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03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 关于大专院校戏曲表演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伍伟民副研究员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项目编号: C03096
关于大专院校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研究报告
伍伟民 徐幸捷 朱涛(执笔)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思路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电视剧、流行音乐等文化艺术的兴起,传统的舞台艺术受到了空前的冲击。戏曲事业也未能幸免,出现了全面滑坡,渐入低谷。为此,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党和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振兴戏曲事业。大专院校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就是振兴戏曲事业的重要措施。鉴于戏曲文化在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此举可视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体行动和实践。
除中国戏曲学院外,其它大专院校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探索的问题较多。因此,根据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领导的建议,向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了此项课题。经审批,本课题列入200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进行研究。限于各方面的条件,本课题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包括具有50年历史的上海戏曲学校)为基本对象,研究大专院校戏曲表演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经历了师傅带徒弟、科班、专业学校的发展过程,培养了若干代戏曲演员,在戏曲专业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可能多数不是专业教学问题,单靠戏曲表演教育的专业人士恐难以解决。因此,参与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人员中有从事戏曲表演教育的专业人士,但更多的是其它方面的专家,期望将其它学科可借鉴的成果引入到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体系中来,使戏曲表演专业教育有所改善,在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方面有所提高。
对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探索改善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将有助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乃至整个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发展。
对于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基本认识
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演员(即舞台戏曲表演的专业工作者),而演员是戏曲的主要支柱。从事舞台戏曲表演的专业演员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如天赋(扮相、身材、嗓音等)、幼功(即从小训练的戏曲表演基本功)。为了进行幼功的训练,即使在大专院校培养戏曲表演人才,学生通常在10岁左右就开始接受戏曲表演专业教育。是否能将学生培养成戏曲表演的专业人才,前六、七年的教育是基础。这就是本课题将中等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纳入大专院校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研究的原因。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度过青春发育期,在身材、嗓音等方面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有一条好嗓子,历来是舞台戏曲表演专业工作者的必备条件,用业内的行话来说,嗓音不好,那是祖师爷不赏饭吃。戏曲表演所使用的舞台在发展过程中空间不断扩大,不论高度、宽度,还是深度的尺寸都比过去要大很多。舞台空间的变化,对演员的身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男演员在1.7米以上,女演员在1.65米左右,才能达到现在舞台戏曲表演的要求。如果演员的身高不够,其身形就显得很小,与整个舞台空间就不协调。如果学生的生理变化不能适应舞台戏曲表演的要求,在结束学业后则不能为专业剧团所聘用,从而失去从事舞台戏曲表演专业工作的机会。不论对于学生还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造成人、财、物的损失是毫无疑问的。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青少年时代由于接受戏曲表演的专业教育,不可能更广泛地学习其它知识和技能,不能从事舞台戏曲表演专业工作,就意味着面临就业困难。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般的教育中,学生正常的生理变化,甚至略有偏差的生理变化,并不影响教育的成效。而在戏曲表演专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变化却可以左右教育的成败,而且嗓音或身高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就可以直接导致教育的不成功。在目前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还不能准确预测、有效控制这种对于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来说的不良生理变化,并因此引发相关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大专院校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改革和发展,逐步提高科学化的水平,才能达到比较完善的境界。
对于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体系的系统观察与分析
作为一个系统,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体系应由学生、教师、教学、专业保障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各个部分有其相对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连。从系统的角度来看,这四个部分缺一不可,任何一个部分的功能不全,都有可能导致戏曲表演专业教育运作的失常,并产生整体性的不良结果。
学生 在任何学校教育系统中,学生都是具有相对固定周转周期的元素,完成了某个阶段的教育任务,并达到教育目标时,学生就会离校而去。
与普通教育相比,接受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学生有其特殊性。
一、接受专业教育周期较长,通常需要6—10年,相当于正常修完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业的时间。
二、学生在校期间某些生理方面的变化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直接产生影响。
三、学习的专业性极强,且涉及面广。根据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要求,学生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要日复一日地进行基本功的训练,要参加舞台表演实践,要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要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训练的任务繁重,又要保证休息,还要兼顾其它的活动,对于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和体能有较高的要求。
四、学生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结束学业后从事戏曲表演工作。
五、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成效对学生具有终身影响。
教师 在目前的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系统中,教师根据其执行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类,即戏曲表演专业教师和文化课教师。专业教师通常都有演员的经历,具有较好的戏曲表演功底,其任务是将戏曲表演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文化课教师所执行的教学任务看上去与普通教育没有什么不同,但要将其教学内容融入到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中去,也有相当的难度。从提高戏曲表演专业教育成功率的要求来看,应增加一些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进行监护的专业人员。由于学生生理、心理状况的调节需要师生的配合,从事生理、心理监护工作的人员还应承担对师生进行生理、心理方面培训和指导的任务,因此引进这些专业人员作为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教师是合适的。因此,理想的师资队伍应由戏曲专业教师、文化课教师和非戏曲教学的专业教师组成。
教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大纲规定项目任务的过程,是实现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学是个有组织有管理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的成效也体现管理的水平。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教学很有特点。由于戏曲本身是一种感觉的艺术,在戏曲表演专业教学中,长期以来都采用口传心授(用“言传身教”来描述可能更为确切)、个别教学为主的方法和形式,形成教材、教案等一般教育规范所要求的教学材料在数量上相对少一些,较少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戏曲教育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内容和环节复杂,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调节要考虑师生状况、实践要求、场地器材、课程间的平衡等多种因素。
在目前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中,学生接受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减少,是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对本专科学生调查得到的信息,除节假日外,学生每天用于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只能达到6小时左右。而据教师的反映,专业学习和训练能达到6小时只是少数学生。据戏曲学校的教师说,中专学生每天用于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可达到6.5小时,而以前可达到8小时左右。加上五天工作制的影响,以前6年在校期间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时间,现在的学生要花9年时间才能达到。专业学习和训练时间减少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会演的戏少了,现在的中专毕业生只会演10出左右的戏,而以前的毕业生一般能演20—30出戏。
学生专业学习和训练时间减少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教学大纲对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必须增加文化课的课时,才有可能使学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水平。其次,由于实行五天工作制,使正常教学时间减少六分之一。第三,由于培养本专科戏曲表演专业人才要进行升学考试,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课业负担。第四,学生的专业努力程度可能也不如以前,直接的表现是,现在很少有学生练私功。
戏曲表演专业的文化课及其它非戏曲表演的专业课程有什么功能,如何设置,安排在哪个阶段进行教学,对于培养演员的基本素质有什么影响,应该进行全面的研究,教学成效也需要进行不间断的评价。根据课题组在调研中所得到的信息,目前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学习文化课基本不进行预习和复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突击性地背些基本内容。这表明,目前的文化课教学还未真正融入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处于“两张皮”的状态。这样的文化课教学显然起不到培养演员基本素质的作用。在戏曲表演专业整体教学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教学成效是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为克服专业学习和训练时间减少所造成的影响,要在进一步坚定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法,乃至招生考试等各个方面进行重新审视、调整,才能确保和提高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质量。
专业保障 专业保障可能是个新的概念。在目前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中,没有专业保障机构或制度的设置。对专业保障重视不够,可能是目前多种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在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中,专业保障的任务和功能是: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进行监护、指导(包括在招生时对报考者进行生理条件的测量和预测);观察、了解戏曲、戏曲教育以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研究如何应用相关科学技术和成果来改善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对戏曲表演专业教育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价,并提出调整、改进的意见;甚至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研究和教学资料的积累、整理似也应归在其中。专业保障的设置可以是某种机构,也可以是某种制度,但需形成机制和体系。专业保障的关键是落实,要有人做,而且要作为日常工作来做。
大专院校戏曲表演专业教育是在戏曲科班教育、戏曲教育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课的教学几乎是一脉相传。一位老戏曲专业教育工作者用“科班加文化”来描述目前的戏曲专业教育。大专院校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在继承前辈成功经验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解决前辈所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且由于时代的发展,问题更加明显,比如由于生理条件可能产生失控的变化导致对某些学生的教育不成功,专业教材、教案与一般教育规范要求有差距,教学过程和组织还需进一步协调等等。存在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特别是大专院校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另一方面,可能与领导、组织、实施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人员结构有关,专业教育的领导、师资基本都是表演艺术家、专业演员或专业教师,鲜有其它方面的专家参与专业教育的设计、改革、管理,这就对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应用相关学科的技术和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限制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建议
从总体来看,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探索和改革,需要应用相关学科的技术和成果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应用相关学科的技术和成果要进行改良,使之适合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要求。对于适合戏曲表演专业教学的成功经验,如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要继承,同时也应根据现实情况加以发展,注入更多的现代技术,以提高戏曲表演专业教学的现代化程度。改革应着眼于提高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成功率,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和探索,尽快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大专院校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为弘扬中华民族戏曲艺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改革的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1.形成多样化的人员结构
戏曲舞台表演讲求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文武场面、服装道具、化妆舞美、灯光字幕缺一不可。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同样如此,教育教学中的各项任务都需要由具备相应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来完成,这就叫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应根据建设科学、完整的大专院校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调整戏曲表演专业现有的教职员队伍结构,引进生理学、心理学、医学及其它方面的专家,参与教学和管理工作,参与决策,至少是参与决策咨询的工作。人员配置如能达到这样的标准,才有可能形成一流的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如果由戏曲表演专业工作者、文化课教师和其它方面的专家组成教职员团队,其整体分析、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将有利于加快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进程,有利于推进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发展。
在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中实施专业化的人员配置,唯一可能遇到的障碍是编制和工作量不平衡。其实,规避这一障碍并不复杂。在戏曲表演专业的教学中,担任教学工作的除了本校的教师,还聘请了许多艺术家和著名演员来任教。同样,为了解决一些本校教职员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聘请其它方面的专家参加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工作。关键是要改变选择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和方法,要根据解决戏曲表演专业教育问题的需求来选择专家。就目前而言,准确地选择其它学科的专家可能更为重要,这有利于改变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工作者专家成分不够丰富的现状。对于被实践证明有助于戏曲表演专业发展的专家,应坚持长期合作,这样就能逐渐形成多样化的人员结构
2.强化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意识
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具有特定的培养目标,是定向传授知识技能的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中都坚持相应的专业意识,才能很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本研究报告前面部分中,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专业学习和训练时间减少的现象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这种现象是目前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专业意识有所弱化的表现,对提高教育质量有负面影响。在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中,需要安排部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但所安排的内容、数量、比例均须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需为基准。这就是专业意识在教学安排方面的体现。
10来岁的学生接受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对提高文化水平确实有一定影响。由于精力、体能、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要求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兼顾专业训练和文化学习,应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不现实,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体育界培养运动员遇到的是同样问题。在某些运动项目方面,10来岁已是运动员开始出成绩的年龄了。因此,我国的奥运健儿大都是在为祖国争金夺银后才继续他们的学业,这就是体育界奥运战略的一种表现,这就是运动员为国争光所必须作出的牺牲,这也是在运动员的培养中贯彻运动成绩优先原则的必然结果。这种现象说明,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这在专业性特强、专业状态颠峰较早的人才(如运动员、演员等)发展中是不可避免的,似可视为规律。
强化专业意识,强调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任何运作都必须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直接发生作用,以提高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效率,并以此为标准,决定课程教材和各种运作的取舍。尤其在课程课时的安排、教材内容的选取、教学实施的过程等方面都必须突出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力求使开设的每门课程及其教学都能够有机地融入在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体系中。在强调专业意识的前提下,在课程、教材、课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比如在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中,生理课可否将发声生理、训练和演出的自我保护作为重点;能否结合舞台表演的需要,讲授有关的心理学知识;语文课应否加大中国古代文学的比重;历史课是否更侧重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教学;数学课的教学如何融入在戏曲表演专业教育之中;外语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无直接的关系……等等。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并将科学的结论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有助于提高效率和质量。强调专业意识,不能忽视教书育人。如果由于强调专业意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演戏,不会做人,那么强调专业意识的结果也是不成功的。
戏曲表演专业教育要健康发展,就须根据培养戏曲表演专业演员的目标,和专业优先的原则对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的审视,这其中应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招生考试、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各地的专业院校、各方面的专家通力合作,还要取得有关行政部门的理解和认可,才能有所收获。
最近,上海市委通过大规模调研活动后形成文化发展新思路中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使上海成为汇聚名家大师的高地、培育青年才俊的摇篮;要着力打造著名院团、院校,逐步把上海变成名作、名人、名团、名校汇聚之城。目前,上海教育改革实验区的有关工作也正在逐步展开,建议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和上海戏曲学校要抓住此机遇,提出戏曲表演专业教育改革方案,并争取付之实施。
3.完善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规范
大专院校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出现各种问题都是正常的。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规范建设,这对提高管理水平是很有必要的。在大专院校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应该可以加快规范建设的进程。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对工作质量进行过程控制的方法,其目标是全过程工作质量的零缺陷,因此要求所有工作者的所有工作都要按计划规范地进行,并实行全程控制;出现质量问题要进行分析,并据以修正工作规范,防止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在大专院校戏曲表演专业建设中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强调规范操作;要分析每个工作环节,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建立专业保障体系,对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程监控;并通过实践,不断优化工作规范。如果在戏曲表演专业的发展中,能重视制度建设和规范操作,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应该有所降低,发展应该可以更快,并更加顺利。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的要求,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和上海戏曲学校聘请了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的专家对在校学生和报考者进行骨龄测试,以提高对学生身高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根据课题组的建议,学校尝试在戏曲表演及其它专业教育中引进运动科学及其它学科的成果,委托有关的专家展开了多项研究。目前这些研究项目(包括骨龄测试)均在进行之中。学校对骨龄测试目前已经取得的结果予以了肯定。这些情况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是起作用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时间、经费、人员结构、经费等诸因素的限制,本项目的研究还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谋求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还需研究学校运作的外部环境,比如戏曲事业发展的态势、毕业生的就业、教育经费的筹措、有关的政策调整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专家参与,需要在更大的研究平台上进行。为了戏曲表演专业教育的发展,为振兴我国的戏曲事业打好基础,希望各学校、有关方面都能够重视大专院校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的研究,改善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各方面的条件,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4年7月
徐幸捷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常务副院长 高级政工师
朱 涛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 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