了“吃有热饭、洗有热水、睡有热炕”,不少农村寄宿生甚至感叹“在校胜过在家”。

早在2007年,福建省政府就每年拿出2亿元对全省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实施生活补贴,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元,其中,低保家庭小学生每生每年6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900元。目前,全省实施“免费营养早餐工程”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共有1100余所,惠及70余万名农村寄宿生,他们早餐顿顿都可以吃到鸡蛋、馒头和稀饭。鞠维强表示,省政府还将于2012年春加大寄宿生补贴力度,让他们每天都可吃到一顿免费午餐或晚餐。

为解决中小学寄宿生往返学校路途远的难题,福建已在全省推行学生周末班车,主要措施有:延长客运线路,保障偏僻乡村的学生可以乘坐安全车辆;学校调整放学时间,组织周末回家的学生分流乘车;学校向旅客营运企业租用客运车辆,专门用于接送周末学生;鼓励旅客营运企业购买车辆,专门开辟学生周末班车线路。放学时,周末班车线路有专人专车接送学生,家长到村口接即可,学生一个学期只需交50元至70元。仅三明全市,截至2010年就已开通学生周末班车线路196条,投入客运车辆310辆,受益学生达15423名。

在学生资助方面,福建省委、省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保证不让一名贫困生辍学: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入园幼儿保教费补助,每生每学年1000元;对普通高中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实行助学金制度,标准由生均1500元提高到2500元,仅2011年上学年便发放助学金7440万元,惠及学生4.8万人次;今年秋季对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免除学费,已安排4.8亿元用于免学费补贴;普通高校资助标准从原来的年生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并按一般贫困生每年2500元、特困生每年4000元执行。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也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关心的重点。仅2010至2011学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62.11万名,其中来自外省的有38.51万名,占接收总数的62%。

鞠维强说,福建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城市公共教育体系,省级财政近3年均安排专项经费对接收随迁子女任务重且问题解决较好的县给予奖励,2008年补助0.4亿元、2009年补助1.1亿元、2010年补助2.5亿元。

福建还引导各地积极创造条件,使具有当地初中学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能与当地学生一样报名参加中考,在流入地继续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晋江市针对四川、重庆、安徽、江西等省份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特点,为帮助就读于本地初中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继续升入晋江市高中且能顺利参加户籍地高考,从2009年秋季起开始尝试开设使用户籍地教材的“川、渝、皖、赣”教学班,解除了许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的后顾之忧。今年秋季起,晋江市又增设了“湘、鄂、贵”高中教学班,同时同步设立相应初中教学班,使用当地教材进行教学,很好地解决了教材不衔接的问题。

曾默默无闻的特教工作也再次迎来了阳光雨露。目前,福建共有特教学校70所、39个特教附设班,已覆盖90%的县,已经形成从学前、义务、高中至高等教育互相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

今年6月,全国首个独立设置的公办特殊幼儿园——厦门市心欣幼儿园正式挂牌成立。该园整合现有各特校学前班、康复中心培训部,建成拥有20个班级、200名学生和67名教师的大型幼儿园,采取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应用专业的言语矫治室、艺术治疗室、测听室、运动治疗室等,为听力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脑瘫与自闭症等四类残障儿童进行综合性治疗。

福建省教育厅基教处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将继续扶持10所左右的特教学校,力争至2012年有20所左右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约占全省特教学校的30%。同时,特殊教育已向学前和高中延伸,为167名因身体残疾无法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力争到“十二五”末在设区市政府所在地和有条件的县,建设一所达到设置标准的特殊教育幼儿园。

谈到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一年来的情况,鞠维强感慨地说,制定一个群众满意的教育规划纲要不容易,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则更难,明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省教育规划纲要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咬住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逐级分解,一项一项付诸实践、见诸行动、落到实处、见到成效,切实增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日新月异,教育承载着培养和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作用凸显,前景光明。敢拼会赢的福建人,一定会绘就美好的明天!

■相关链接

福建教育概况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各类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比2005年提高5.19个百分点;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98%,比2005年提高0.19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8%,比2005年提高2.9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3.4%,比2005年提高22.02个百分点;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2005年的1.59倍;在学研究生达4.16万人,是2005年的2.1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6%,比2005年提高7.43个百分点。实现“双高‘普九’”目标的县(市、区)增至72个,人口覆盖率达83.1%。

教育改革亮点

1.校际交流:教师“收归县管”,由“学校人”变成“区域人”,凡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以上的教师,以及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每届一般3年至5年)的校长需要参加县域内校际交流。

2.小片区管理:将设区市所辖区及县(市)城区义务教育的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小片区,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

3.异地高中班:为便于四川、重庆、安徽、江西等省份农民工子女在福建继续升入高中,并且能顺利参加户籍地高考,开设使用户籍地教材的“川、渝、皖、赣”教学班,解除农民工子女升学的后顾之忧。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2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