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科研兴校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6-1-6 10:33:00 人气:

——上海市基础教育科研发展专题研讨会简讯

2015年12月15日下午,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在教科院举行“科研兴校:从徐汇到上海——上海市基础教育科研发展专题研讨会”。上海市教科院陆璟副院长、普教所李伟涛副所长、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倪志刚副院长、华东师大杨小微教授、《上海教育》陈骁总编辑,以及全市区县教科室主任,以及普教所相关研究人员等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会议由普教所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明主持。

本次研讨会是为了进一步落实2014年上海市教委关于加强基础教育科研的相关精神,就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专题研讨。陆璟副院长在致辞之中指出,本次活动着力于探索两个升级版,首先是探索“科研兴校”的升级版,赋予新时代背景下“科研兴校”新的理解,进而培育上海基础教育科研新的增长点;其次是探索区县教科室主任沙龙的升级版,成为能够提供更为多元互动的高品质研修平台。

本次活动主要有五个单元组成。首先是徐汇区教科室主任张才龙做主题报告,就新时期科研兴校的趋势、问题与方略做了集中论述。其次,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兼科研室主任陈明敏、浦东新区教科室主任吴为民、静安区教科室主任王俊山、嘉定区教科室主任杨文斌等四位主任就张才龙的报告进行深度对话。在互动交流环节,闸北区教科室主任陈越、崇明县教科室主任刘伟超、杨浦区教科室主任王白云发表了独到见解。华东师大杨小微教授、《上海教育》陈骁总编辑从自己的领域和视角出发发表了对“科研兴校”的认识。最后,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倪志刚副院长、普教所学术委员会潘国青主任和李伟涛副所长做了讲话。

本次活动就“科研兴校”的当下意义和可行路径,进行了广泛研讨,并取得了重要共识。大家感到,教育改革日益呈现综合性和复杂性,社会日益重视教育品质提升与学校内涵发展,迫切需要学校重视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进而提升学校变革的活力与能力,最终使学校走向振兴之路。

与会人员还感到,并非所有的科研都能兴校。探索能够“兴校”的教育科研,是当前迫切的课题。就这个问题,与会者认为“守正”与“创新”是两条重要的解决路径。

“守正”,即要坚持科研的本色。有人指出,科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更好地发现教育规律,并将教育实践建筑于兹,体现了一个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还有人指出,教育改革虽然重要,但不能轰轰烈烈搞运动,一定要有系统的思考,一定要有理性的支撑,一定要有科学的基础。而这正是教育科研最本质的特征。因此,“科研兴校”,需要坚守科研的科学性追求。

与此同时,与会者认为,“科研兴校”在当下,需要被赋予新的理解,并进行大胆的创新。

首先,“科研兴校”需要创新“学校观”。与会者重点从两个方面发现当下对学校观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首先,中长期教育规律提出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这就注定传统依靠资源聚集培育窗口学校的方式已行不通。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就需要学校要有内在的活力,而这就需要科研的介入。其次,学校适应力,即及时了解、识别和回应学生和家长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日益显得重要,而教育科研则是学校适应力的重要源泉。

其次,“科研兴校”需要创新“机制”。首先,“科研兴校”需要创新“教师卷入机制”。“科研兴校”的中介因素是“科研兴师”,也就是科研能够成就学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校长的科研领导显得尤为重要。其次,“科研兴校”需要创新“需求转化机制”。“科研兴校”的关键因素是要研究学校面临的真问题和真需求,而不是为了获奖。因此,学校需要更有效地感知和识别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转化为研究课题。第三,“科研兴校”需要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即能够将成果转化为教师培训资源、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园环境设施,进而真正发挥实践推动作用。

第三,“科研兴校”需要创新“方法”。与会者感到,科研方法在科研兴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除了传统的“三法两工具”、以及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之外,“科研兴校”还应关注探索新的工具和方法,能够更好地整合碎片化经验,让浅层经验得以提升,设计与开发问题解决的系统方案。

第四,“科研兴校”需要创新“成果”。与会者感到,能够“兴校”的科研成果,一方面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可移植、可重复、可检测;一方面则需要有一定的理性思考,而不是具体而琐碎的操作手册。

普教所李伟涛副所长在总结时指出,“学校发展”正在成为普教所重点打造的战略方向,力图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教学、教师与管理等诸元素系统设计、基于实证的新型学校发展模式。热忱欢迎各区县能与普教所广泛合作,推进学校变革与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