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聚焦素质教育的政策设计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1-11-15 9:29:00 人气:

聚焦素质教育的政策设计
——基于国际视野和未来学生时代特征的分析
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傅禄建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在这一取向下,各国都围绕着学生的核心素质进行教育改革。本文针对未来中国学生应具有的市场经济、网络信息、终身教育、国际化、独生子女等时代特征,同时根据国际经验和未来变化趋势,分解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素质教育应为每一个孩子——奠定终身健康和良好公民的基础;提升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帮助学会上网、学会演出、学会劳动、学会合作沟通、学会社会服务、学会应对危机。这也应成为我们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政策设计思路。

关键词:素质教育;政策设计

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如果放大改革的视野,就会发现素质教育并不是中国教育改革特有的专用名词,而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近年来,世界各国围绕学生素质的提升聚焦教育质量问题,改革的政策设计呈现出汇流的趋势。

一、世界各国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政策取向

1.保证教育公平与提高素质的统一

在当前世界各国和发达地区最高层面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设计中,可以发现一个新动向,即人们的视线普遍地从以往重视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角度转而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之上,这或许会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在美国,布什总统曾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要求大力投资学区改革,提出“成绩问责”、“黄牌警告”等举措,力争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目标和理念。而奥巴马政府的教育改革计划,则包括加强幼儿教育、设立“早期学习挑战基金”等,并着力推动各州实现计划。英国2010年11月发布了《教的重要性——学校白皮书2010》,对中小学教育进行“彻底改革”。法国于2009年启动新一轮高中教育改革,提出“更好定向、更好辅导和学好外语”三大要点。日本2008年出台的《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提出要培养所有学生在社会独立生存的基本能力,从而提高公共教育质量,树立社会信任感,并提出以全社会力量共同培养教育下一代。新加坡则提出建设“思考的学校,学习的国家”为目标的教育发展战略等。

2.围绕提高学生核心素质开展教育改革

虽然国际组织与不同国家、地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内涵和表述有所不同,但公信度较高的PISA、 TIMSS和PIRLS这三项有关学生能力的国际评估,均关注学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现今教育界普遍认为“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素养和科学与技术的基本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学习能力、国际化和公民素养、企业家素养、文化表达能力等。

因此除重视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外,各国相继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如日本《关于初等中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的改善方略》,把重点放在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英国则要求学生在数学课中要学习“生活技能”;法国开始加强英语教育;中酪港特区在2009学年把通识课程列为高中必修课程。

3.突出多维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需要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素养除技术层面外,还包含人文情感的因素。

4.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发展。2002年欧盟在一项名为“技术和流动性行动计划”中提出,在多元文化和多语言环境下,欧共体的沟通与合作应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5. 关注学生道德素养和公民素养的培养

不少国家重新开始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素养的培养。日本的“心灵教育”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英国在新课程中开设了美德教育,中国香港特区将公民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四大项目之一。

6.提倡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

欧洲企业家圆桌会议指出,“新欧洲人“不仅要有技术技能,还必须有企业家精神,具有创新性和革新性。新加坡教育部则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7.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政策落实

世界各国分别从教育管理和财政体制、课程体制和教育方法、教育教学评估,以及非正规教育的配合等各个方面,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1)改革教育管理和财政体制,从经费和体制上保障学生素养教育
从近几十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路程看,大部分国家都将教育放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管理体制则呈现两头向中间靠的“第三条道路”:原以中央集权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在加强领导机构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政策咨询过程向民众公开的力度;原以地方分权为特征的英国则开始强调政府在教育中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2)加快课程与教学改革

在学校教育领域,改革主要涉及课程体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英国要求学生必须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美国在教学中注重对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个性化教育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共同配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全方面支持

各国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各自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革校外教育。2007年英国《2020愿景:2020年教与学评议组的报告》建议学校应该为家长开设子女养育课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俄罗斯则提出,要充分依靠校外机构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情感教育。

(4)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诊断性评价
各国的教育改革几乎都涉及到学校教育评估体制。英国社会呼吁建立更具弹性的考试制度,希望政府更多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希望通过评估学生学习水平,发现并解决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推动教育政策的完善和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

二、未来学生素质变化的时代特征

任何教育政策设计都需要横向与纵向参照系进行验证,为此我们可以从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获得一些现实的经验,而未来发展的趋势则是演绎推理及判断的结果。

1.未来学生具有五个时代特征

素质教育着眼于未来,对未来的中国学生而言,应具备哪些时代特征呢?一是市场经济特征,要求学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具备应对各种可以或难以预见风险挑战的能力,如经受挫折、岗位转换等,自我实现将是他们一代的共同选择;二是网络信息特征,网络信息伴随他们所有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收集、判别、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可或缺;三是终身教育特征,学校教育在可补偿、可替代与不可补偿、不可替代的价值判断中重新选择,身体素质以及人生活品质中本质性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将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四是国际化特征,世界公民或许比地域居民概念更加宽泛和现实,多元的文化尊重、理解将成为人们通行的“护照”;五是独生子女特征,其优势与不足依然会放大为社会问题。

2.新生代的印证

上述五个时代特征或许能从现在80、90后新生代青年的主流表现中获得印证:

——激情的爱国主义精神。新生代见证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崛起的历程,在世界的激烈竞争中逐步明辨是非,已经在奥运会、汶川地震等事件中表现出一定的国家和民族归属感以及为国家强盛负责的责任感。

——关心世界大局、具备与多元文化的对话权。他们对国际发展动态、社会思潮、大众流行趋势有较强的洞察和理解能力,能够既向世界先进文明和技术学习,也敢于展现中华民族的自尊,相当一部分人能够即时、比较熟练地与世界对话。

——自觉的现代公民意识。作为在市场经济中诞生、多元文化教育熏陶下的新生代,民主、法律、公平的意识鲜明,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强烈。

——一定的创造性。由于新生代受教育程度超越任何前代,因此思维活跃,不受传统束缚,同时他们所掌握的现代技术优势相当明显,并能借助优势进行活动。

——追求竞争和效率。新生代做事渴求冒险与竞争,勇于承担责任,不受教条主义的约束,效率比较高。
——由于交通的便捷和传播媒体、教育的逐步发达,新生代中所显示民族差异、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和文化理解差异正在缩小,群体之间的理解更加宽容和公正。

3.主要的不足
新生代中,独生子女所表现的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烈,合作与奉献意识不够;农村80、90后一代视野依然相对封闭、科学文化素养有所欠缺。此外,教育体制及教育内容、方式的一些弊端,使得这一群体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所不足,尤其表现在技术领域中,同时他们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了解不深入,兴趣、修养也没有达到较高的境界。

三、完善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若干思考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挑战,教育则面对着从外延到内涵转变的考验。《纲要》提出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明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因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现阶段与今后一段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心必然下沉到基层。因而我们的素质教育政策必须落实到学校,通过课堂以及特制的学科课程去实现,而设置一些以学生发展为基础、贯穿学校教育过程及贯通各个学科共同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目标,应该成为深化发展素质教育政策设计的重要任务。

1.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思考

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设计,应该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体现学科内容,考虑中国学生相对缺失的方面进行补偿。在此,暂且把学生综合素质目标分解为:健康水平、思想道德素养、数学和科学素养、阅读和外语能力、信息素养、艺术修养、应对突发危机能力、劳动技术能力八个类别。

(1)进一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今后我国无论是城市或者农村,所有儿童都应按照国家规定完成接种一类疫苗要求,同时扩大乙肝、乙脑、流脑等疫苗接种范围。

——学校应控制各阶段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趋势,争取逐年下降。

——生长迟缓、低体重和超重肥胖将会引发学生各种疾病,应加大控制力度。

——加强体育锻炼,增进学生体质。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应以普及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与体育爱好应该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

——当前亟需改变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的现状。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按照国家课程要求,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政治理论、法律与社会公民知识等,确立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热爱祖国和人民。同时加大哲学课程建设力度,使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进入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之中。

——未来的公民除了国家民族性之外》还应该具有世界公民的品质。因此,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具备一定的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理解能力,行使良好公民权利义务等都应纳人现代公民素养培养范围。

——德育必须践行。社会服务不仅是德育的途径,而且也应该成为德育的目标,故必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具有社会服务经历,掌握为老人和残疾人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服务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工作。

(3)提高学生的数学和科学素养

——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数学核心知识是所有人今后工作、生活的必需。—数学不仅启迪着人的智慧,而且经特别训练会产生迁移作用,所以应改变现有数学教育重知识、轻应用的传统模式,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与世界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与学校以及家庭对于学生科学教育支持力度相对缺失有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是加大国家科普教育的力度;二是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概念和核心知识,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三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转化情况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四是让所有学生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方法,具有科技创新活动经历。

(4)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外语水平

——阅读能力是人终身学习的基础,上海PISA测试中已经反映出中国学生普遍性的不足,如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力差,精致策略、自我调控策略运用较少,男女生的差异等,这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产品说明书种公共设施标志等日常生活阅读能力,社会应该提高公共图书馆开放效益和人均阅读量。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增强,母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和多语种教育的迫切性更加突出,这是阅读素养的基础,也是成为世界公民的必要前提,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5)奠定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与阅读能力是构成人终身学习的要素,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任何人获取信息都需要判断及整合,因此不仅要求学生能上网并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还需要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以及检索、归类、筛选、编辑等信息处理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必须整合政府搭建的平台、企业技术投入、教育部门合作的力量,开发必要的信息资源。对于学生的上网,关键在于引导与提供有效资源的支持。

(6)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艺术是人类共同语言以及文化传递符号,同时更是人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当今国际社会,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虽非绝对,但凡是世界优秀的都应该成为民族的应作为一种追求。因此学校应从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培养艺术兴趣出发开展美育工作。

——艺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合作与表达等多种能力,能够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愿望。艺术教育不是文艺特长生的专利,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应普及“中华经典诵读”、课本剧改编及演出、合唱、儿童画等,使所有学生都能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智慧、分享成就。

(7)加快培养学生应对突发危机能力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学校培养学生应对突发危机能力应该分为两类:一是掌握应对一些普遍灾难的知识,如正确处理煤气中毒、交通事故,以及触电防范、溺水救护、火灾逃生等;二是在特定地区,加强特定灾难的规避教育,如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应对。

——对于学生而言,形成自我保护能力和获得互救本领更为重要,如提高野外生存能力、防范性骚扰;防止运动伤害等,这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更是学生安全的基本保证。

(8)增进学生的劳动、技术能力

——劳动是人类的本能,劳动观念从属于人的价值判断;劳动能力能够转换为服务能力、劳动教育与德育;学科知识学习是不能分离的。劳动习惯从小养成,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合作,学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掌握自理本领。

——人的创新精神需要实践能力支持,中国学生善于验证实验而不能设计实验,原因在于普遍缺乏技术体验,不熟悉工艺流程,不了解材料性能以及工具开发。因此,大力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加强实训等方面融合应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出路,同时加快劳动技术教育改革,在各种课程学习中增加技术体验环节,增强学生的感 性认识,提高学生顿悟能力十分必要。

2.形成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与政策导向

(1)“以人为本”,解放思想

上世纪90年代,理论界曾经对于素质教育概念有过很多争议,如先天遗传获得的自然素质与后天培养的素质统一等,教育决策层曾经有过素质教育“办好每所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三要义的表达,基层则倾向于“素质教育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的归纳。其实当时各种争论都局限于认识上的“禁区”,即“人本主义”思想的禁锢。今天,党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最大的思想解放,也是国家深化发展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导下,各级政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主体,应该确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主体,必须树立“创建学生满意的学校”理念,教师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执行主体,需要形成“为一切学生提供一切服务”理念,而社会、家庭都承担着一定的素质教育任务,全社会都需要担当“建立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共同体”的责任。思想决定行为,素质教育思想来源于遵循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和基本的教育规律,因此“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就应该成为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共识。

(2)确定学生素质培养目标

学生综合素质依靠教育而获得,教育需要确定目标。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可以着力于:“奠定两个基础,提高三项核心素养,提倡六样学会”。这需要我们的教育应为每一个孩子——奠定终身健康和良好公民的基础;提升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提出学会上网、学会演出、学会劳动、学会合作沟通、学会社会服务、学会应对危机。

(3)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若干对策

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在农村,责任在政府,核心是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师。

首先应该继续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条件,全面提升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

其次必须规范政府和学校教育行为,建立政府推进素质教育“问责”制度,任何一级政府不得下达升学率指标,不得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教师。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管理职能,完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和监督国家教学计划的执行与落实。

第三,重心下移,鼓励多样化的素质教育实施与推进,允许发达城市率先探索,建立各种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引导学校内涵发展,形成自下而上改革的新局面。

第四,进一步落实国家要求,深化德育、体育、课程改革,加大学生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力度,形成素质教育的科学导向。

第五,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素养,不仅是熟练掌握学科本体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师德,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六,国家政策应该更加具体化,如像“阳光体育计划”一样开展“阳光阅读计划”、“青少年科普计划”等,如此才能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落到实处,把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推向新的高度。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沈之菲、马珍珍等同志的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