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知识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地位的哲学思考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日期:2012-3-29 12:07:00 人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翁伟斌

摘 要:知识除了可以创造人的自由,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建造世界以外,还是发展经济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在“知识社会”里,工作世界从文化和组织模式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知识经济、终身教育理念、多元智力理论等带来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变革,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知识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地位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2)0003-0005-06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知识爆炸”和“知识经济”的词汇。“事实上,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变革,新的动力就产生了。因为,从20世纪中期以来,个人培训和团体培训、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各种文化表达方式等都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朝着相耳依赖程度不断增加的方向发展。……知识社会的核心是为了创造和应用人类发展所必需的知识而确定、生产、处理、转化、传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而人类发展所必需的知识的基础是与自主化相适应的社会观,这种社会观包括了多元化、一体化、互助和参与等理念”。

知识经济和非物质经济,以及新技术对网络知识的影响正是变革的中心内容。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继资本有形积累阶段之后的资本主义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正如马克思早在十九世纪中叶预见的那样,知识正在取代劳动力,创造的财富越来越不用直接的、可测的、可量化的劳动去衡量,而是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整体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不同,它是以信息为主要资源,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工、转化,形成社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模式”。

“知识经济突显了以下三者间存在的组织与技术的互补性:一是新技术带来的信息编码、存储、和传输新方法;二是能够使用这些技术的人力资本;三是能够最大程度发掘生产潜力的“反应型”公司组织形式(借助知识管理的进步)。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与研究、教育和服务相关的某些“非物质”活动正在全球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量上来讲,这些活动在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持续上升。例如,研究开发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自1950年以来一直在升高。其他无形投资(教育、卫生等)与有形投资(有形资产、物质资源等)相比,增长明显,而且统计显示,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都能觉察到这种趋势”。

一、知识社会引发职业技术教育的变革

大部分社会展望学家预言,就业和职业将越来越不稳定,终身教育可以应对这种就业和职业的不稳定性。许多人今后将在一生中多次改变职业,教育不能只满足于提供一种专业教育:教育应开发每个人在一生中变换专业和应对经济和社会转变的能力。全民终身教育正在大大突破职业时间,贯穿于个人工作时期之前、之中和之后。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人力资本成为财富收益增值的主要源泉。

(一)网络传播途径使知识更加“民主化”

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的普遍使用和不断发展使它们越来越复杂。现代化带来了重要的创新。对学习过程的投资——由于知识内在的可以再生产的本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更方便的。它不是对以前所知的操作进行简单地重复,而是为了创新、发明新的机器和新的产品。

在这两个半世纪里,知识的传播,肯定是要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进行传播。事实上,知识传播从最初的扩大机器的销售圈到工作组织的“科学化”(典型的福特主义),然后到信息和通讯技术这一重要的流通媒介,以及新的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网络。这些网络使知识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社会“精英”的手里,“自由”的知识与现实物质(机器、企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依赖于知识传播的经济里,网络保证了迅速的和全球的传播。它不是一个辅助的方式,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第一次使即时的全球的传播成为可能,它开创了意想不到的知识的民主化。

在知识经济中,物质生产(使用体力把原材料转变为成品)越来越少,而脑力劳动(认知)越来越多,即使用知识来生产知识。但这不是仅限于少数的“知识分子”的工作,而是所有人和所有的工作;不仅仅是西方工业化进行的投资,发展中国家也对此进行投资。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全新的职业活动,或从已存的职业中发展而来,但所有的都与新的具体的能力有关。为了更好地对已经出现的需要做出回应,和面对未来的需要,这些具体能力的产生、加强与系统化是紧密相连的。但也与现存的标准化的规定有关,也会产生更加分化的、高层次的职能,如咨询和监控。网络带来了创造性的工作,但这要求熟知使知识能够进行远程传播的电子网络技术和语言。弹性化和模式化的工作也更加专业化,这可以通过短期的培训来获得工作技能。那种终生的工作越来越少,在人的一生中工作的变换越来越多。

(二)信息通讯技术来带职业技术教育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雅克.德洛尔主持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1996年发表的报告中强调,新的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有利于个人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持续更新。旧模式受到越来越频繁的变更的质疑、“边做边学”和创新能力日益得到重视。这种学习模式就这样通过教育界传播开来,渗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毛孔中。今后越来越得到承认的是,应当加强一切组织(无论是否是商业性的组织)的教育即学习环节。在这方面,须指出的是,这种模式的发展应当与创新在人类活动各领域的发展同步。

另外,在教学方面,在这些变革发生的同时,知识拥有者的兴趣是如何转移到努力获取知识的人们身上的,不仅在正规的教育体制方面,而且也在职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方面。随着旧有模式被越来越快的变化所颠覆,“边做边学”的做法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社会的知识动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学习模式远远冲出了教育界,传播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事实上,“知识社会”的理念本身就是科研和革新得到发展的结果。

(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在经济活动中重要性大增并不局限于高科技部门:由于对基础知识加以新的利用,那些看似“低技术”的部门也已经或正在转变组织和生产模式。“学习型社会”这个词组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种新型社会:知识的获取既不限于教育机构中(空间上),也不限于初始培训的结束(时间上)。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人一生中可能需要从事多个职业,终身继续学习成为不可避免的事。皮特.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1969年发表的著作中就曾预言将会出现一个首先必须“学会学习”的知识型社会。这种新的教育观念几乎同时也在埃德加。福尔(Edgar Faure)所领导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撰写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得到强调:“教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也不再是某个年龄段应当做的事情,教育正在把外延扩展到全部人员,扩展到每个人的一生”。在学习型社会这个概念落到实处的时代,无论是谈到正规的教育体系,还是谈到报界和音像传媒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职业活动、非正规和非正式的教育,均不再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占有者和寻求者上。

(四)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一谈到素质教育,人们就会想到基础教育,就会想到普通教育。其实,普通教育只是人们基本素质的教育。必须看到,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接受普通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是不够的。一个人除具备基本素质之外,还必须具备职业素质、创业素质。职业素质、创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素质+职业素质”,才是一个人素质结构的完美组合。同时,职业教育必须重视人的基本素质教育。需要强调的是,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教育,也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这是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曾经指出:“归根结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美国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主张: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能力,而被视为多种能力与品质的综合体现。新职业能力观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构件。新职业能力观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看,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家的中等教育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德国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16岁至19岁年龄组的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者超过70%;法国中等职业教育涵盖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占高中阶段受教育者的比例为54%(1996年);美国主要通过综合高中来进行职业课程教育,其中综合高中占高中教育的比例为89.2%。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职业教育地位的影响

(一)新科技文化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新的需求

在“知识社会”里,工作世界从文化和组织模式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果所有的工作都是“认知的”,如果知识是生产和经济的决定因素,那么学校的教育与过去相比,在经济和社会中显示出越来越大的重要性。知识社会事实上意味着学习的社会,对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未来经济和生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文化本身的构建与其说是基于稳定与再生产的模式,不如说基于创造与更新的模式。这样一种创新的文化会造成持久的不稳定,而学习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可能是对此的合理反应。未来的工作将越来越多地由知识的生产、交换和转化构成。我们的社会将完全投入对川流不息的新知识的吸收之中。知识的需求将比任何时候都旺盛,不过需求模式将会发生改变。需求不再表现为一类特殊的活动——科学技术进步有可能很快使之过时。在创新的社会,知识需求将与常换常新的资质需求同步。职业培训将不得不发生变革。今天文凭首先是一种社会资质,而创新的文化必将带来的结果是:文凭本身将附上失效日期,从而防止认知能力陷入惰性,并满足对新能力的持续需求。人们呼吁学习现象应当普及到各个社会层面,应当让学习在各种机构的时间、工作、生活安排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变动体现了范式的变革:一方面,教或学不再局限于确定的和不可更改的时间—空间,相反,学习要终身进行;另一方面,人这个作用方被重新置于知识的获取与传播这个永恒进程的中心。

另外,科学是通过正规的描述来表达对自然现象理解的能力;技术代表的是对这一描述的应用的能力,利用它作为应用的工具,正如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相作用的。科学的发现将改变技术,同样技术工具的改善也会大大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察、假设、试验和评价。目前对公民的培训和对科学与技术领域要求的回应,正是对人与社会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反思。这是对道德与认识论的反思,是对科学与技术不断加快的发展和对它们的应用产生的要求的反思,它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引起了对环境不断恶化、对生命的控制和对濒临灭绝危险的物种的担忧。

今天人们对此的认识更加清楚,正如埃德加(Edgar Morin)的发现克服了知识的破碎和分离所引起的“不育”。科学与人文如果结合起来将会产生非同寻常的发现和天才的理论,又会对人类根本的问题进行反思。科学和技术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可能靠一门学科来解决,而要求各种学科一起,充分利用它们自身的人类文化的丰富资源来解决。今天真正的人类文化都与对技术的掌握和其他的数据传输交织在一起的。同时,它在生产领域的传播也更加有用。而“职业”与“技术”学校这两个词汇,在较大的文化观点来看,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是思与行紧密结合来培养完人;如果“技本”—意味着是人的一种财富,是可以使人实现自我,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职业”意味着这些技术能力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以意识的方式承担着有意义的社会和工作的责任。

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的、文化的和职业的框架。该框架的目的是培养知识社会的公民,重视劳动和职业的文化。在培养模式中,传授科学一技术知识、提高对社会文化背景的认识、建立关系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必须使文化与生产的背景相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在建设新的学校世界与工作世界之间,在普通文化与职业文化之间,在对抽象的知识与实践和操作的性向之间的联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克服了互相之间的隔离和障碍。

(二)“多元智力”理论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在理论上得以提升

在新兴的知识社会中,知识的传递和传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今天人们不仅看到新知识的生产在加速,而且看到整个社会对新知识的兴趣在增加。与学习型社会兴起结伴而至的一件事是,关于智力整体性、单一性的概念受到质疑,这些概念维护着传统教育体系中知识的评估与传递程序相对稳定的特征。
“多重智力”理论,以及后来的的情感智力”概念,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教育措施过分排他地集中在逻辑一数学和语言智力上是否恰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以均衡的方式培养每个人身上各种形式的智力,而是要判断出对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最为适合的方法。教育环境中提供的各种载体和各类活动,允许人们更好地认识、发掘和发展这些智力。所以,空间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动觉智力 (hodU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关系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内省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和性格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等多种智力都是传统教育中常常忽视的方面,这些方面不应当继续处于边缘地位。

知识与性向没有高低之分,是平等的。不是单一的智力概念,而是多元智力。智力是多种多样的,是没有等级制的这一观念有助于克服一种智力低于另一种智力的错误思想。一个学生在“自然”或“空间”方面有优势的智力并不比另一个在“语言”或“逻辑一数学”方面有优势的学生高或低。对实践活动或对技术装置的热情不仅不是一种低下的智力,而是个人和社会的资源。在职业技术学校对青年一代进行的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要为他们提供普通的视野,是文化的统一体。在这里“思”与“行”是紧密交织在一起来培养完人,能够发展他们的特长、面对现实的挑战、在“思”与“行”上做出应有的回应、能够形成意识。经济的发展与衰退是社会道德与文化发展和衰退的结果。在这种模式下每个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在学术或职业上获得。成功。

同样,在一种多重功能的学习途径中,“老师”(就广意而言),即来自于认知探索的新知识的传授人和体验人,应当能够将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亲自感受学习行为引发的刺激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这种刺激。通过角色对调实现的换位思考法已经成功地得到应用。伴随着知识社会的兴起,近几十年来,关于教育措施本身,人们开始接受一种新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哲学的看法。随着全民终身教育概念的发展,教育和学校不再被看做是相似的概念。终身教育和循环培训的理念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

(三)走向创新的职业技术教育

科学方法和技术知识,如果正确利用,会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因为它们具有严密、诚实、自由思想、创新力和团结的特质。所有这些基础价值是为了建设一个开放和民主的社会。这些价值也是世界所倡导的精神,是人民共存的基础,这些精神是:平等、自由、尊重他人、宽容、民主、和平和团结。当前历史时刻学校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如何使用科学技术的发现的态度进行教育,要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是保证“共同财富”,是保证所有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地球的居民的共同利益。就是这些对科学的批判思想,对它的力量和局限的认识,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处理当前更加迫切的问题,这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即提供成功的培训来满足家庭和学生的要求。

这一认识对职业技术学校的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结束了单一的演绎式的,即从观念到应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学校中曾占据着统治地位,它阻碍了以学生个人或小组为主角的组织活动式学习/教学方法的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非常被动而且在校园文化中受到学生的反对和抵制。因此,很久以来许多教育学研究强调把学生的智力与情感相结合的方法的重要作用。这种方法通过使用实验室的方法来进行对计划和研究的实施。为此,有必要在职业学校里,在思维与身体之间,在智力与情感之间建立新的“联盟”,重视基于经验、试验和实践的教学方法。

另外,必须从体力劳动转向“开放的思维”,因为所有的职业都要求具有技术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和创新力。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包括所有技术程序的自动化;同时,社会不断的复杂化、组织的变化和非物质价值的增长,要求每一个公民具有更多的能力,能够认识现实的各个方面,具有适当的道德,能够与具有不同文化的人合作,能够对不确定的变化做出应有的回答,同时也能够通过工作来提升文化。

因此,职业教育不再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和附庸,也不是像“红十字会”那样专门为“救济”那些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的子女以及所谓的“差生”而设的培养低技能谋生的“救助站”。人力资源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职业技术学校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它们的职责与功能也将越来越大,有着新的意义。我们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新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不是通往“死胡同”的“终结性”教育,而是与普通教育同样具有升入高等教育的权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将有利于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偏见,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技术学校,与高中一样,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为青年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不断变化的劳动世界和越来越无法预知的并与地方背景相互依赖的全球化的市场做准备。职业技术学校要成为“创新的学校”,它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重要的机遇。这种“创新的学校”能够培养青年创新文化,这种文化今天影响着所有形式的变化:科技、管理、组织、文化。创新的学校是为了使学生成为“创新的人”,这种创新的人是注定有着美好未来的人!

三、知识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必须合理分配,实现社会共享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在公平这个层面上,最重要的是机会平等,特别是公民受教育的机会。一个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能拥有和他人平等竞争的能力,才能有机会获得充分发展

由于历史、文化、环境、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以至于有外国人感叹中国是“欧洲和非洲的共同体”。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应,教育发展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越是落后的地区,教育也落后。有专家指出:“只有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他们才能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教育机会的选择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平等现象。如北京、上海的一些高校,对本地考生的录取分数线要远远低于外地考生。据某一调查显示,“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户数20%的低收入阶层享受到了11.38%的高等教育投入,而占城镇20%的高收入阶层却享受到了51.91%的高等教育投入。”老百姓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教育权成了人为的“特权”。这也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和谐社会的创建,要求社会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优化整合,使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最便捷、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除了相关教育政策要改变外,教育结构也应调整,特别是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出发合理布局。

(二)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注重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教育尤其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教育以人为本的前提是要确立人的科学发展观。首先,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人不仅是一个职业人,也是一个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教育不仅要教给人谋生的手段,实现人的物质需求,还要教给人生活的知识,满足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次,人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即教育不仅要满足人现时的需要,更要为人们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积聚潜力,提供机会。再者,人的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谐社会人的发展应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促进,体现在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持续发展。因此,社会对职业教育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高级工匠,它更要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为人们进一步提升提供机会和可能的路径,为人们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三)和谐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一个和谐的社会应是学习型社会,能为任何想学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机构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学习型社会是以知识经济的产生为前提的,它不仅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从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也带来了教育形态的彻底变革,要求从制度化的教育转向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必然要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而且它的参与意义更大,因为人的职业生活是其生涯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的发展是伴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提供正规的职前教育,更要改革办学模式,广泛开展职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面向所有愿意学习的人。

(文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