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策的支持系统哲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研究创新的成功探索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1-28 14:25:00 人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策的支持系统哲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研究创新的成功探索
——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王玉崑

在春意盎然、万物充满生机的日子里,《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作为从事教育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二十余年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读着这部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战略研究巨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这是一部具有专家性、学术性、工具性、资料性的全面反映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方面研究水平的科学力作!这是一个坚持以事实、以翔实的分析为基础,以我国国情、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和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为依据,兼以历史的比较、国际的比较为佐证的科研创新的典范!这一研究报告为制订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支持系统!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策支持系统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一书是教育部党组根据十六大总体战略部署,组织由清华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等10多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开展的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的联合攻关研究,旨在探索中国未来50年,特别是未来20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如何开发世界最大、最丰富、最高贵的人力资源,如何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全书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地比较分析预测未来20年、50年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进行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该看到,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最大的国情问题是人口问题,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最艰巨的任务是就业问题。根本解决就业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课题研究报告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激剧变化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今后一、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教育和人力资源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现有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还很不相适应,我们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近13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大计只有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该研究报告始终贯穿着江泽民同志关于人力资源问题重要讲话精神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在深入研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主报告、专题报告、发展指标分析报告于一书的丰硕成果。

报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目前在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四大问题。一是供给不足: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的任务十分艰巨;高中阶段教育供给规模不足,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足,人才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教育资源总体匮乏,教育投入与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结构失衡: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构成偏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结构极不平衡;各行业、职业从业人员素质较差,竞争力不强;城乡、地区之间劳动力文化素质存在巨大反差。三是体系不全:在教育观念、基本构成上依然保存着传统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尚未形成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需求的,以终身学习为理念,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基础的完整、新型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学校举办、办学、管理职责明确,高效的完整的分工体系;正规的学校教育依然还是教育体系的主体。四是机制不活:由于政府治理的缺位、越位和错位,学校办学自主权还没有真正确立,一些社会急需和市场运行必须的教育机制缺失,教育法规建设滞后且执法不力。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报告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强国富民、教育与人力资源适度超前发展的道路。

研究报告以精辟的理论、翔实的资料、丰富的数据,充分论证了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理念,即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大力倡导实现国家战略重点布局的重大转变,即从实现传统的单纯注重物质性基础建设真正向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突出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在解决“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加速城镇化发展问题中的优先地位,在资源配置、财政投向上调整软硬投资比例,充分体现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强调导人力资源建设能力优先的战略取向,即全面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扩大人民学习机会、全面提高人民学习能力、全面增强人民就业能力,迅速改变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状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足量优质多元教育需求,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持续健康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研究报告还提出了推进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创新的十大新举措:成立国家与省级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决策审议机构,实行省级地方政府统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体制,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制度,加快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探索,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为本的就业培训制度,重建提高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化程度,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探索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形式,构建国家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指标体系平台。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对教育部门的决策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其它部门在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过程中也会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这一研究报告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之前发表,一定会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的支持系统,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战略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哲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研究创新的成功探索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一书,作为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报告,不仅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支持,同时,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光辉典范。

在研究的选题上,选择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最基础、最关键的战略问题,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这充分体现了课题组的理论与实践的前瞻性眼光和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去年四月,江泽民同志在人民大学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学会讲政治、懂全局,驾驭复杂形势、研究战略策略、提高领导水平更是十分重要的。他希望大家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尤其要注重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正是选择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一个重大课题。并且在研究目标的设计上,梳理出研究必须回答的五大问题。第一,国家兴衰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在历史和国际的比较中进一步论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观点;第二,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什么,对中国未来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的环境做出科学的判断;第三,必须实证中国现有人力资源和教育发展的水平,在国家发展目标和国际参照中寻找差距,找到今后发展的现实平台;第四,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确定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分阶段目标;第五,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来实现国家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

我们看到,课题及其研究目标的选择,充满了时代气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览全书,我强烈感受到课题研究成果在诸多学术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上所体现的新意,尤其是把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放在国家发展的高度,使我国的发展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研究、发展战略与国际比较研究、宏观研究与区域发展和结构均衡等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研究的方法上,该研究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辩式的研究方法,始终应坚持以事实、以翔实的分析为基础,整个课题研究报告内容丰富,数据、指标体系完整严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集中代表和反映了我们国家在此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

报告总结了世界历史上三次成功的国家追赶经验,从国家兴衰出发,阐述了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规律,对中国现行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做出了客观的判断。

报告从经济、人口、社会家庭结构、城镇化趋势和全球比较等多个角度,科学分析了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今后二十年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报告根据几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三次产业、各行业、职业以及城乡、地区的劳动力人口的文化程度作了详实的剖析;对中国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做出大量的定量、定性分析和时政研究;并且通过国际比较,创造性地开发了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指标。

报告还提出了未来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构想,根据中国现代化进程设计了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目标。

报告就未来中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出制度创新的建议。在建设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上,在政府公共治理结构调整上,在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等重大决策中,有不少实质性的见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坚持以历史的比较、国际的比较、以我国国情、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和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为依据,创立了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动态指标体系,其数据是不断更新的、动态的。这不仅使研究报告的实证基础更加坚实,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充足的动态信息支持,而且也为促进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监控体系,为长期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持久的资料支持。

课题研究正确处理了事实和分析的关系;材料、指标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典型性的关系;图表和文字的关系;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关系;创新与突破的关系;主报告和专题报告以及附录的关系等八大关系。20多万字的总报告,50余万字的17个专题报告,加上30多万字的发展指标和170多张图表,总共110余万字数的研究成果,不仅充分体现了专家性和学术性,而且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来说,也具有工具性和资料性。

该研究之所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取得如此显著的研究成果,也是科研体制创新的结果。

2001年5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指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提出“新世纪伊始,我们登高望远,共同研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这一关系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8月7日,在北戴河与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江泽民又强调,“首先要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人力资源的最新精神立即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陈至立部长要求,部党组要提高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有关司局和教育研究机构要联合对未来10年、20年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进行前瞻性研究。有必要组织教育系统内外的高水平专家,深化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的战略研究。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科学领域攻关研究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7月,由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教科院,以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著名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在清华大学成立。

课题组成立之后,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袁贵仁副部长对课题研究提出具体要求,并予以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课题研究开始不久,陈至立部长又作出重要批示,“希望有大量可靠、科学的数据和分析,避免从理论到理论”,要求报告定位在问题上,研究要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在课题报告形成之后,教育部组织了三次论证会。分别邀请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家计委、劳动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等教育系统之外的专家、领导和7省市教育部门领导以及中国一些著名的教育方面的学者,对报告进行讨论。

上述情况说明,党中央对人力资源问题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对课题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的科研体制创新,是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

2月13日,教育部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尽一切可能地继续支持这项研究。我们期待着这项研究不断地深化,同时,也希望看到研究成果能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引起重视,产生更大的影响,使研究成果真正地转化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的共识,从而成为强有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至立部长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结题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袁贵仁副部长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结题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3]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4]关于课题研究成果的新闻报道.让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人民日报.2003.2.14.教育卫生科技版.人口大国如何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光明日报.2003.2.14.2.人口大国如何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和勾画蓝图.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撰写纪实.中国教育报.2003.2.14.1.

[5]新华网、新浪网、中青网、易网等十余家互联网相关报道.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