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否改变命运——从生命教育的视野来思考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日期:2010-9-30 11:22:00 人气:
知识能否改变命运——从生命教育的视野来思考郑晓江 2009年11月26日,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身亡。25号中午,她曾对母亲说:“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这可称之为“杨元元之问”。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将在此探讨:为什么杨元元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命运却没有改变?我们应该学习一些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特别是,我们如何通过生命教育的途径让像杨元元一样的青年避免走向自杀的惨烈之途? 一、沉思“杨元元之问”杨元元是在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半蹲着将身体悬挂在水龙头上结束了自己30岁的生命。这个以生命丧失为代价的、沉重的“杨元元之问”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知识没有改变命运”——杨元元没有找到成功的人生之路,反而陷入严重的生命困顿之中,并最终以自杀而落下了人生帷幕;二是“知识改变了命运”——杨元元确实学到了许多知识,她是大学高材生、研究生,可是她并没有因为知识的丰富而改变贫弱困顿的命运,相反却在知识的殿堂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问题在于,杨元元获得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足以改变她的命运吗?其实,知识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基础,只有素质才能最终改变我们的命运。 据《新京报》的文章介绍,杨元元6岁丧父,自小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后经过努力考取了武汉大学经济学系,并携母求学。毕业时,杨元元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因学费昂贵,她不得不放弃。不过,她还是有机会去小县城当一名公务员,却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后来她在武汉现代英语培训中心当过教师,又在武汉某保险公司拉了一年保险,工作非常不稳定,生活依旧困难重重。杨元元也曾经出资几千元,和一些同学成立了《花语》杂志社,办过“小记者培训班”。可杂志社和培训班很快都夭折了,钱也赔了。2009年杨元元考上了上海某大学的法学硕士,她与母亲一起进出食堂,一同散步,同睡一张床。同学反映,杨元元没有朋友,也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加之,学校不允许家长住在学生宿舍,杨元元最终就在盥洗室内自杀身亡。据其母亲介绍,杨元元在事发前曾提到一些自杀事件,并感叹知识无法改变命运。 ………… (文见《思想理论教育》20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