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与对策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日期:2012-11-7 15:57:00 人气:

——基于上海的分析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 王琴

摘 要: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尽管各地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建议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业务层面实现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完善中、高职专业课程标准,对中职与高职的课程结构进行系统化没计;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费资助,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指出,到2020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这…表述可以看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即职业教育内在系统的协调性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奠基性工程。本文以上海地区为例,分析研究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改革举措。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清晰、结构合理,相互之间沟通衔接顺畅,教育质量互相促进,从而形成—种良性互动、整体提升、功能优化的态势和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存在层次上的差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是职业教育内部根据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应具有的学历及能力程度而区分的不同教育水平,二者培养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培养技能型操作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职业教育中的较高层次,重点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实践能力的性质和范围上,高等职业教育都比中等职业教育高一个层次。

2.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相互衔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同一类型的教育,都是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的,其主要目的都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二者在专业设置上应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在课程体系的规划上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如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保罗·朗格朗指出的,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赖于其他部分,而且只有在与其他部分发生联系时才具有意义。为促进个人的发展,应使互相连接的教育机构和从整体来看互相依赖的教育过程故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具有连续性、统一性和明确性。只有形成体现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衔接体系,才能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3.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有合理、畅通的选拔升学机制。目前我国已呈现出学历社会的基本特征,高学历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收益,以及获得社会阶层中更有利的位置。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具有较低技术含量的职业,成为蓝领。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分析,“蓝领”劳动者在整个社会地位等级中基本处于中下层。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成员的阶层提升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起到阶层固化的作用。因而,按照社会公平原则,在教育制度的安排上,应为中职毕业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路径,建立中职与高职之间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合理畅通的衔接机制,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经济收益。

4.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相互促进。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表现在办学质量上,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上能够对中等职业学校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中等职业学校能够根据技能养成的规律,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升创造条件。

二、当前中高职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以及办学质量方面仍存在明显的不协调,这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整体优化的瓶颈。

1.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和错位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中职与高职各自定位明确。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技能人才)。这些表述对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层次做了原则性规定。然而,对于中初级技能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内涵却缺乏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质也没有体现出来。中职与高职专业培养的目标层次不清,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到课程开发更是缺乏统一的框架标准,各个学校完全依据专业教师的主观理解去开发课程,导致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加之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中职毕业生所占比例不高,以致高职院校主要根据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知识基础设计课程体系,专业课从零开始。这样,中职与高职的专业课程内容差别不大,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水平也没有显著差异。调研发现,中、高职院校相同或相似专业在教学上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开设科目重复。中、高职课程名称相同的科目较多,特别是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的相同率达到80%以上,个别达到100%,只不过高职开设的课程要比中职多。第二,课程内容重复。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或相似课程的内容进行对比后发现,知识点和技能点等的重复率较大,一般重复率在30-60%之间,个别达到80%以上。中职与高职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方面大体相同,教学计划根本体现不出是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2.专业设置缺乏延续性,中职生大多非专业对口升学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产业、行业、职业密切相关。从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来看,其专业设置注重了专业与产业、企业和职业岗位的对接,注重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与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列举了继续学习的高职专业和本科专业方向。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来看,高职专业的划分同样强调以行业、产业或技术领域为主要依据。但是,高职的专业设置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较强的学科体系痕迹,注重高职专业与普通本科专业的衔接,许多专业与本科专业相似。特别是有些专业中职有开设,而高职却没有,这就造成中职与高职的专业设置缺乏延续性,影响了中高职的协调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调研发现,在上海地区,除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中的专业学习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外,通过其他路径进入高职就读的学生中,大部分是非专业对口升学。据统计,2010年升入高职院校的1万多名中职毕业生中,所读专业大类与原来中职所学习的专业大类相同或相近的仅占37%,部分毕业生升学所读专业与原来修读专业完全无关。在升学比例最高的三个专业中,广播电视应用技术(升学率96%)和船舶电子设备(升学率88%)的毕业生升学(高职高专)的专业学习延续性最低,匹配度仅为9%和0%;升学人数最高的国际商务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升学(高职高专)的学习延续性也不高,匹配度仅为36%和18%。

由于中职毕业生升人高职就读的专业与中职所学专业缺乏内在联系,使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用武之地,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与此同时,文化基础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这就给自身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带来困难,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3.选拔考试忽视专业技能的考察,技能培养缺乏连贯性

尽管中职生进入高职学习的方式有所增加,但针对中职生的招生考试制度还存在缺陷,普遍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缺乏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从上海地区的高职选拔考试来看:

(1)高职高专自主招生,采取分组报名联考的形式。考试科目为语、数、外三门,个别高校除了语、数、外文化考试外,还进行技能测试或综合面试。语、数、外三门成绩分别为150分,面试为30分,理化技能操作测试为20分,专业基础理论测试为150分。在650分的总分中,技能操作占3%,专业理论占23%,二者合计仅为26%。可见,专业技能测试在中职进人高职的选拔考试中并不受重视。据调查,许多民办高职院校为招到更多的学生,在自主招生中,对考生的专业技能测试完全是走过场;甚至根本不进行该项测试。
(2)三校生(职业高中、中专、技校)考试按文、理大类对口的要求报考相关高等院校。考试由全市统一的文化课考试(语、数、外三门)和各招生院校组织的专业技能课考试(二门)两部分组成,即俗称的“3+2”。每门满分均为100分。这种类型的选拔考试,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占40%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专业技能课测试由招生院校自己组织,主要是考察基本功,在学生考前各高职院校会发放考试大纲。

由此可见,影响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关键是文化课成绩,一些准备升学的学生更是专攻语数外等课程,根本不重视技能训练。

4.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高,影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协调

在发展公办高职的同时,各地政府还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职院校,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高职共同发展的格局。然而,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高,影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就上海地区来说,民办高职院校几乎占了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一半,这些院校办学经费普遍不足,直接影响了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上海独立设置的31所全日制高职高专院校中,除4所属于区县负责,有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外,14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和13所行业办的高职院校都没有政府下拨的财政经费,而主要靠每生每年7500元的学费维持。这样,民办高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仅远低于公办院校,而且整体情况与中职相比,也存在差距(如表所示)。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与高职教育教学要求不相适应。许多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多,兼职教师多,教师流动性大。据统计,上海高职(高专)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仅为 24.2%;双师型教师占24.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42%。师资的短缺,使民办高职院校大量聘用外校教师,特别是离退休教师。大量校外兼职教师的存在既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又影响了教学的有效进行。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师资的短缺,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造成中高职教育质量不相匹配,一些专业甚至出现了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不如中职毕业生的现象。而且由于经费不足,也影响了高职院校专业的特色发展。

三、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高职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必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在宏观管理、经费投入、招生
制度以及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等方面加大中高职的统筹力度。

1.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业务层面的统一管理

目前,上海在中职层面已经实现了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和资源共享。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过程中,上海的技工学校在与企业“剥离”并经淘汰后保留下来的部分并入了教育部门,这些技工学校与职业学校一样享受教育部门的政策待遇,其办学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发展较为顺利,如江南造船厂技校、出版印刷学校等。但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上,尽管已经实现了由教委同一位副主任分管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格局,但具体业务仍由两个处室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和整体规划带来了一定难度。鉴于在国家教育部层面已经实现了中职、高职统—归职成教司管理的格局,上海有必要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快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具体业务层面的统一管理。

另外,鉴于上海已经组建了8个行业职教集团和 5个区域职教集团,针对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充足,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可以充分利用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实现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在政府支持和主导下,发挥集团的协调作用,以专业或区域经济产业为纽带,有效联合区域内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建立校校间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综合考虑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逐步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和中职学校的资源共享,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较高综合职业素质的青年高技能人才,提高技能人才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

2.逐步完善中等与高等、职前与职后职业教育衔接融通的多种模式,拓展高技能人才向上延伸培养的空间
应对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人才需求层次的高移,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探索职前与职后、中职与高职专科、高职专科与技术本科、技术本科与专业硕士等紧密衔接沟通的渠道,真正形成开放、灵活、顺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上海的情况,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沟通,除继续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外,可以探索建立5年制的高职培养模式,健全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其次,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向上延伸路径,试点高职专科教育与技术型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第三,建立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融通的立交桥。通过课程开放、学分转换,促进技能人才通过非连续学程继续深造。我们从李斌等新一代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轨迹中可以看出,身处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其手脑并用处理技术问题的操作过程中,经验技术往往成为其掌握理论技术的重要基础,但经验的积累恰恰是学校教育中无法完成的,只有采取工学交替的非连续学程才能实现。

3.进一步明确中职和高职定位,制定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专业教学标准,系统化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高”字。这个“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二是学生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复合性特征。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尽快组织专家研究明确不同专业中职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说明,明确二者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进而制定中职与高职不同专业的教学标准框架,为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划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上海可以充分利用当前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条件,先行先试,在总结前几年制定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经验的基础上,率先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以及高职、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根据社会需要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相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确定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素质结构,通过职业和能力分析,明确中职、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研究制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专业教学标准,强化中高职专业课程的沟通衔接。同时,指导各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相应的专业课程计划,使各等级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明确、专业建设更完善、课程体系更合理。

4.改革招生制度,根据专业特点探索技能测试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拓宽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渠道

招生考试制度关系到广大中职学生的直接利益和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此,针对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缺乏职业教育特色的状况,有必要对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进乙步探索技能测试的内容和方式:(1)改革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和“三校生”考试制度。强化专业课考试成绩的比重,增加深度和难度,增加实践操作部分的内容;(2)建立并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职毕业生在就读高职时,其实践技能可以折合为一定的学分;(3)增加技能优良的中职生免试进入高职的渠道,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上海市“星光计划”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免试进入高职就读。

5.通过实施专项补贴的方式,对民办高职院校进行经费资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有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4倍。从上海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举办者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撑,无法完全筹集实施高质量教育所需的办学经费,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尤其是实习实训条件简陋,不能满足先进制造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因而,需要政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政府可以给予民办高职院校一定的投资,或采取适当的经费补贴和奖励措施,鼓励和扶持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工科类以及面向第二产业的市场短缺专业,改善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1)实施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补贴政策。可以根据毕业生(工科类)的数量发放一定金额的“育人奖”,弥补工科类专业培养成本的不足。(2)扩大高职专项经费规模和民办教育专项资金规模总量。(3)加强民办高职院校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对于评估优异者给予一定的奖励。(4)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待遇。对在民办高职院校从事一定工作年限的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民办高职院校。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