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经略世界: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日期:2014-3-27 16:28:00 人气:

上海市教科院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 朱兴德

冷战结束以后,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不断突校园和区域市场局限,出现了国际化发展趋势。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持续热议的教育国际化。近年来,这种趋势有了新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依然困惑于教育国际化的同时,西方国家兴起了教育全球参与浪潮。全球参与,是高等教育适应全球化社会的新发展。面对刚刚兴起的全球参与浪潮,中国高等教育须积极有所作为。

一、从教育国际化到教育全球参与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适应全球化发展,教育出现了国际化动向。教育国际化主要是一个发展过程,其实质是教育发展要素的跨国配置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跨境重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益和效率的最大化。对某一主体(如国家、学校或个人)而言,教育国际化存在着主动参与和被动卷入两种可能。后者属于被国际化的过程。对封闭的体系而言,参与教育国际化或者被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主要是不断对外开放市场和适应外部变化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开放和流动成为发展常态,创新成为发展主要动力,合作成为发展主旋律。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对国际合作的抵制,对国际市场的漠视,就像习惯了拨打算盘的旧式账房先生对计算机的抵制一样.将被淘汰出局。全球参与因此而兴起。何谓教育全球参与呢?概括地讲,就是教育机构主动面向全球市场,服务全球市场,经营全球市场的过程。面向全球市场,主要指学校发展要素的国际化和运行模式的国际性合作,以及全面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素养。服务全球市场,主要指学生来源的国际化,知识的协同创新与扩散,主动应对人类发展挑战,等等。经营全球市场,主要指参与全球合作网络,营造并运营全球协作模式,谋求全球市场利益。

全球参与,是高等教育适应全球化社会的新发展。与教育国际化相比较,教育全球参与在深度、广度、复杂程度等各个方面均有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全球参与不局限于追求局部利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而是直接将利益源布于全球市场,通过经营全球合作网络,直面人类发展的共同挑战,从全球市场协调发展中获取长期利益。教育全球参与主要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如果说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教育体现的初期阶段,那么,全球参与就是这种体现的新发展。

二、经略世界: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参与的价值追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走过了一条不断对外开放并逐步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道路。这期间,教育的主要策略是学习、借鉴,教育国际化主要指引进境外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讲属于拿来主义,比如派遣人员出国学习(包括出国留学和参加境外培训),自费出国留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聘请外国教师和专家,采用外国教材与技术,借鉴外国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管理与评价技术,开展教育比较研究,等等。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国际化,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程度和影响力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化舞台上的重要一员。目前,国家发展利益已广泛存在于全球市场,同时受到来自外部市场的多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满足于以往单纯的资源引进式国际化模式已远远不够。为此,推动高等教育全球参与,在我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具体分析,为什么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参与呢?主要有如下几个直接原因,一是国家发展利益和高等教育自身利益出现了全球化趋势,要求我国高校通过全球参与主动走向全球市场,并从全球市场上谋求长期发展利益。二是人类发展的挑战和责任出现了全球化趋势,要求我国高校通过全球参与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知识协同创新和人类共同发展,共同呵护人类生存的地球家园。三是合作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积极参与并共同进退,否则将被边缘化。

通过全球参与,加快学校能力建设,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通过全球参与,积极面向全球市场,开发全球市场,服务全球市场,经营全球市场,从全球市场获取发展利益;通过全球参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国际理解,应对发展挑战,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谋求长期利益。正所谓结伙伴于四海,营合作于五洲,谋利益于全球,求发展于长远。这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参与的长远价值追求。一言以蔽之,即经略世界。此处的“经略”,是一个复合词,既包括面向全球市场的战略规划与战略布局,也包括走向全球市场,全面介入并参与全球市场,还包括全球市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以及社会共同责任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等等。经略世界,核心任务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关键取决于学校的能力建设。经略世界,高校和有关部门要有系统的规划,要有发展的自信,特别是要有教育发展的自信。

三、合作与共享: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参与的基本路径

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全球参与,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包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个利益相关体。由此,高等教育全球参与的过程,必定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非暴力,不排他,不强制等基本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参与的基本路径选择和路径依赖是合作与共享。即通过自愿的原则与有关伙伴开展广泛的业务合作,并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共赢共存。首先是合作。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合作创造价值,合作提升效率。这里既包括学校与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跨境合作,也包括学校与多个利益主体间的跨界合作,还包括既跨境又跨界的合作。合作的主要抓手是共同打造并运营合作平台,实施合作项目,如多种形式的合作教学平台,合作科研平台,合作服务平台,等等。对我国现阶段高校而言,开展国际合作的关键是合作机会的选择与把握,比如有没有机会跻身全球现有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合作机制等。长远讲,我们还需主导构建新的合作机制,打造新的合作平台,但是这直接取决于我国高校能力建设的进度和发展的水平。

合作不是零和游戏,合作意味着共享与共赢。特别是面向全球市场和人类社会,我国高校通过合作推进全球参与,需要以开放的胸襟与世界分享我们的经验,贡献我们的智慧,发挥我们的作用,比如积极参与高校课程公开运动(MOOCS),借助网络平台,公开学校优质课程资源。还比如,积极参与全球性挑战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并与全球分享我们的成果。

合作与共享的过程,也是充满竞争和风险的过程。关键取决于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特别是发展活力和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活力是高校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目前,中国高校的突出问题不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而是根本上缺乏发展活力和内生性动力机制。高校的发展活力来自哪里?主要来自全体教师和学生队伍,特别是全体青年教师队伍。现阶段,推进全球参与,亟需打造富有活力的高等院校。如何打造富有活力的高等院校呢?关键的一点是要让一代代的青年教师队伍在学校里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对未来充满热情,对前途充满信心。这需要学校在教师职业发展、住房、福利待遇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彻底打破并解除困扰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各种枷锁。积极利用外部智力资源是必要的,但是单纯依靠高价聘请几个外部专家,只能发挥短期的示范引领作用,并不能解决学校长远的发展问题。另外,需要创新培养模式,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生存能力,包括全球视野、人类意识、外国语言、外国文化、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全球化生存能力,是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综合素养。培养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全球化经济社会生活与工作。当一届届掌握了全球化生存能力的学生走出校门后纷纷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就会吸引全球各地的优秀学生源源不断而来,学校发展活力亦将源源不竭。没有优秀生源作保障,学校的活力将无法展现,竞争力和吸引力将无法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打造,首先应着眼于学校活力的培育。缺乏活力的学校,将成为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参与的边缘化角色。

毫无疑问,学校是全球参与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主角。学校全球参与之进程,直接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活动参与之积极性与有效性。为此,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参与,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让更广泛的学生从中受益。全球参与绝不应该成为学校领导和外事干部的专利,而应该是全体师生的义务与权利。合作与共享如何具体体现师生的活动,反映师生的利益呢?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教学创新,而且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与配合。根据近年部分高校国际化的经验,往往是学校领导的积极性最高,学校外事部门最忙碌,而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不理想。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进程就会严重受挫。高校全球参与亦将是如此。对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开放与公平: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参与的生态保障

对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推进全球参与,经略世界,不仅要打造有活力、有竞争力的院校,而且必需一定的生态保障。具体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方面。

国内要创造一个更加开放的、有利于高校开展全球参与的政策环境和技术环境。具体分析,需要在下列有关方面有所突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突破一些传统认识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切实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目前,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谈论扩大开放的积极性普遍很高,但是每当遇到现实问题时,敢于担当者并不多。需要更加宽容地对待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领域技术手段与实践模式的创新,以充分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特别需要更加科学地管理和使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交流合作效率。比如,刚刚兴起的MOOCS,确实存在着质量保障不确定和监管薄弱等多种不足,但是作为大学教育打破象牙塔、主动适应全球化社会的尝试,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创新和探索,我们应该鼓励教授们积极参与,而不应因噎废食。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设多种方便教育交流合作的制度框架、政策措施和技术环境等。特别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高校自主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主开展国际交流,自主举办国际学术活动,自主管理教师队伍(包括教师的聘任、岗位的设立、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等等),争取相关审批不再出校门,相关风险由学校自控,值得进行广泛的探索。为此,需要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和教育家办学制度。在目前工作机制中,有关部门对学校国际交流合作进行全方位监管,导致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被动参与的多,主动开展的少,学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监管依赖症,不仅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工作的实际效率。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是高校全球参与的现实目标。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一般性高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性普遍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缺乏内在激励机制,权威性机制、平台和项目不多,经费负担较重,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包括外语水平)总体欠缺等。对此,有关部门和学校当局有必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以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

国际社会要提供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参与环境。具体包括:1.各国间有必要相互开放教育市场,相互承认教育资格,为教育要素跨境流动提供更大便利。市场开放和要素跨境流动是教育全球参与的基础和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开放的程度和要素跨境流动的速度与频度,直接决定着教育全球参与的效率。如果各国间相互封闭教育市场,并拒绝承认他国教育资格,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教育全球参与是不可想象的。目前,在WTO的159个成员中只有69个承诺开放了教育服务市场,而且众多成员(包括发达成员)的承诺开放幅度是相当有限的,教育服务至今仍然是开放幅度最小的服务部门。相互承认教育资格亦不理想,截至2012年,我国也只是与3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美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至今尚未与我国实现学历学位互认。2.各地教育机构间有必要相互开放活动领域,加强相互合作,资源共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特别是发达国家教育机构有义务站在推进全球合作与发展的角度,更进一步开放教学和科研活动领域,为发展中国家高校参与提供更多便利和机会。为了人类的共同发展,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有义务逐渐解除对知识的封锁与垄断,有义务为全球知识的扩散,为全球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发达国家教育机构的实验室永远不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师生开放,那么全球参与就不会对等,也不可能持久。全球参与,各国面对的是同一个地球家园,面临的是共同的发展挑战,通过合作,共同应对,是最理想的策略。3.各国共同努力,积极营造全球参与的公平话语环境,以及合理的竞争秩序。全球参与是各个国家共同参与的游戏,如果没有公平的话语环境,将难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方面,发达国家及其相关学校要有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要习惯于看到发展中国家及其学校的发展成长。发展中国家及其学校则要积极学习并自觉应用已经存在的国际游戏规则。全球参与也是实现利益诉求的过程,利益追求是全球参与的内在动力机制,因此竞争不可避免,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竞争秩序,全球参与就会变成利益集团的新一轮资源掠夺,必将不利于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为此,需要构建合理的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竞争秩序,特别是有关各方需要有更加自觉的人类意识和全球发展意识。

教育全球参与,不仅强调开放和学习,而且更加强调合作与共享;不仅强调适应和发展,而且更加强调全球视野、人类意识和主动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全球参与,对不断融入全球社会并快速崛起的现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运筹帷幄、系统规划,并树立必要的发展自信。缺少发展自信和盲目自信一样,都将无法成为全球参与的弄潮儿和成功者。

(文见《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