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职业教育需要“大力发展”和“增强吸引力”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上海教育》半月刊 日期:2012-5-11 9:20:00 人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郭扬

●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缺乏对老百姓的吸引力,这个问题不但将直接制约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反过来使普通教育的“考试中心”和“升学中心”倾向进一步强化。一旦政府放弃对职业教育的引导,职业教育必然走向衰落。

●本来鄙薄职业技能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就使职业教育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而由于片面强调市场机制下非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也要参与买单,又迫使职业学校为解决经费不足问题而不得不老是想着让老百姓自己掏腰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肋旨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所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实并不是一句多么新鲜的口号。20多年来,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大力发展”?其实正说明了我们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还是大大的不够!这次《规划纲要》再次将“大力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不仅仅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具体发展目标。这就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榭目生规模大体相当”;到2015年和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要达到2250万人和2358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要达到1390万人和1480万人。应该说,这是基于当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情作出的明智的战略选择。只有朝着这一目标“大力发展”,才能够“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

回顾我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始终是主导教育和整个社会的指挥棒,“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人们追崇的目标,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做官的也只能是读书人。在这样的指挥棒指引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鄙视劳动生产,鄙薄职业技术,职业教育自然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地位,这已经成为几千年来的社会习惯,也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情。可以说,能不能在我国真正形成一个崇尚技术、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使广大民众能够以接受职业教育为荣,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职业教育能够在我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这一社会氛围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经历长期的磨难和艰巨的转变,而在这过程中国家的法律制度保障与宏观政策导向至关重要。

事实上,我国的《职业教育法》作为一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基本大法还远未完善,特别是对行业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法律责任不明晰,利益驱动机制不健全,政府相关部门政策不配套,造成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加上从计划体制到市场机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的劳动力市场不够规范,市场就业水平普遍不高。中、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要与大学生、农民工、下岗工人和转业军人等众多不同的就业群体一道,共同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之中,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低下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生源入学的积极性。说到底,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缺乏对老百姓的吸引力,这个问题不但将直接制约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反过来使普通教育的“考试中心”和“升学中心”倾向进一步强化。由于职业教育具有“投入高、回报低”的特征,在职业学校学费高、技能型人才收入低的大环境下尤其突出。据资料统计,2005年中职学校的平均学费是普通高中的1.4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费是普通本科教育的1.3倍左右(不含民办)。这种学费的配置标准,使今后就业收益低的职业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学费,使适龄学生及其家长更加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也强化了职业院校学生的淘汰感和挫折感,是制约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强有力的政策扶持,这一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收入占其教育经费总经费近30%,仍高于普通高中的学费比例。

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经费投入比较来看,国际上的普遍经验和做法,是使“职业教育的优先权反映在学生的单位成本上”。在发达国家,以法国巴黎学区为例,职业高中的生均成本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在发展中国家,以马来西亚为例,职业学校学生的单位成本是普通学校学生的4倍。虽然有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成本的具体比较研究并不多见,而关于职业教育不同专业的不同成本差异研究更是很少看到,但“职业教育的培养成本远高于普通教育”这一基本判断是可以得到公认的。然而在我国,由于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曾一度忽视了国家对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主导,过于强化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政府的作用弱化、投入减少。本来鄙薄职业技能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就使职业教育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而由于片面强调。市场机制下非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也要参与买单,又迫使职业学校为解决经费不足问题而不得不老是想着让老百姓自己掏腰包。近年来国家实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但仍有不少地方只是注重职业教育规模的大发展,却忽视了经费投入方面的同步跟进,使得职业学校办学“高成本低投入”和学生“高学费低回报”的矛盾更加突出。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次《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首次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明确写进了文本之中。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何而来?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切实提高我国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去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现在我国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非常匮乏。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潜心钻研专业技能,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事实上,我国的技能劳动者水平并不低,中国工人被美国《时寸周刊》选为2009年度风云人物,在世界上引起了关注,也赢得了尊重;可是,他们在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在收入分配上还是在经济地位上却依然处于比较弱势的位置,这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规划纲要》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特别是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等。这些不仅需要教育部门有积极的作为,更需要各产业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职业教育具有两个需求主体,一是经济界的需求,二是老百姓的个人需求。近年来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与普通高中热的现象,正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与这两个需求主体之间的矛盾,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一旦政府放弃对职业教育的引导,职业教育必然走向衰落。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就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而政府对职业教育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财政投入进行引导,“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就是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它不仅是为2020年达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目标的一个手段,更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的必要保证。

所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既包括对学生及其家长的吸引力,也包括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其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都寓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可是,现实中的校企合作往往是职业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用什么机制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规划纲要》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具体而言,一是改革办学模式,积极支持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者是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二是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三是加大相关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支持企业更多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

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规划纲要》的另一个亮点,是将以往经常强调的“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改成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这决不仅仅是文字表述上的改变,而是整个理念上的深化与拓宽。《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因此,所谓“面向农村”,决不是仅仅针对农村职业教育,而是要求我们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都要面向农村,服务新农村建设,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文见《上海教育》半月刊2010年第4A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