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1-6-3 14:34:00 人气:

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袁纯清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温家宝、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我省是处于转型期的资源型地区,是处于跨越期的欠发达省份。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认真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省教育事业整体上已由解决“有书读”问题转向“读好书”的新阶段。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山西省教育规划纲要,确保我省到2020年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具有基础性、根本性,而且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紧迫性。首先,优先发展教育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山西实现转型发展,关键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上来。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才能培养出总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才能为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才能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协调、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机会不公平等问题,才能在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有所作为。其次,优先发展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根本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越来越需要多样化、多层次、高水平的教育。教育不仅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尊严和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公平和文明和谐程度。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吕梁视察,看到有的村培养了100多名大中专学生,说这是吕梁山区的希望所在。由此引伸开来,教育是山西的希望所在。再其次,优先发展教育是应对人才竞争的基础战略;从国际看,普遍把发展教育作为重大战略。从国内看,以“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为战略支撑的综合竞争不断深化,教育已成为决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成为抢占先机、竞争制胜的关键。从我省看,要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今后5年需补充118万名专业人才。如此规模的人才需求,不可能全部引进,根本在培养,基础在办好教育。

山西要转型,教育首先要转型;山西要跨越,教育首先要跨越。我们必须加快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按照“突出在特色、出路在改革、关键在投入、重点在加快、根本在提高”的思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

第一,突出在特色,就是要以发挥优势、创出特色引领教育事业的发展。山西是欠发达省份,如果整体教育水平短时期内难以赶上发达地区的水平,但可以在优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可以在贴近和服务转型跨越发展上有所建树。一要抓好具有山西特点的重点学科建设。根据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整合教育科研资源,优化高等教育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遴选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对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重点学科加以扶持,形成一批优势学科和研究成果,加快培养适应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物联网、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领域需要的人才。二要抓好适应转型发展的职业教育。要着眼于省情特点,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积极推进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要确保用两年的时间,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让每一个升不了高中、升不了大学的孩子都能接受免费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三要抓好体现三晋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建设。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和理念,提炼和培育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并把这种校园特色文化融入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第二,出路在改革,就是在改革创新中为教育事业注入活力和动力。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障碍。要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要适应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战略重点,建立科学动态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调整机制,增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能力。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关键在投入,就是要善于筹钱、舍得花钱、能花好钱。教育投入是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也是回报最大的投资。要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明确生均投入导向,提高生均投入标准,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明显高于财政增长幅度,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到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中央核定的标准,并保持稳定增长。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民营资本投向教育,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入体系。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进一步加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完善困难和特殊群体教育资助政策体系。

第四,重点在加快,就是要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适应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工进城的新形势,适应“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大中小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在各市县城镇区划和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新增建设一批标准化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在城市大型住宅小区建设规划中,必须预留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用地。要在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基础上,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加强普通中小学教育标准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要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力度,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全省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特别是要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提高农村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积极发展干部教育、城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大力扶持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延伸教育链,扩大教育服务面,构建多样化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五,根本在提高,就是要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要加大对教师队伍包括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强领导重在优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重视抓教育、自觉抓教育、用力抓教育,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重视教育的责任、关爱师生的情怀。要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二是尊教兴教重在环境。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支持教育改革创新。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舆论引导,努力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环境。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动,形成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三是工作落实重在措施。各市各有关部门要围绕教育规划纲要部署的“六大重点工程”和改革任务,明确领导责任,明确工作推进的路径和时间表,明确保障投入的主体和资金来源,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明确考核评价的步骤和办法。对一些重点工程,要善于吸引社会资金甚至是省外资金参与建设,加快实施进程。四是以人为本重在师生。要关心教师的成长进步,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支持和鼓励教育工作者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广大教师要珍惜岗位,牢记使命,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书育人本领。要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温馨和谐安全的环境,改善食宿条件,改进服务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要配备好生活辅导教师,让他们有一种在家的感受,能够安心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