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谈谈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建设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江苏教育 日期:2013-4-26 11:13:00 人气:

谈谈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建设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陈嵩

质量问题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教育发展。尤其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中等职业教育逐步由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变,提高教育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实现报告要求的重要前提条件。

对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解读,不同人因所处环境不同,认识不同,理解当然会有差异,甚至会有分歧,这很正常。有人认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责任在政府部门;另一些认为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在技能大赛上争金夺银是体现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还有人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有人认为抓好德育工作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等等,正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上述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或者说,都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整体和宏观层面上看都不够全面。依笔者所见,衡量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主要有两条:其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其二是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先说其一,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相比,其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属性尤为突出,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这种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功能属性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说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成为衡量中等职业教育举办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如何评判这种贡献的大小呢?这就可以分解为若干可操作的具体指标。如就一所学校而言,专业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其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不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是衡量学校办学对社会服务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尺,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又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中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所做贡献的又一重要指标。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含直接就业率)、专业对口情况、职业稳定性和社会保障性等方面,其中直接就业率和专业对口情况是最能直接反映贡献率大小的指标。不久前,笔者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要负责的关于《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的编著工作,大家一致认为,中职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点是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在人才市场就业中无论是经验还是基础知识储备都不具有优势,而惟有专业技能是他们未来发展的最大资本,因此与大学生就业相比,对口就业对中职学生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再说其二,职业教育本身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既然属于教育范畴,理所当然要具有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培养人、造就人,显然培养人才的质量如何是衡量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又一重要指标。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许只能用一时,不能用一世。基于此,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要兼顾知识技能和能力两个方面。笔者两年前参与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起草工作,在制定职业教育未来10年的任务时,领导和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应提“培养知识型、发展型的技能型人才”,这里,“知识型”是指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发展型”是指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还必须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个比方说,我们既要交给学生一定的“猎物”,使他们踏上社会后能生存一时,更要交给他们“猎枪”,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使他们今后能自己去“打猎”生存下去。

总之,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能简单用一两个指标来判定,但也不是不能描述的。笔者认为,根据上述两条根本标准,如果从教育内部评价的视角考虑质量问题,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实施和专业考核。专业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需要了解社会和市场对相应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学生、家长对其认可度,以及专业设置所必需的软、硬件配备条件等。专业实施是专业建设的重点,需把握专业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文件的吻合度,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的适合度,以及重点专业的资金投入与建设等情况。专业考核是专业建设的结果,是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应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评价、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师生对该专业的评价等进行。而课程和教材是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一所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具备完整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统编教材与自编教材有机统一。

二是要重视教学过程。首先要把握好“进口”与“出口”关。通过对招生规模数量、与同类学校生源的比较、与历届生源的比较和对学习困难学生情况等的监控,切实掌握每届生源情况,把好“进口”关。相应地,通过对学生获证获奖情况、毕业和就业情况等的监控,严把“出口”关。其次是要规范和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重点要关注学生学习及教师授课情况等。

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从某种意义上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分骨干教师流动、专兼职教师配置、师资培训和师资奖惩等部分,要重视骨干教师流入和流出的情况,掌握专职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情况,时下尤其要关注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数量、比例、技能等级和教学实际成效等情况。另外,还应重视师资培训经费投入、获证率、岗位异动,以及师资校外获奖、获证、教学事故发生率等情况。

四是要注重设备条件和环境建设,做到“软”“硬”兼施,这也是体现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基础。对学校而言,除必要的学生人均占有教学资源量、教学及辅助用房、各专业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以及各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与使用外,还应强化各种环境的“软”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建设等。

五是要积极争取经费来源。质量与钱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没钱建设,质量就无从谈起。要与上级主管部门积极沟通和协调,把握财政拨款年度增长情况,并积极争取专项经费。另外,还要积极开拓市场,争取社会、企业、团体和个人等的资助。只有广开“财”路,开源节流,才能为提高办学质量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六是要凸显办学特色,这也是提升质量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无论从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还是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等各个环节,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都非常注重学校的办学特色。如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除规定的基本要求外,就非常看重学校的个性发展和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方能体现自身特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不得不提及外部环境,政府搭台、舆论支持、社会家庭和行业企业的鼎力相助,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外部因素,只有内外合一,齐心协力,方能真正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向前发展,提高质量才能真正得以保障和实现。

(文见《江苏教育》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