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综合评析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日期:2012-1-9 11:33:00 人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家寰 郭扬 陈娟

摘 要:2004—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袂实施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由中央财政大规模支持职业教育的第一个重大项目。7年来央财投入38.6亿元立项2356个,为推进全国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模式创新起到了重要的“点火”作用。本文对该建设计划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评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1)0030-0005-07

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投入专项资金启动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成为我国历史上由中央财政大规模支持职业教育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至2010年,中央财政已投入38.6亿元支持该项目,建设了2356个实训基地,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积极性,现已形成覆盖全国的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网络群,推动了各地中、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了大批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技能型紧缺人才。

一、项目建设概况

2004-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预算金额共计73.5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31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8.6亿元,地方财政、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方面投资34.9亿元。7年来建设规模和项目预算逐年递增(见表1),大大激发了各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实际项目投资总额预计超过75亿元。值此中央政府发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号令的战略机遇期,这一举措可以说是为推进全国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模式创新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点火”作用。

1.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有效促进了中职与高职的协调发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育部和财政部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与中、高职教育发展规模相适应。根据2009年统计数据,全国中等职业学校1.44万所,在校生2 195万人;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071所,高职专科在校生965万人,中职与高职在校生之比为69:31。由此,2356个实训央财支持项目中,平均每个实训基地承担1.3万名中、高职学生实训,其中中职项目1508个,占总数的64%;高职项目848个,占36%。总体上看,中职实训基地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4年仅占36%到2005年的57%,再到2010年达69%,很好地适应了“十一五”时期:全国中职教育规模大发展的形势,项目建设总规模与中、高职院校在校生发展规模基本匹配,促进了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2.专业布局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培养紧缺型技能人才
根据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要求,各地企业需要大批数控、汽车维修、护理、建筑技术等各类专业的技能型紧缺人才。为此,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了“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从实训基地的专业分布看,立项数量居首位的专业是数控技术,项目多达376个;其次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含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等)、汽车维修,项目数都在300个左右;再次为建筑技术、护理、生物技术(含生物制药、园艺、食品等)和机械装备制造(含机械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技术、焊接等),项目数也均超过100个。上述八大类专业实训基地项目合计1 800个,约占总数的76%。而近几年各地区实训基地专业布局除这八大类专业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发展了具有本地经济特色:市场需求量大的农林牧渔、旅游、物流管理、纺织服装、煤矿安全技术等专业;由此,数量位居前十三类的专业实训基地合计2112个,约占总数的90%(见图1),其他专业的实训基地分布则比较分散,如化工技术、艺术传媒、资源环保、商贸财经、交通运输、医药卫生、社会服务类等数量相对较少,均低于40个。由于各专业实训基地配置的实训设备不同,有的设备价格昂贵一台几十万元,而有的设备单价仅数千元,因此不同专业的实训基地项目投资差异也较大。各专业实训基地中平均项目预算最高的是数控技术,376个项目预算共计15.4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预算为411万元;其次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建筑技术和汽车维修,平均每个项目预算均超过300万元;项目预算最低的是旅游专业实训基地,68个项目预算共计1.5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预算为229万元,仅为数控专业实训基地的52%。

3.实训基地区域分布覆盖全国,与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相适应

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覆盖了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份”),各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实训基地建设具体情况,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布局。实训基地项目数列前五位的省份是山东、江苏、浙江、河南、辽宁,项目数均超过100个,其中山东、江苏、河南三省的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200万人(见表2)。从各专业实训基地项目的地区分布来看,各地区分布差异也较大,代表先进制造业的专业实训基地主要分布在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区,适应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如数控实训基地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其中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均为25个,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少于10个。

二、建设的主要成效

1.激发各地区建设实训基地的积极性,产生了乘数效应
由于中央财政投入资金发挥了引导作用,激发了各地区建设实训基地的积极性。如江苏省,2004—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8亿元,而地方财政、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投入建设资金超过7亿元,约为中央财政投入资金的4倍。典型的案例是江苏某高职学校的流通现代化工程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投入140万元,而地方财政投入4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732.5万元,行业、企业投入438.5万元,项目资金合计达1711万元,为中央财政投入资金的12倍。各省级政府对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视,有些地区制定了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配套的专项政策。如浙江省实施“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等,新建了100多个省级实训基地、省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2.提升职业院校装备水平,显著改善了实训条件

实训基地建设大大改善了职业院校的专业实训条件,提升了实训装备水平,学生实训工位数和实训学时大幅度增加,许多实训基地的实训装备与企业生产相匹配,实训内容与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基础。根据2008年数控等八大类已完成的611个实训基地项目的调查统计,合计项目投资23亿元,实训设备增加了15万台(套),平均每个基地实训设备值达891万元,比建设前增长了73%;拥有实训设备635台(套),增长了66%;实训工位数 644个,增长了81%。其中,实训工位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护理专业实训基地,40个项目投资4.5亿元,平均每个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值达675万元,拥有设备956台(套)、实训工位数460个,分别比建设前增长了132%、80%、172%。实训基地建设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较薄弱的职业院校实训条件的改善效果尤其明显,起到了“雪中送炭’’作用,大幅度提升了实训装备水平,并产生了质的飞跃。如青海省某中职学校建筑技术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前实训设备总值58万元,设备67台(套),实训工位数100个,项目建成后设备总值增长丁5.5倍,设备台套数增加了9倍,实训工位数增加了11倍。

3.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了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

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了职业院校的实训装备水平,与行业企业的设备配置相匹配,为校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行业、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有些实训基地,企业与学校共建,开发实训项目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实训大纲等,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承担项目。北京某高职学院通过汽车维修实训基地项目,配置了先进设备,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与奔驰、克莱斯勒、现代、雪铁龙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培养。也有一些学校探索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走校企一体化建设之路,对基地进行实体化运作,依托实训基地承担企业生产项目取得效益,以每年的创利“反哺”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基地“造血”功能。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实训基地建设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彻底改变了过去由于缺少实训设备教师在黑板上教学生开机床的状况,职业院校有条件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增强实践技能训练,推动了新一轮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许多职业院校依托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建“仿真型”、“生产型”实训基地,采用项目驱动法,以工学结合方式,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如某职业学院的园艺专业实训基地,创建“园艺植物生长周期循环”培养模式,教学过程结合园艺植物生长周期进行,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和生产脱节的现象,学生直接参与植物生长阶段的现场管护、操作和管理,实训与生产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5.推动“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

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各职业院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包括前期市场需求调研、项目建设方案制定、设备调试、课程开发、技术培训,以及参与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升,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实训条件的改善也为专业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创造了条件,较好地调动了专业教师进行教改的积极性。如江苏某数控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后,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与建设前相比显著提升,专任教师数量比建设前增加了47%,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增加了1.7倍,具有高级工、工程师以上技术资格者增加了1.5倍;同时,在“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来自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增加了2倍之多。

6.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实训基地建成后,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和实训工位大幅度增加,学生专业实训学时数明显上升,增加了动手机会,提高了职业技能,毕业生获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明显提升,拓宽了就业渠道和竞争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许多毕业生已在企业成长为技术骨干,受到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认可。根据已完成建设的611个实训基地统计,项目完成后生均专业实训达730学时,比建设前增长了62%;毕业生获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78%,上升了10个百分点;毕业生就业率达93%,上升了5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维修专业实训基地63个项目,平均每个实训基地拥有实训设备370台(套),实训工位数477个,比建设前增长了91%;生均实训学时达720学时,增长了 42%;毕业生获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88%,上升了6个百分点;毕业生就业率达97%,上升了4个百分点。

7.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了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随着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其示范、辐射作用日益显著。实训基地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培训,同时还实现资源共享面向社会服务,为下岗、失业、企业在职员工、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根据已完成建设的611个项目统计,每年承担学生专业实训75万人次、社会培训83万人次,分别比建设前增长了50.95%。其中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项目130个,每年承担社会培训22万人次,比建设前增长了1倍。江苏省某高职学院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项目建成后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当年承担社会培训9000人,其中农民工培训1120人,中级工培训376人,高级工培训560人。职业院校结合地区产业发展,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应地区经济发展。

三、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我国中央财政首次支持职业教育的重大项目,从审批立项、硬件与软件建设,包括项目方案设计、设备采购招投标、设备安装与调试、实训课程开发,以及项目建设质量监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等,涉及全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2000多个职业院校、成千上万家生产厂商以及相关部门,项目工程量大、情况十分复杂,因此在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完善。

1.区域分布不尽合理,尚未覆盖到基础条件较弱的县域职业院校

作为中央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要求确保各项目建设质量,特别是考虑到实训基地建成后的示范、辐射作用,立项时即要求学校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因此目前实训基地项目的区域分布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学校办学条件较好的大中型城市,而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县域职业学校要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果依然比较困难。

2.专业分布相对比较集中,难以适应未来各地区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实训基地在专业布局上重点支持了“十一五”期间紧缺的数控、护理、汽车维修等十三类专业技能人才,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职设置专业有321个,高职设置专业更达 532个,实训基地未能涵盖大部分专业尤其是具有地区特色的专业。面向“十二五”各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今后实训基地建设需拓宽专业覆盖面,以适应各地区未来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3.各地区学校存在较大差异,设备标准配置难以满足不同需求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职业院校的基础条件和专业实训装备存在较大差异,对实训设备配置的需求也不同。但实训基地项目的设备采购实行规范化管理,采用政府集中采购方式,统一招投标,确定采购设备清单时学校选择空间小,导致部分学校所需的设备选不到,而所选设备不能满足实训教学要求。这样难以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需求优化配置设备。

4.有的厂商供货设备不符要求,售后服务不到位

在设备采购中,有的项目学校与设备厂商缺乏交流、沟通,有的合同不够规范,导致供货商提供设备技术参数不符合教学要求。有的供货商售后服务较差、服务不到位,未按规定时间供货、安装和调试设备,也未按合同中要求进行教师培训,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维修,影响设备正常使用。由于项目设备是政府统一采购,学校使用设备而由省财政向供货商付款,设备的安装与维护由生产厂提供而不是供货方,由于中间环节多,一旦设备出现问题处理难度大、周期较长,缺乏对设备供货厂商有效制约措施。

5.有的项目缺乏校企合作,软件建设相对滞后

有的学校缺乏校企密切合作,企业未参与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方案设计不尽合理,实训设备配置与企业实际不匹配。有的学校对软件建设未予以足够重视,实训基地缺乏专业实训教师,尤其是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有的先进设备未能发挥作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滞后,实训内容与企业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影响了实训效果,

6.运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需要加强绩效考核

目前,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缺乏较完善的管理机制,有的实训基地设备配置不合理,设备未按要求使用、维护保养,使用率较低;缺乏“双师型”专业教师、课程与实训内容未与企业需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实训基地未面向社会,实现资源共享,影响项目效益。

四、改进措施与建议

1。推进二期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近年来由于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不少地区生均设备值下降。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219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达965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了56%、62%,由于学生规模扩大,2009年全国有11个省份的中职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同比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近20%,有23个省份的中职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低于2500元,低于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规定要求。因此,必须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实训装备水平,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十二五”期间有必要推进央财实训基地的二期项目建设工作。

2.进一步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大对西部和基础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

各地区要进行需求调研,根据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合理制定“十-'2E”期间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做到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相匹配。总体而言,专业布局应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相匹配,区域分布应覆盖职业教育规模达万人以上的主要县域地区,学校分布应基本覆盖高职院校和 20%中职学校。特别要加大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作为加强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重要举措,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条件较薄弱地区的实训基地建设,对于贫困地区实训基地项目可由中央财政全额拨款,由此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3.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质性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如果说一期项目重在“点火”的话,那么二期项目的关键则应在于“添柴”,使各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火烧得更旺。因此二期项目布点立项时,首先应要求项目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由行业、企业专家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参与实训装备计划,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和课程,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4.优化设备配置,加强软件建设,提升实训基地内涵

实训基地建设要符合专业实训的要求,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努力降低成本。设备配置可分为标准配置、高级配置两个级别,一般采用标准配置,基础条件好、装备要求高的可采用高级配置,根据实际需求配置设备,满足不同实训基地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作用,二期项目要加强软件建设,包括教师进修、开发实训课程与教材、网络信息管理等,提升实训基地内涵。建议项目资金中用于购置设备的费用占70%左右,用于软件建设的费用占30%左右。

5.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完善项目绩效考核

各地区要严格按照项目申报评审程序,组织职业院校合理设计项目建设方案并按规定要求申报,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认真评审、择优遴选,对立项的项目采用统一的项目代码,实施规范化管理。实行国家、省级、职业院校三级管理机制,加强项目建设质量监控,包括项目申报审批、设备招投标、项目建设的中期检查、项目竣工验收、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等,提高项目质量和效益。同时,为提高实训基地实际使用效果,促进持续健康发展,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制定实训基地项目绩效考核指标,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每年定期对已建成项目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可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并在网上公示相关信息。对于考核优秀的实训基地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限期整改。

6.构建实训基地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

全国、各省份建立实训基地网络平台,为职业院校、设备厂商提供交流、互动平台,提高项目效益。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要为本校的师生服务,也要为其他的学校、企业、社区服务,积极承担各类社会培训,包括失业、下岗、农民工、退伍转业军人的职业培训等,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文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