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上海:率先迈向学习型城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规划与实施研究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2-1 15:38:00 人气:
上海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

上 海: 率先迈向学习型城市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规划与实施研究
课题总报告 执笔:徐文龙 叶忠海 楼一峰

课题名称: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规划与实施

课题编号: 010380

立项时间: 2001年11月

完成时间: 2003年 3 月

课题主持人:徐文龙

课题组组成人员

顾问:王荣华 薛喜民

组长: 徐文龙 叶忠海 楼一峰

成员: 王恩发 史 庆 徐韵发 王永福

乐善耀 易 滨 张振助 顾晓波 马良福

 

  

世界看好中国,世界看好上海。

在上海崛起与发展的时间表上,2010年将是世界检阅它辉煌成就与巨大进步的盛大节日:

这一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由国家级城市上升为世界级城市;

这一年,上海将举办历史上最成功、最难忘、最精彩的世界博览会,向8000万中外宾客展示它经济、科技、城市沧桑巨变的奇迹;

这一年,上海也将初步建成学习型城市,向世人展示它现代化教育与文化发展的方向。

本课题报告,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围绕创建学习型城市这一主题,从国际社会和上海发展纵横两轴阐述它的基本理论与深刻背景,同时对上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及实施进程提出科学的、实用的、可操作的改革举措,供决策者和相关人士参考。

 

一、终身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当代终身教育的新理论、新观念

1.终身教育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2.终身学习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与前提,被提升到整个教育的主体地位。

3.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与社会相互运动、密切交织、构成结构完整的社会形态。

(二)发达国家的实践及其宝贵经验

1.推动各级各类正规学校向全社会开放。

2.新建大批非正规成人教育机构。

3.实行终身学习的鼓励政策。

4.提供终身学习的法制保障。

(三)学习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1.目的性。

2.示范性。

3.服务性。

4.国际性。

 

二、上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深刻背景与目标规划

(一)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深刻背景

1.加快现代化进程,急需领导层成为终身学习的表率与典范。

2.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急需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

3.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急需造就新一代高层次人才队伍。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二)总体目标与规划设计

创建学习型城市,可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1-2005年)。

第二阶段(2006-2010)。

 

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

(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指导下,上海应拓展以下10个终身教育渠道,以加速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进程棗

1.建立回流教育制度

2.开放各级各类学校

3.发展多元形态的高等教育机构

4.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5.发展与加强企业教育培训

6.继续办好“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

7.扩大提高市区两级老年大学

8.关注弱势群体的终身学习

9.发挥文化设施的学习功能

10.整合终身学习的信息网络

(二)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

1.学习型组织的分类及其特点

2.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标准和共性要求

 

四、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政策举措

(一)加强舆论导向,转变教育观念

(二)分步实施市民终身学习卡

(三)建立全民学习成果认可制度

(四)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素质

(五)建立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

(六)研究制定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要求

(七)建立各级终身教育委员会

(八)建立、完善终身学习法制

 

一、终身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从20世纪60年代起,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大变革时代。世界多极化曲折反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知识生产、传播与转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将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到一个更高历史阶段的知识经济时代,而且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类面临着新的挑战,更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当代终身教育的新理论、新观念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并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为反映和促进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需要,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会议上,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首先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提案并获得通过,成为其后联合国推动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1968年美国学者哈钦斯出版《学习社会》一书,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一起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存棗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三个基本概念。“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此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迈向学习化社会便成了全球主导性的教育浪潮,各国对这一“开启21世纪光明之门钥匙”的终身教育展开了广泛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

1.终身教育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价值蕴藏在才能里。”现代社会揭示:财富将进一步蕴藏在终身教育里。这是因为,现代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已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10年缩短到3-5年。一个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仅5年,学到的知识就可能折旧50%。新一代电脑刚到商家手里,还没有投放市场好象又已过时了。有人预言,人类到21世纪末的知识总量中,过去的所有知识只占5%,其余的95%还未创造出来。信息社会由于高科技及其产业的突破与加速发展,使得一些传统产业不断消失,一些新兴产业相继产生,伴随着这一生产变革的相关职业也在不断变动中。据统计,美国员工一生变动职业或工作达12次,欧盟8次,发展中国家3-4次。这种生产方式转轨,经济生活转型,催生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它宣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一次性教育时代已经终结,人类终身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它以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制度的开放性、教育空间的社会性,标志着人类教育正进行着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2.终身学习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与前提,被提升到整个教育的主体地位。学习首先是人自身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认知过程,人自身如果没有这“三性”,那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成员学习权、生存权、发展权的体现,它强调人一生中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他在人生各个阶段社会对他的不同要求;而终身教育着眼于各种教育机构,强调社会必须建立起一个能满足社会所有成员接受学习培训的教育体系。终身学习被提升到整个教育的主体地位,而终身教育只处在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学习条件的服务地位。教与学位置的调整,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取代了传统的、过时的教育观念。与此同时,引发了教育革命、学习革命与全脑革命三大教学革命,把人类的学习与教育活动推向一个全新的局面。

3.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与社会相互运动、密切交织、构成结构完整的社会形态。它既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正规与非正规的学习、教育过程,也包括社会的、文化的、专业的、生活的,以及精英与民英的各个方面;还包括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在履行自己专业职能的同时,也要行使学习、教育的职能。由此可知,学习化社会将是一个社会网络系统,它包含着学习的个人、学习的组织(包含家庭、企业、团体等)、学习的社区、学习的政府。其中:学习的社区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多种多样的学习课程、活动、手段与方法,而且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织者;而学习的政府尤为重要,它既要制定学习化社会的规划、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开发教育资源,还要通过立法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公平、无障碍地获得学习机会与条件,确保公民的终身学习权利。

(二)发达国家的实践及其宝贵经验

终身教育作为与信息社会相伴而生的新教育理念,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已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瑞典等发达国家广泛传播,并相继付之实践。美国、日本率先提出由学历社会向终身教育社会过渡的发展战略。他们一方面动员民众投身学习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开放现有教育机构、新建大量成人教育机构,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90年代后,欧美许多国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学习化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等各种学习型组织活动,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巨大动力。这些国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

1.推动各级各类正规学校向全社会开放。美、日、法、韩等国普遍开放大、中学校与各种专业技术学校,利用夜晚与节假日为当地民众举办各种成人教育、培训课程的“教育超市”。美国的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与职业培训。发达的社会学院(仅加州就有106所,其中最大的旧金山社区学院有注册学生8.5万名,下设9个分部、100余个教学点),更以低廉的费用,适合大众需求的课程,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职业教育和大学转学教育中去,他们还允许通过学分累计取得正规学校学位证书。在瑞典,高等学校普通实行“回归教育”制度,规定年龄25岁以上,具有4年广泛工作经历(包括退伍军人与女保姆等)的人,不论学历高低均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韩国通过开放全日制学校和远距离网络教育,使成人教育入学率达到70%以上,为经济振兴与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2.新建大批非正规成人教育机构。90年代初,英国政府提出终身学习“关系到英国的命运和前途”,标志着进入一个“新的学习时代”,从而建立起以“产业大学”为龙头的学习化社会体系。“产业大学”不同于传统大学,它既是一家公私合伙创办的大型公司,又是一个向全国开放的远程教育网络机构,它拥有发达的教育资源和因特网系统,为终身学习者提供便捷、高质量的学习产品和周到服务。学生无固定数额,多时达到上千万人。政府在过去三年中提供财政资助达190亿英镑。与英国“产业大学”相近,美国新建了1600多所“公司大学”,有4000多万职工在其中接受专业化培训。这种由大集团、大公司创办的公司大学,还与900多所正规大学合作互动,从而为公司员工接受高层次教育打开了“方便之门”,其中不少“公司大学”还具备授予学位的资格,因此受到了广大企业员工的广泛欢迎。

3.实行终身学习的鼓励政策。最典型的是英国的“个人学习帐户”,它是人类第一次以利益机制来计划和管理成人的学习。有了这一“个人学习帐户”,学习者、雇主、政府都可为之追加学习投资。如政府为第一批100万帐户当年就每户资助150英镑。根据课程的产业政策,学习者每年还可享受20-80%的折扣优惠。企业在资助职工学习的同时可享受免税待遇,仅此项英国雇主每年就为学习者投资100亿英镑,从而使雇员与雇主双方受益。失业者也可加入“个人学习帐户”,接受再就业培训的多项资助。在瑞典,除免费提供公共成人教育课程外,还建立了各项成人教育津贴制度和脱产学习假制度,规定具有一年以上工龄的职工均享受不同时限的学习进修假并享受工资和生活补助。

4.提供终身学习的法制保障。在美、日、英、瑞典等国,以公民的学习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名义把终身学习纳入人权的范畴,并使这一最新理念变成《终身学习振兴法》、《成人教育法》、《民众教育法》、《社会教育促进法》等法律的条文。它不仅保障每个公民终身学习的权利(如遍及美国各州的社区学院“使每一个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套属于他自己的课桌椅”),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各项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在瑞典,政府除了在财政支出中保持较大比重的成人教育投资外,还采取立法形式加大经费投入。如1975年通过立法规定企业雇主必须交纳一定比例的成人教育税,1984年又规定企业必须从所得利润中提取10%用于本企业教育培训。一项最新统计表明,发达国家经合组织(OECD)的教育经费占其政府财政支出为12%,而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高达2.5%。大量投入,加上各种政策措施到位,确保了学习化社会的加速形成与健康发展。

(三)学习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什么叫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市是以城市形态为特征的学习化社会。它是将学习与教育贯穿于所有市民、所有组织、所有经济社会活动,因而使得整个城市生机勃勃、具有很强的学习力、创造力、竞争力,并不断通向“人人都有学习渴求、人人都能学习成才、人人都为社会服务、人人都有完美人生”的理想境界的先进城市。

众所周知,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现代社会是以大大小小的城市为中心,通过信息流、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辐射与交流,来带动和实现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从长远看,城市化、工业化、知识化也是缩小以至最终消除城乡、工农、脑体三大差别的必然途径。因此,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鉴于城市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学习型城市除了具有学习化社会一般特点外,还应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目的性。一个城市的功能地位,取决于它的区位特点及其综合竞争力,前者决定于它的辐射范围,后者决定于它的经济实力和对外影响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通常包含六大要素: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发展环境、综合创新能力、综合管理水平、综合市民素质。前三项以硬件为主,后三项以软件为主。它们是量与质的统一,“软”与“硬”的和谐,以及内外要素的协调。而这六大要素中,最根本的核心乃是市民的综合素质,即人才与教育。因为实力、效率、能力都需要人去掌握、去运作,没有现代化的高素质的人才基础,城市发展就没有一个活力的支撑。人是生产力所有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最富有创造力的第一要素,而人才更是城市综合竞争力中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正如毛泽东、邓小平多次强调的:人才难得!因此,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不仅体现在一个城市全体市民的受教育年限、健康与预期寿命、道德水准、精神风貌,而且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和人才的拥有数量与质量,以及国际化水平。只有这些基本面都达到高度化水准,才能充分发挥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对外辐射力与影响力。为此,创建学习型城市一定要把握住这一根本目的,而不致走偏方向或流于形式。

2.示范性。现代城市科技、经济发达,教育、人才先进。特别是中心城市,从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到教育普及率、教育质量都要优于周边地区。对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需求感、紧迫感通常也要强于一般地区。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加上发挥城市的主动精神,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仅有利创建学习型城市取得成功,而且有利发挥它的示范效应与辐射效应。

3.服务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地区的支持,城市也只有在为周边地区提供高质量服务中,才能加快自身的发展。城市的这一服务功能,同样适用于学习型城市。这主要体现在:终身教育资源的共享,特别是开放的远程教育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服务;学习信息与咨询系统的共享;以及终身教育新观念及其规划、政策、运作机制的共享与推广等等。

4.国际性。大城市,特别是国际大都市,是世界经济、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在这样的大都市创建学习型城市,不仅对市民的国际意识、多元文化意识与国际交往能力(尤其是英语的普及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负有更多的义务与责任。当前,加快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将会有力地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活动;而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越深入,也越有利于加速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日本大阪,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上海、大连等城市率先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与任务。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步伐的加快,相信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中去。

二、上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深刻背景与目标规划

由前市长徐匡迪于新世纪前夜(1999年9月)提出,尔后列入“上海十五计划与2015年远景规划”的创建学习型城市,既顺应了与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相伴共生的终身教育国际潮流,又反映了全体市民强烈的学习需求。这种比“创造10所大学更能造就人才”的强烈学习需求,曾是初创学习型城市的基础与动力;然而,上升到理性高度,还必须对它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具备更全面、更科学、更深刻的共识。

(一)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深刻背景

1.加快现代化进程,急需领导层成为终身学习的表率与典范。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新阶段。江泽民同志为此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针对我国在21世纪已经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发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他强调:“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为此必须“构建终身体系,创造学习型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观念,与邓小平的战略思想“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一脉相承,得到全党的认同。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龙头城市,曾创造了连续十几年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的奇迹;展望未来,又确定了“力争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新目标。任重道远,励精图治,处于领导层地位的上海各级干部在“讲学习、讲政治、讲大局”基础上,更要当好终身学习的表率与典范。

回顾党的历史,每逢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党始终教育干部要善于学习。早在1939年,毛泽东精辟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的恐慌。”他不仅把本领恐慌与经济、政治恐慌相提并论,还把本领恐慌看得比经济、政治恐慌更加危险。不克服本领恐慌,经济、政治恐慌就会接踵而至;一旦克服了本领恐慌,一切恐慌也将烟消云散。而克服本领恐慌的唯一出路,就是善于学习。邓小平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时,也尖锐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他还具体指出:“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当前,大多数干部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重温这些论述,对于创建学习型城市以及增强各级领导的学习责任一定会有重要指导意义。

2.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急需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从1989年到2002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2.6倍,年均增速达到11.3%,2002年GDP达到5408.76亿元,人均近5000美元。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上海已从下中等国家水平跻身上中等国家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经济的高速增长,来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汽车、通信、电站、钢铁、石化、家电六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了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电子信息、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更把上海经济、技术能级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以金融、贸易、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产业占GDP的比重,已从20多年前的31%提升至51%,从而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进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格局。处于经济增长转型期的上海,对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素质持续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现在,不仅经营管理人员都在阶梯式地走向高学历、高智能、复合型知识结构,而且相当多数的产业工人和服务人员也都在向擅英语、懂管理、熟练操作计算机的高素质方向进取。全市800万从业人员,普遍涌动着提高学历、能力和更新知识、技术的紧迫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大批劳动力进入市场,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大调整中,150万产业工人转入商贸、交通等第三产业,100万近郊农民转入制造业,还有数以十万计的职工进入外资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数百万从业人员在以能力为本位的市场竞争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下岗、转岗、培训、再就业,使他们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社会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深深认识到:要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应变力,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培训、培训、再培训,离开终身学习别无出路。

市民综合素质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还包括全体市民的道德水准、精神风貌和创新能力。道德水准与精神风貌的好差,不仅直接影响市民综合素质的高低,而且还直接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尤其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脊梁与灵魂,一个城市的领导集体与市民群体,如果复制有余,创新不足,那么这个城市必然缺乏生存力和竞争力,甚至可能走向衰亡。威尼斯曾是中世纪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如今衰退为一个旅游“水城”,就是一大教训。因此,要大力提高市民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观念创新以及确立“欲争天下先,耻落世界后”的创新心理,这种创新精神不仅领导层、执行层要有,广大市民群体都要有,而且要上下左右处在互动、互促、互为因果的永恒运动之中。这是实现上海战略目标的不竭动力,也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宗旨所在。

3.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急需造就新一代高层次人才队伍。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入世和申博成功,上海已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对接的前卫城市。不仅全体市民要具有国际意识、经济全球化意识、文化多元化意识,以及参与国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正如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的“一个国家在新世纪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将是人民的思想面向世界”;而且要有大批高层次、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包括国际金融人才、国际商务人才、国际财会人才、国际法律人才以及大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等等。上海在过去20年里构筑了人才高地,现已拥有专业技术人才119万、其中高级人才10万,但相对于国际化大势,明显存在着两大差距:一是高级人才比例偏低,占总人口比重仅0.51%,比美国的1.64%、日本的4.97%、新加坡的1.56%相距甚远;二是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不高,目前仅国际通用人才就紧缺3万人。而按照上海2010年建成“四个中心”目标看,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要达到137万,其中高级人才20万,分别比2000年增加25%和100%。这支人才队伍以我为主体,以尖为主导,具有中外合流、专兼相容的特点,并且人才专业、规格、层次、分布要与上海城市的战略产业、支柱产业相匹配。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近期靠引进,长远靠培养,这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全体市民还必须提高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1994年以来,上海261万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学考核,70万人参加外语等级考核,已获得等级证书的分别达到153万31万人。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到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管理的人称为“现代文盲”,这一定义改变了传统文盲的定义方式,赋予了它新的动态概念。因此,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必须与未来对话,把学习现代信息语言、世界语言与计算机使用作为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这样才使城市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占有优势地位。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随着上海经济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上海人均GDP可达到1万美元左右,届时城市交通、居民住房、生态环境等都将有一个新的大幅度改善与提高,从而使上海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物质生活富裕后,人们必然寻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与自身发展,而充实精神生活与实现自身发展的最佳途径是终身学习。另外,上海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46万,占总人口18%;按2010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8岁计,届时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将达230万人。加上大批家庭主妇,随着家用电器普及和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数也将从繁重的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由于实行“双休日”制度,市休闲时间大幅度增加,这使他们生活质量提高开始从物质生活享受转向精神生活享受。目前全市“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共建学习型家庭已成为千家万户的时尚,将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总体目标与规划设计

把上海建成学习型城市,全面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知识含量,对1600万市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跨越。制定创建目标,既要立足当前日益加剧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又要面对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提前做好精神准备和智力准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依据上海总体发展战略和教育、人才发展规划,到2010年初步建成学习型城市应达到如下总体目标:

——基本形成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理念。学习将成为全市每个市民自我发展的第一需要,并贯彻到整个生命期的始终。

——基本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全市文化基础教育底线从初中提到高中,新增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相当大专。城市将为每个市民提供更开放、更便利、更富成效的学习机会与学习场所,特别要建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平台。学习型城市的三大支柱组织(即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普遍建立,建成率各占20%以上。在普及高中教育基础上,实现终身学习的成人占总数60%以上。

——基本形成学习型组织各级指导中心和评价体系。确保各种学习型组织有目标规划、学习制度、保障体系,因而能持续、稳定、有效地深入发展下去。

——基本形成高学历、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高地。在提高全市市民综合素质基础上,确保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结构、人才规格以及高级人才比重领先国内,并占一定的国际优势,同时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发明家和一大批具有灵活、创意、敢闯的“海派”企业家、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努力把上海推上国际经济的中心地位。

——基本形成良性投资体制。不仅要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而且要大幅度增加社会各领域的教育培训投入,确保全社会教育总投入占GDP5%以上。

创建学习型城市,可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1-2005年)。宣传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三大基本概念,在广大市民中确立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开展终身教育立法工作,使终身教育的功能、地位、作用、机构、经费、政策得到法律保障;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开放正规教育的各类学校,完善成人教育的基础设施与发展机制;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实验,探索、总结各自的基本标准与成功经验。到2005年,基本形成学习型城市框架,并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2006-2010)。逐步形成“人人皆学之市”,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将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广泛、深入开展创造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的活动,涌现一批创建有序、活动有章、领导有力、扎实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先进典型;健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重点建成、健全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并充分发挥它在成人教育中的巨大组织功能和学习进修作用;建立、完善学习型城市的领导体制、组织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最终初步建成学习型城市,进入世界学习化社会的先进行列。

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

(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工程,是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只有构建、完善了终身教育体系,才能保障和满足全体市民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所谓终身教育体系,就是一个国家或城市按照终身教育思想,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为达到一定教育目标所构建的各级各类教育、各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综合教育系统。它是学习型城市建成的基本标志。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由两大部分构成:就终身教育系统内部一体化而言,它是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整合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就终身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协调发展而言,它要求一体化教育体系必须与外部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改善相协调。概括地说,终身教育体系的构架,应是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整合、内外协调、整体优化的教育系统结构。

纵向衔接,即按照各级教育的不同职能、作用,使其上下连接,以适应人们从生到死一生中可以持续不断地接受全过程教育。它强调教育发展过程中连续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具体而言,终身教育不仅由各个教育阶段所组成:以婴幼儿教育为启蒙,以青少年教育为基础,以发达的成人教育为主体,以广泛开展的老年教育为终结;而且上述各个教育阶段要按内在的规律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纵向衔接的系统。

横向沟通,即指教育内部的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各种形式的教育相互沟通,建立起相互联系的教育体系,改变传统教育中各个教育领域(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等)之间存在的隔离现象,促使它们相互沟通与交流。具体而言,横向沟通,不仅要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事业教育、社区教育,而且要实现学习与企业、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互动与结合。

纵横整合,即是注重各级教育层次和各种教育类型的整体关联,形成与人的发展需要相结应的纵横交错的网络,做到各级各类教育上下左右的互通和有机结合,犹如功能齐全、没有阻隔的“立交桥”。这样,人们在需要学习的时候,无论从那一点切入教育体系,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位置,都能取得所需的课程、方法与手段,都能学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内外协调、整体优化,即指终身教育内部系统与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达到终身教育系统内外功能整体优化,更有效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终身发展服务。

总之,终身教育体系决不是各种教育要素的简单相加,更不是发展远程教育就能一蹴而就。科学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仅受制于各种教育要素,达到学习型城市的整体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把功夫下在上述的“衔接”、“沟通”、“整合”、“协调”、“优化”这10个字上。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指导下,上海应拓展以下10个终身教育渠道,以加速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进程棗

1.建立回流教育制度

回流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终身教育后被推出的第一个新观念。它主张教育机会应分布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学校教育不一定要以“直通车”的方式一次完成;人们有权在人生任何阶段,以全时或部分时间学习的方式,完成所需要的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向全民开放,而且允许“分段进行,累积完成”。各级学校应向未完成学校教育的市民提供第二次教育机会,通过办理成人中学教育、补导进修学院等方式,促成回流教育的实现;企事业单位、机构也应提供员工回流教育机会。

2.开放各级各类学校

学校教育的改革,已被视为创建学习化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改革的方向是:各级各类学校逐渐向全民开放,入学渠道日趋多元,且衔接畅通;课程设计及选择愈来愈有弹性,教学策略与方法应用愈来愈趋多样;非正规教育资源逐渐被学校教育所运用;与此同时,学校教育的目的,也不应专注知识的提供与一技之长的培养,而应重在终身学习者的培养,即注重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方法、技能与习惯的养成,使其离校后仍能终身不断学习,知识能力永远处在提升状态之中。

3.发展多元形态的高等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在创建学习型城市中将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随着入学渠道多元化,成人学生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之后,高等教育的形态要有所调整。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与上海改革实际,高等教育未来将朝研究型、教学型、科技型、社区型及远程型等5种形态发展。前两种以普通教育为主,适当增加成人教育比重;后三种以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为主,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渠道。要消除某些传统教育观念,应积极建立、发展社区型大学,招生对象宜兼顾成人学生及青年学生的需求,毕业生应能衔接转移至上述其他类型大学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大力发展开放式远程型大学,一类由上海电视大学承担,目前已具相当规模,课程设计与选择也极具弹性,教学业绩也相当可观;另一类由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等正规大学通过函授、电脑网络实施远程教学,向全市、长三角以至全国招生,当前发展势头也很旺盛。随着电视、电脑等普及,开放式远程教育将是未来学习型城市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应予特别重视。

4.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上海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悠久的办学传统,运用社会力量举办各种补习学校、进修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是推进终身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目前上海社会力量办学已有1500余所,其优势:以申请入学取代入学考试,适宜有工作经验的成人入学;教学多数利用业余时间,不脱离工作岗位;面向社会大众,收费标准较低,设置课程灵活多样,能适应社会和个人需求,因而广受欢迎,经久不衰。

5.发展与加强企业教育培训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工商城市,各行业、企业集团、大公司都建有本行业特色的教育培训中心,不仅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学设备、师资队伍、办学经费,而且形成门类齐全的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与办学经验。随着学习型企业的普及,“企业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好”的观念深入人心,这100余所教培中心在扩大招生、改善教育质量方面正得到新的发展与提升。

6.继续办好“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

起于90年代由人事局、教委、成教委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参与各个项目培训、考核的市民已达400多万人,其中参加计算机能力考核的300多万人,通用外语等级考核的55万人,其他紧缺人才培训16.5万多人,经考试合格的分别达到160万、37万、3.5万,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时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进入新世纪后,这一培训工程正围绕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扩大招生,增设专业,以适应、满足成人教育需求。

7.扩大提高市区两级老年大学

上海兴办老年大学起步早、发展快、特色强,已形成市、区两级教学网络,入学率占到老年人总数的10?5%之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随着城市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一终身教育资源还应扩大提高。

8.关注弱势群体的终身学习

包括弱智、残疾人、下岗失业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上需要特别照顾的市民。为保障他们的学习权利,必须加强特殊教育、办学各种再就业培训,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同时建立、扩大弱势群体终身学习的志愿者队伍,以加强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社会生活质量。

9.发挥文化设施的学习功能

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的学习功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改变普及型图书馆数量少、空间小、条件差等问题,要兴建一批以街道为单位的小型图书馆,争取到2010年达到每8-10万人有1所,人均藏书40-50册。还要发展多类型、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为市民终身学习创建交通便捷、丰富多彩的良好条件。

10.整合终身学习的信息网络

要鼓励广大市民终身学习,除积极规划各类学习场所、课程、活动外,还要把这些学习教育信息及时、通畅地传送到大众手里,使愿意学习者都能从中把握机会。终身学习的信息要经过整合,渠道明确畅通,市民只要翻阅就能一览无余,不致错过学习机会。具体信息载体包括:报刊媒体广告、社区学院、学校的学习网络中心、电话咨询中心、定期举办学习宣传周与成果展等。

(二)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基本要件。学习型城市由各系统学习型组织组成,没有成千上万个学习型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也就没有学习型城市的机体。创建学习型城市,必须持续而深入地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的普及与提高。

1.学习型组织的分类及其特点

学习型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学习型家庭,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家庭的生存方式,成为家庭生活的主旋律。从选择社区、营造家居、房间陈设到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学习化。要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两代人共学共长的新型关系,使创建学习型家庭过程既是培养子女成才的过程,又是创建尊老爱幼、邻里团结、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文明家庭的过程。

学习型企业。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使学习成为企业的生存方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佳选择。要树立知识和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第一资源的新观念。只有造就一流的人,才能产出一流的产品,提供一流的服务。因此,企业的首要使命是培育人才,企业要变成一个高效育才的新型学校,生产、工作场所要成为最好的学习场所,要为每个员工提供最佳的学习、发展平台。创建学习型企业,要以学习为中心,以经营管理班子为团体学习重点,通过改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达到共同愿景。

学习型社区。社区是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创建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学习成为社区的生存方式,成为文明进步、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既要组织、指导、协调、推动社区内各类学习型组织,又要身先士卒、自身成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榜样。要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通过构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发展学习型组织,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全面建设康乐、文明的小康社会。

学习型政府。政府作为社会行政权力机构,从领导集体到公务员群体,能作好终身学习的表率与典范,本身就是无声的命令,最有权威的号召。同时,也只有率先建成学习型政府,才能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廉洁、高效的办事作风,也才能真正成为广大市民谋求根本利益,包括谋求广大市民的学习权利和发展利益。

2.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标准和共性要求

(1)学习型组织,首先是一种组织形态或组织结构。它是一种使学习能有条不紊、持续不断地进行,并能使其组织及成员获得创新和发展的组织。

(2)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要素。这种学习,不仅是个人学习,更为强调的是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这种学习是与组织成员的生活和工作紧密结合的学习,因而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一个乐于和善于不断学习的组织。

(3)学习型组织要有“共同愿景”。没有共同目标,也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为了齐心协力地通过个人和团体学习,去实现这一“共同愿景”。

(4)学习型组织是个动态的概念。它是一个组织及成员不断学习、转化和发展的过程,因而学习型组织也是一个组织成长、壮大的过程。

(5)学习型组织要有学习成效。其成果反映为成员的思想、思维、信念、行为得到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与提高。

总之,在推进、发展各类学习型组织过程中,要把握好“组织”、“学习”、“目标”、“过程”、“成果”等五个要点。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学习型组织的持续性与特色性。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形成与实践,在人类社会仅属开创阶段,在上海更是刚刚起步,从“非学习型组织”→“准学习型组织”→“初级学习型组织”→“高级学习型组织”,将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持续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不要轻言“一、两年建成学习型组织”、“三、五年建成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创建成功不易,创出特色更难。各类学习型组织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类学习型组织由于各个组织的经济、人文状况不同,也必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制宜,从目标、学习内容到学习途径、方法都能创出自己的特色来。

四、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政策举措

(一)加强舆论导向,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观念是改革与发展的先导。要加强各种媒体的宣传教育,转变和克服那些认为“学历教育一次定终身”、“学习与工作两张皮”、“大学到顶,学习到头”等传统理念,倡导“国将兴,必重学”、“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知识创新无限,终身学习不断”等现代理念,拓宽视野,面向未来,积极参与各类学习型组织活动,激发广大市民的学习热情,把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热潮不断引向新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二)分步实施市民终身学习卡

为激励市民终身学习不断谋求新的发展,为适应人的一生“分段学习,学分累积”,并便于随时进入新的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应在全市分步实施市民终身学习卡。终身学习卡除列出个人身份有关资料外,要列出学历教育与资格、能力培训两大范畴,真实记录个人终身学习过程、成果及奖励等内容。市民终身学习卡由法定颁发机构统一制作、核发,作为个人终身学习的凭证。为此,要研究设计市民终身学习卡的格式、记录、核对及有关鼓励措施;研究各级各类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研究如何分步实施、最终建立全市统一的、全社会确认的反映市民学历、资格能力的终身学习卡。企业员工的终身学习卡,还应同时成为“学员资金帐户”。

(三)建立全民学习成果认可制度

认可学习成果制度,既是提高全民学习风气、激发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教育设计,又是改变市民的学习观念,使不同的学习渠道均能获得公平的认可与发展机会,从而推动学校以外的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蓬勃发展。实施这一制度(上海的自学考试制度已获得社会认可),一要舆论导向,以唤起市民了解各种教育渠道学习成果的价值,并取得共识;二要制定、完善有关法规,研究认可全民学习成果的相关程序和办法,授权或委托客观、公正、超脱的组织机构(如考试院)办理认可工作;三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估考量制度,凡学校以外学习成果的认可,属于知识方面的可采取学分、学历的方式认可;属于技能方面的,可采取鉴定方式,给予相应等级的证明,一旦认可应等同于学校内的学习成果。社会各阶层、各单位均应同等看待,不得歧视。唯有如此,终身学习社会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四)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素质

在创建学习型城市中,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教师担负着推动终身学习的重要角色。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师德、学历、能力”,对于引导全体市民的终身学习,将是创建学习型城市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各级各类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理念,帮助学生和成人学员终身学习,自身也应不断进修学习,躬身实践终身学习活动。为此,一要在师范大学师资培养过程中,设置终身教育科目,加强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与终身学习方法的研讨;教学实习应参与社区服务或与社区教育合作,使教师在未来教育活动中懂得如何运用社区教育资源;二要在现职教师进修中加强终身学习素质的培养,包括参与回流教育、在职攻读高一级研究生课程、直至出国进修深造,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达到“水涨船高”的协调发展机制。

(五)建立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

广大市民终身学习的动力,既来自自身为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而产生的内在需求,也有赖于社会创造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环境。根据国际经验,一些先进国家通过立法向企业单位征收1.5-2%的工资税,然后由财政部门返还教育培训部门,用以支付单位员工教育培训经费的80%(20%个人支付),成绩优异者全额支付,以资奖励。在全民终身教育中,对于结合本人工作积极参与终身学习、培训成绩优良,并在知识、技术、管理创新中获得突出成就的,应给予终身学习的光荣称号、立功、嘉奖等奖励。在开展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活动中,对先进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政府也应予表彰,对优秀组织者突出个人予以奖励。在创建学习型城市中,还应定期(如三年一届)召开创建学习型城市先进单位、先进市民的表彰大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以推动创建活动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六)研究制定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要求

各类学习型组织,主要是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在创建活动中应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各自基本标准与要求,使之有所遵循、有所规范,同时也要留有充分的创造空间,使创建活动更贴近实际,更具特色。在制定基本标准与要求中,主要应明确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素,如参与学习的人员结构、学习课程、学习制度与方法、学习设施、学习成果评估等等。尽量避免一刀切、单纯统计化,追求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不佳的形式主义倾向。

(七)建立各级终身教育委员会

这是推动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织保证。由于终身教育资源分布甚广,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它们之间又缺乏协调、整合,为协调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联系沟通,亟需成立各级终身教育委员会。终身教育委员会是一个由各方参与兼职的协调机构,下设专职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其职能:一是研制终身教育的政策、法规(提交立法机构),制定学习型城市的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二是统筹终身教育资源、资金,调度使用方向;三是调研、制定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的评估标准、考核案例;四是拟定终身学习的激励、奖励办法,等等。

(八)建立、完善终身学习法制

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法律的完善。在依法行政的现代社会,只有完善的法制体系,并有效地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才能保障全市终身学习各项活动的健康发展。如各种学习机会逐步增加,入学渠道得以拓宽,学习成果获得确认,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自愿加入教育行列,并予以税法优待等,这样才有利于激励更多的市民参与学习和开发各类学习型组织的潜能。具体而言,参考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当前首先要制定《终身教育促进法》、《关于认定全民学习成果的若干规定》等法规,并配以具体明确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保尔·郎格朗著:《终身教育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学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棗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报告:《教育棗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4.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练棗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5.《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http://lifelong.edn.tw/page1/yeh/report.html.

6.《终身学习大阪规划》(简要版)

7.彼得·圣吉著:《改革之舞棗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8.课题组:《迈向21世纪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9.厉以贤:《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北京《教育研究》,1996年第7期

10.徐文龙、楼一峰:《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棗上海创造学习型城市的总体思路》,上海《决策参考》1999年第11期。

11.叶忠海著:《社区教育学基础》,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张健、徐文龙著:《中国教育新走向》,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