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国外中介性学校认证对我国教育评估的启示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1-28 15:18:00 人气:

国外中介性学校认证对我国教育评估的启示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 方建锋

教育的终身化和国际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这两个趋势都是围绕着提升学校质量、发展优质教育而进行的。从国际上看,学校认证是提升学校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手段。所以,借鉴国外学校认证的经验改进我国的学校评估工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学校认证的源起

1.学校认证

学校认证(School Accreditation),是指由社会、学校和政府认可的社会中介组织,根据特定的标准对学校进行评估的一种制度。学校认证最早起源于美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大学和中小学发起并自愿进行的一种教育质量保证方式。它是一个以学校自我评估和同行、社会中介机构评价为基础,以满足公众要求(Accountability)和提高办学质量为目的的教育质量评估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认证也可以看作是政府和学校之间建立的一个桥梁,定期地促使学校实现所陈述的目标,并测评这些既定目标实现的程度。[1]

可以说,认证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公共利益。它的特点是:认证标准是学校与认证机构共同合作制订的;认证程序是先有学校的自我评价,然后由认证小组进行实地考察评价;认证活动是一种自愿的、非政府性的活动,并不介入学校的管理与运作。认证以同行间的评议为核心并服务于同行,而不是政府或其他组织来实施的,这使得学校对认证有一种归属感,成为一种自觉而不是强迫的行动。

在美国,认证并不是政府的责任,认证主要由地区性认证机构完成,这些机构是学校的联盟。美国有关法律规定,所有的学校都需要经过认证,其中公立学校的认证是法定的,①私立学校的认证是自愿的。但是,通过认证会给私立学校带来很大的益处,比如可以享受政府的资助,等等。

2.ISO教育认证与专业教育类认证

目前全球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论证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数量有500多所,其中不乏哈佛、剑桥、牛津这样的名牌大学。而在我国,对教育机构进行ISO9000质量论证还处于起步阶段。据中国质量体系论证机构国家委员会的统计,截止到2002年10月,我国有30多家教育机构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这些学校以民办学校为主。②但是,ISO教育认证是否适用于教育,在我国理论研究界争论比较大。反对者认为,教育质量与企业产品质量有本质区别,这种认证会加剧中小学管理的异化,不符合现代基础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同时也会加重学校的经费负担和教师的工作负担。[2]

相比之下,专业的教育类认证更符合教育的特点,但在国内的起步反而更晚。从2000年以后,国内才相继有大学、科研机构与美国的认证机构进行合作,在国内选择一些比较好的民办学校进行认证尝试。到目前为止,国内有近30余家教育机构参与了这些认证活动,上海地区已经有3家民办学校正式获得了认证资格。③

二、学校认证的功能与意义

1.国际学校认证的基本功能

首先,提升教育质量。现代学校认证基本上都有一套先进的、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并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它使校长和老师可以从以往繁复的工作中分身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其次,获得政府的资助。美国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政府不能直接对各学校进行教育资金的投入。因此,区域委员会的认证成了各学校尤其是大学间接获得政府资助的重要来源。政府还规定,只有已经通过区域认证委员会认可的学校的学生才能申请联邦政府的各项助学金奖学金。

其三,进行学分互认。如果某学校没有通过区域认证委员会的认可,那么该学校的学生在转学到另外一所学校时,其已获得的学分是不会被接受的。从该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找工作时,也会受到影响,很多雇主不承认毕业于一个没有得到区域认证委员会认可的学校的毕业生的文凭。所以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校信誉,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2.对我国学校发展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管理和质量评价虽然有一套自己的体系、标准和要求,但与国际学校认证相比,在具体内容及手段、形式和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现象。

首先,强化服务意识。学校认证可以使学校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家长和社会为关注焦点”的服务意识。同时,通过内部和外部的持续监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工作质量,向社会输送满足培养目标要求的、合格的人才。有利于强化“全员参与”和团结协作的意识,根据“持续改进”和“过程控制”的要求.把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作为一个重要的质量要素来抓,主动地根据质量标准自查和互查、自评和互评,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培育师资队伍。参加认证的过程,是一个全校的学习过程。首先,提高了学校管理层的现代管理意识,在认证过程中,学习现代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其次,让年轻干部主持参与认证,具体实际地加强对青年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培养,使他们在一个新的水平上成长。最后,在全校参与的过程中,贯彻标准,执行程序,规范行为,进一步培育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提升了教职员工的职业素质。

其三,提高管理水平。学校认证对管理有明确的规定,在认证中可以依据认证指标以及学校的管理实际,清理多年来形成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种岗位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各项工作应遵循的程序,并用文本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严格依据程序文件类型建立记录,从而保持其责任的可追溯性。这样,我们就能充分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臂理经验,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尽可能地避免因为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不会因为人员变动或人员质量的差别而出现缺漏。

其四,推动国际交流。加入WTO之后,许多行业都有一个如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教育与国际接轨并不是单纯的课程接轨,更重要的是在管理机制上接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的国际认证。在我国传统教学管理中,教学经验常常属于老师的个人“心得”,很多细节无法做到制度化和规则化。而引进教育质量认证,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可以将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方法提升为对教育过程、教育目的的有效、科学、细化管理,从而使教育质量的衡量有严格的标准,使教育程序有章可循,更规范化、透明化。

三、与国外学校认证相比,我国学校评估中有待改进之处

1.评估意识方面

首先,缺乏用程序来保证结果的意识。国际学校认证强调“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学校教育的过程可以分为招生与离校、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后勤保障、督导与评估等,只要在实施质量保证标准时,将这些过程严格按照认证标准进行控制,就能够保证教育服务过程的质量,进而保证整个学校的质量。

其次,缺乏持续改进意识。国外学校认证中的共识是,评估的作用除了衡量之外,更主要的是促进学校发展。前者着眼于对照标准确定被评学校现有的教育质量是否达到既定要求,后者则是着力于推动学校向着更高层次、更新的发展目标不断进取。也就是说,评估并不单纯是在表述某一学校目前的质量状况,还是一种激励,即唤起学校的内在潜能,激发学校永不停步、奋发向上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其三,缺乏自我评估的意识。我国现有的学校评估,相对而言缺乏对学校自我评估的重视,学校也缺乏自我评估的意识。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学校发展有前瞻性、长期性规划。这就要求学校与中介机构,专业研究机构进行合作,自发地对学校内外部教育环境与教育质量进行民主的、系统的调查,并与外部评估相融合,兼顾评价的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的功能。同时,学校自我评估使得学校自身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评估主体,与教育价值主体相一致,减少评估中的功利性因素。实践证明,教育评估越少功利性,评估的结果就越接近真实,评估也愈加科学、有效。

2.指标体系方面

主要表现为过于强调评估指标体系的量化功能。目前,对学校的评估已经从过去的定性评估过渡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评估方式,但在设置评估指标体系时往往过分强调指标的量化。事实上,教育现象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随机性和模糊性,对教育现象做出明晰而精确的描述是非常困难的。而国外学校认证的各大类指标中,几乎没有固定的量的标准。当然,这种评估对评估人员的要求相对而言也比较高。

另外,国外的学校认证多强调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同一性,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认证标准适用于公私立两类学校,只是在执行规定上有所区别,对公立学校一般要求强制性执行,而对私立学校多以自愿为前提,如澳大利亚、日本和英国等国,而美国尽管建有专门评估私立学校教育质量的认证制度,但基本上找不到任何私立色彩[3]也就是说,作为教育,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必须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向学生及其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在这一取向上,他们没有根本差异。

3.评估主体方面

主要表现为政府在评估中的不同角色。我国学校评估中政府的影响是直接的,决定性的。它表现为:强制性。政府作为评估主体具有行政强制性,评估客体必须接受评估主体的工作安排和评估结论;直接性。政府直接组织实施各种类型的评估,确定评估小组构成人员,审核评估方案,批准评估结论,控制评估活动的各个环节;复杂性。政府直接参与评估的领导与管理,组织和主持所有的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选优评估,负责评估工作的方方面面,评估又揉合进检查与监督的职能,这就注定了政府行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4]

政府的这种角色使得一些不良后果难以避免:一是评估主体单一化,不能充分调动社会、学校等评估主体的积极性。二是评估标准统一化,影响评估的科学性,不利于学校多样化发展。三是缺乏对评估本身的反省,对政府行为缺乏评价与监督。

国外政府对教育质量评估的影响是间接的。表面上看政府在教育质量评估问题上处于无为状态,不直接承担评估事宜,不参与标准的制定,即使是有个别政府官员进入评估机构,其社会角色不仅不再是政府官员,还必须与政府保持一定距离,完全以一名评估机构成员的身份说话行事。政府往往在教育质量评估上起作用的方式是宏观的涧接的、隐性的。如制定法律规章,赋予教育质量评估机构以行为合法性;倡议创办或组建教育评估机构,以此给予评估机构以权威身份,强化评估力度;承认评估结果,有的国家甚至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对学校的财政支持份额,等等。

国外的许多评估组织是受到政府的支持与资助而又独立于政府的依法建立的法人组织,是一种民间的中介机构。政府不参与、干涉评估活动,不制定评估政策,但这并不表明官方与学校评估绝缘,政府充分尊重评估,支持评估,依靠评估,以其特定的方式,作用于评估活动之中,实现其管理理念。这是在新时期我们需要注意借鉴的地方

四、中介性学校认证具有的优势

1.加强公正性

我国的学校体系是由政府组织和资助的,其当前的评估也是由政府部门主导负责的。这种自己对自己的评估机构固然有其特有的性质,即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使其所属的学校参与评估过程,取得一定的评估效果。但从与世界教育接轨的角度出发,还应认真考虑鼓励、发展并承认非政府操作的社会评估机构的参与。这些独立性的社会评估机构可以提供不受任何方面左右和影响的第三者的评估结果。有了这个组织上的独立性,可从体制的建立上保证评估的公正性。此外,与中介性学校认证评估相比,政府部门牵头的评估操作着重点不在于对评估标准、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进行的科学分析,其重点是在于评估的结果。这也会影响到评估的公正性。

2.提升准确性

由社会教育评估机构来组织的评估专家的培训,具有质量的保证性、对评估指标含义理解的准确性、评估过程程序的合理性,以及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这种质量上把关的关键就在于教育评估专家的知识、职业化的思维方式以及科学的分析方法。由教育评估机构提供的培训,会大大提高这些评估专家的整体水平。

3.促进专业性

职业化评估机构的存在由于其自身的组成,有能力也有责任去将评估当作一门学科去研究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评估的理论指导思想。评估在中国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评估指标的建立、评估的实施以及评估结果的分析仍在探索期间,急需有关评估理论的指导。职业化的社会教育评估机构正是执行这种研究的主体。

五、通过观念转变,促进我国学校认证评估的发展

1.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中介性学校认怔机构发展

在学校评估问题上,应当改变目前政府充当评估主体即政府制定规则,政府出面评定,政府掌握结果的做法,将评估交给中介机构,由中介机构具体承担,组织实施,落实完成。这样做有助于理顺关系,避免政府既是制法者,又是执法者;既是行为者,又是监督者的角色混乱;有助于提高效率。由中介机构承担评估,政府所面对的就不再是一所所具体的学校,而是只有一个评估机构,通过评估机构政府可以迅速地得到所有学校教育质量信息,提高行政效率;有助于精简机构。教育评估机构作为民间的中介机构,不在政府系列,不占政府编制,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性组织,这不仅可以避免机构设置与精简原则的矛盾,更有助于实现高效、廉洁组织目标。

2.转变鉴定性的评估,以促进学校发展为评估的重心

现有的学校评估中,评估活动大多集中在对学校工作结果做出优与劣的简单判断,至于如何通过评估诊断发现问题,为学生、教师、学校服务,提出改进工作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却重视得不够。应该明确评估本身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让评估的客体了解自身发展变化的轨迹,树立发展的信心,明确发展的重点,优化发展的策略。

3.转变被动应评的态度,充分发挥学校自评的作用

教育评估的根本目的应是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它不仅应关注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且应重视学生、教师、校长在评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当充分注重开展自评,制定多种级别的评估指标,在评估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教师、校长主动参与讨论,在充分吸取学校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评估意见。总之,借鉴国外中介性的认证机构,就在于让学校真正体验到自己不只是形式上的参与,自己尽管是评估的客体,却在发挥主体的作用,把评估视为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负担。

注释

①美国公立学校的评定是在全国90000所公立学校中选出2000所优秀学校,授予蓝丝带学校(Blue Ribbon School)的称号,获此殊荣的学校是国家公证的优秀学校。这种评定也是由同行评价和自评相结合,当选学枚有年限规定,几年后需要重新认证和评选。其着眼点同样放在手校不断设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机会和环境上。

②如大连海事大学、深圳海丽达幼教中心、香港罗桂祥中学、浙江省金华第15中学等。

③分别是海富国际幼儿园、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参考文献

[1]郜晖.美国私立中小学校认证制度浅析[J].教育科学,2003,(8).

[2]见陈玉琨.ISO9000 中小学不宜[N].文汇报,2002-4-28;张淑蓉.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不宜在中小学推广[J].基础教育月刊,2004,(3);杨光富.中小学开展ISO质量体系认证利弊谈[J].开放教育研究,2003.(4).

[3]曾向东等.国外私立教育评估:经验与借鉴[J].南京社会科学,2003,(10).

[4]张劲松,高建华.高等教育评估中的中美两国政府行为之比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8).

(文见《教育研究》2006年第3B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