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班上准备搞一次联欢活动,需要一个主持人,这可是个占尽风光的角色,很多学生对这个角色跃跃欲试。我一向主张民主管理班级,这件事当然不能我一个人说了算,还是应该走民主程序。再说同学们从预初升到初一,相处一年多了,彼此的能力特长应该非常了解,相信同学们能够推选出最合适的主持人。
那天召开全班大会,民主推选主持人。一开始还很顺利,很多人都提名女生林丽,她的确有文艺专长,又颇具主持人风采。就在我认为众望所归,可以一锤定音的时候,突然有个男生举手推荐黄周周,话音刚落,就有很多人哄笑起来。原来这个黄周周平时在班里很不起眼,学习成绩差且不说,也毫无文娱细胞,平时连话都说不清楚,就是人缘好,有时会来点搞笑,在我看来,推荐他显然有点捣乱的味道。于是我咳嗽一声,提醒全班安静,然后对刚才推荐候选人的过程做了个小结,肯定大家有眼力,尊重客观事实,推荐了林丽。但对黄周周我则流露了否定的态度。为了尊重民意,我提议,还是对两位候选人进行最后表决。没想到,表决结果出现了颇为滑稽的一幕:林丽落选,黄周周反而当选了。事后了解了一下,班上男生几乎全把票投给了黄周周。这让我很困惑,也很为难。困惑的是,男生们似乎在与我作对,这是为什么?为难的是,要不要接受这个民主推选的结果呢?接受吧,他黄周周怎么堪当主持人重任?!不接受吧,我这个一向主张民主的人不是自打耳光吗?
我把这个困惑在办公室说了,有同事批评我说:不要为了赶时髦什么都搞民主,定个主持人还那么兴师动众干什么?你班主任连这个权力都没有,还怎么管理班级?!
民主推荐主持人发生意外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个班主任要不要接受 接受 这次推荐的结果?为什么?
“选举意外”考量民主管理的真实和有效
——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刘建
案例中的“意外”折射出班级民主的深层尴尬。我不认可这场选举,但会“接受”选举的结果。
先说说为什么不认可。理由很简单——这不是真正的民主,因为它没有体现民主的真谛:理解、尊重、平等和公正。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联欢会的意义,没有理解这项活动需要怎样的主持人,没有理解自己的投票对自己和他人乃至集体意味什么,没有理解和尊重老师的用心,尤其没有理解和尊重黄周周本人的意愿。如果黄周周确实能力欠缺难堪此任,那么大家的“拥戴”只会让他下不了台,让人看笑话。如此缺乏公正和理性的选举不是民主,而是不折不扣的恶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实施的民主管理本身问题多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民主教育的缺失。学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民主,为什么要讲民主。二是民主形式的单一。将民主等同于投票,这是十分片面的,何况投票式民主经常是不可靠的,班级民主的“学习性”和“有限性”特点又加剧了这种不可靠,致使许多民主选举最终成为某种情绪的表达,毫无理性可言。
面对这个两难的选择,我的选择是“接受”。让黄周周当一回主持吧!就让这堂联欢会砸掉吧!砸就砸吧,但岂能白砸?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教育学生啊!教育他们理解民主真谛,认识滥用“民权”的后果,寻找发扬民主的良方。要让学生明白“民主是个什么东西,取决于我们自己是个什么东西”。进一步说,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班级民主是一种“有限的民主”、“学习性民主”,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监护下实行的民主,是为学习民主而实行的民主。学生若能明白这些,岂不因祸得福,善莫大焉!
此外,还要进一步丰富班级民主的形式。班级管理是否体现民主,不在于学生拥有多少投票的机会,而在于班级管理中是否处处融汇民主的元素,即是否在重要事务的决策前多方听取“民意”,是否在管理方略中多多汇聚“民智”,是否在师生交往中时时融贯“民情”,是否在班级对话中处处响彻“民声”。
民主元素的融汇,有赖于建立一个开放的、公平公正的组织及评价机制。恰当的管理机制能够形成一个高效的民主管理平台,发挥良好的整合功能,确保民主管理诸多诉求得以实现。我坚信,当班级的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群体意志的时候,当学生在管理对话中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时候,当每个学生都树立起主人翁意识的时候,当“理解、尊重、包容、平等和公正”的民主真谛被广泛认同和践行的时候,班级民主管理必将取得真正的成功,而类似案例中的尴尬也就会从根本上得以避免!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九峰实验学校,上海,201600)
这样的民主程序何以会出现意外?
——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欧阳刘佳
首先,班主任没有在选举之前做好主持人标准的制定和明确的工作。老师在提出让大家推荐候选人时,首先要明确候选人的标准,并一定要强调这个候选人是代表班级形象的,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儿戏”。一旦通过选举产生了不符合标准的主持人,到时候受损的必然是班级荣誉。如果把这个工作做在前面,可能就会避免文章中出现的尴尬局面。
其次,没有明确教育主体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无论中小学生的民主意识有多么强烈,也不管他们在民主程序的形式上可以和真正的公民社会的形式多么接近,都不能否认一个客观现实:他们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很多想法和行为都还是比较幼稚的。
再次,表面上的“民主”未能掩盖班主任的真正意图。在文章中有一处细节:班主任小结时“对黄周周流露了否定的态度”。在事后的交流中班主任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男同学都把票投给了黄周周。让我们设身处地为那些男同学想一想,既然老师要进行民主推选,又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态度来影响投票的结果呢?既然老师这样做,那我偏要显示一下我们“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不是要“少数服从多数”吗?现在班主任是“少数”,我们才是“多数”,我们就是要让黄周周当一回主持人!
表面上看这是学生们的意气用事,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事情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给了大家民主选举的形式,却仍然希望用自己的意志来影响选举结果。可以说这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一种“伪民主”。这样一来,无论形式上多么完美,由于它的内涵受到了质疑,自然会遭到学生们的抵制,而最终导致了班主任不想看到的后果。
这样的教训值得大家深思,更值得我们不断地检讨和反省:怎样教给学生们真正的民主?如何尽量减少教师的个人意志对民主选举的干扰?这正是这个案例给我们的深层次启示。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上海,201620)
并非什么事情都必须走民主程序
——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钟华
班级管理中不是什么事情都必须走民主程序的,民主选举的内涵不单是投票和当选的问题。比如:确定班长、班委等班干部要走民主程序,是因为班级的一切权力属于每个学生,而每个学生并不可能都亲自去行使管理权力,因而需要通过民主选举程序,由学生自愿选举出值得信任和有能力的代表来组成班委会,代表自己行使管理班级的权力,代理自己管理班级。各班干部承担了班级管理的各项任务,为同学们服务,并要对班级同学负责,受每位同学监督。同时,选举权本身还包括罢免权,学生可以罢免不称职的班干部。
“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的评选是需要走民主程序的。这类荣誉称号一般情况下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硬条件,如学习成绩优秀;二是软条件,全班同学对选举代表的认可度,如品行、人缘等。通常这类荣誉称号在班级的名额并不多,每个同学都有权利理性投票给自己认为最匹配这项荣誉称号的人。
班干部、“三好学生”等在班级中是一种稀缺的公共资源,对每位同学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因此,班级民主程序需要赋予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以平等的被选举权,让大家都可以参与相应职位的竞争,让大家都有获取这种资源的机会。而“主持人”的要求是具有一定专业内涵或某种特长,符合这些要求的学生在班级内屈指可数。主持人是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大家服务,主持人非固定岗位,没有班级管理权利,也没有荣誉称号,只是通过活动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这类活动可以通过自己报名或小组推荐,通过专业选拔方式定夺人选而不必走民主程序。
现实班级中,可能我们教师自己也对民主含义和民主程序了解不全面,没有仔细区分清楚班级管理中哪些必须走民主程序,哪些不必走民主程序,所以,更不能滥用民主。
针对上面选主持人的案例,我不接受这个选举结果。如果我是班主任,事情还要继续处理,我将会提议再进行一次民主选举,提议林丽与黄周周共同主持,由全班投票最终决定。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华阳桥学校,上海,201611)
如何完善民主程序
——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张春燕
本案例中的民主选举发生意外的原因是缺少了相应的民主程序。一是老师在让班级同学推选支持人时没有宣传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二是推选中缺少学生自荐环节。
因为整个推荐程序不完整,所以我不能接受这一推荐结果。
问题是,事情已经发生,作为班主任应先进行反思,反思本次主持人推荐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班主任要勇敢承担这一不完整程序的责任,并告诉学生:民主推荐需要一定程序,如首先让学生知道主持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我们可以让班主任介绍,也可以让同学们在班主任引导下讨论。
其次,进行由班主任主持的自荐和推荐工作,不论自荐还是推荐,都要说出能胜任这个岗位的理由。听了学生的自荐和推荐后,班主任引导大家进行民主推荐,如果自荐与推荐的人选一致且仅仅1人,则可以马上决定人选;如果自荐与推荐的人选不一致,则要由投票决定。如果人选少,可以直接用全班投票的方式;如果人选多,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推荐,再投票推荐。投票时,班主任可以算作一票。
当投票结果出来时,班主任和同学们都要接受推荐结果。万一推荐出的人选不具备应有的能力和素质,就需要班主任对事情发展要有预见性,设法对其进行一定的培训,并对落选的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在学生投票推选中,实行当场唱票。
最后一个程序是针对投票结果不止一个人选的情况下使用的,即对投票产生的人选进行专业测试,可以邀请语文老师作为测试员,从而推荐出有一定能力的主持人选。
程序是指为进行某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如果制定了完善的民主程序,就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个人而言,民主的过程或许会做出自己并不喜欢或并不完全赞成的决定,但在自己不赞成的情况下仍应尊重民主的决定,尽自己的责任。对集体而言,经过民主程序决策的章程、制度,每个人都要自觉维护和执行。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二中,上海,201600)
对班级民主建设的辩证思考
——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张全明
基于对“公民教育视野下的班级公共生活的构建”课题的思考,结合“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这一案例的分析,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视角加以解疑释惑:
第一,发扬民主,集中指导。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班主任固然已经通过学生酝酿推荐、投票选举等民主方式产生主持人,但应该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与可塑性,这就需要教师非常具体、明确的指导,对主持人的推选标准和条件要作出详尽而明晰的说明。
第二,严格标准,规范程序。评选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事关集体利益的事情,要让评选工作做得稳妥、顺利,就必须要严格评选标准,规范评选程序,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其中,严格评选标准是为了明确价值导向,使评选产生效益,不仅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且使得参选人员从中得到启发,激励进步,见贤思齐。所以,严格评选标准,明确评选条件是评选成功的前提,是充分体现评选价值的要素。而评选程序的规范、有序是在严格评选标准的前提下实现的,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评选的公正、有效。所以,这个案例中班主任产生困惑的原因之一就是老师没有对评选标准进行充分、严格、公开、有效的说明。
第三,尊重民意,注重实绩。实现民主,就要尊重民意,虚心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但单单顾及了民意的倾向,而没有对候选人的真才实学给予考察和甄别,可能会导致老好人得利、人缘稍差一点就吃亏的局面,甚至会出现把庸人选上来的情况,这将对今后工作留下了很大的隐患。所以,选举,不仅要看候选人在群众中的拥护度、影响力、亲和力,还要考察其对应聘岗位的胜任力,即才识素养,如果班主任增强一点对联欢会主持人的能力要求和岗位职责的清醒认识,就不致于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上海,201600)
尽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李仙莲
班主任心仪的人选与实际选举的结果不一致,这也许是我们每个班主任都会遇到的问题,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首先,我们必须先清楚一点:为什么要走民主程序?不是为了走一场民主管理的“秀”,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参与公共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真正的民主选举不仅仅是投票,而是一个无数公民向公共生活凝聚的动态过程;民主也不仅仅是选举,而是一个个公民具体的思维和行动。对学生而言,一切的经历都是学习,选举也一样,我们要看重的不应是结果,而是在选举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什么:正是在一次次的“参与仪式”中,同学们一次次地肯定自己在这个班级里的成员身份,从而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在完善班级管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既然这样,就应该把这个民主程序进行到底——尊重学生的选举权,尊重学生的选择。
其次,推行民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规则的遵守。教师要想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带头遵守既定的规则,给学生树立言而有信的榜样。如果老师不接受这个民主推选的结果,就等于视选举为儿戏,这样会挫伤学生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
第三,要细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我们教师一定要用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尊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自尊心本身就特别脆弱,如果老师否定了这个选举结果,这对黄周周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先是被同学“哄笑”,接着稀里糊涂地“被当选”,继而又莫名其妙地被否决。整个过程,他都是处在被动的境地,好像被耍了一回。这对黄周周是不公平的。民主的核心是尊重。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感情、个性,自觉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予当选者以应有的尊重。
第四,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补救。有人说,教育就是成全。既然是“成全”,就要尽一切可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最终实现自我发展。黄周周当选,其“人缘好”固然是一方面,但一个“有时会来点搞笑”的男生,老师断定他“毫无文娱细胞”未免主观,他的“搞笑”也许谈不上“文”,但至少还有“娱”的功能。再说,出现这样尴尬的结果本来就是教师前期工作的疏忽造成的,如果否定这个结果,就等于把责任推给了学生,所以,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责任,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第一步,找黄周周谈话,肯定他当选,鼓励他不要辜负同学们的信任,珍惜机会表现自己;第二步,提供帮助,比如让他看一些有关主持的资料,学习主持的技巧等;第三步,实际指导,让他多演练几次。
总之,要尽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也许会因此开启黄周周的另一段精彩的人生。即使黄周周的主持最后很失败,对黄周周来讲,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会帮助他更客观地认识自己;而对其他同学来讲,也是一次无声的教育,能帮助他们更理性地行使民主权利。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上海,201600)
教育因生成而美丽
——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尹积洋
阅读完《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我首先感受到的是,这位班主任的权威受到了来自班级男生的挑战。由于一直以来班级事务都由班主任说了算,现在终于民主管理了,轮到同学们说话了,他们能放过这样的机会吗?这不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考验班主任“民主管理”的机会吗?于是民主推选主持人的结果就与班主任事先的预设大相径庭。正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呀!
那么作为班主任,遇到此种情况,究竟该怎么办呢?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生成的东西,并及时捕捉住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活力,让我们的教育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
因此,既然民主推选主持人的结果已经产生,虽然与班主任的预设相差甚远,虽然班级推选出来的黄周周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能不堪担当主持人重任,可是你就能断定他无法担当吗?说不准他在全体男生的鼎力相助下,经过他自己的精心准备,带给班级一个精彩纷呈、欢呼雀跃的联欢活动!说不准由此开始,黄周周同学也“焕然一新”了:不再捣乱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文娱细胞也被唤醒了……说不准由此开始,班主任的威信得到确立,班级管理工作得到全班同学的倾力参与和支持,有哪位同学不喜欢“民主”的班主任呢?
所以,针对《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案例中所出现的情况,作为班主任应该接受班级同学推荐的结果。如果还有点不放心的话,可以做一个预案,确保本次班级联欢活动圆满成功,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作者单位:上海市龙柏中学,上海,201103)
程序公正大于结果公正
——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马兰霞
什么是民主?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民主就是统治者不能按照个人喜好做决策,而要根据大众意志做决策,但事实上没有绝对一致的大众意志,那就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意志做决策。所以,民主制度总是在迫使统治者放弃个人喜好而服从大众意志。在班级实施民主管理,就意味着班主任经常要放弃个人喜好、个人意志,而采纳班级大多数同学的意志。如果班主任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既想搞民主管理,又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决策,那么,就有可能把“民主决策过程”变成贯彻自己意图的过程,那就是“假民主”、“伪民主”。所以,民主选举发生意外,这个“意外”如果是针对班主任的心理预设而言,那么它会经常发生。
“程序公正大于结果公正”是民主选举的一条原则,所谓程序公正,也就是每一次的选举程序得到选举者多数同意,或者是既定的已经被认可的程序。如果程序是公正的,那么,不管这个程序产生怎样的结果,都应该接受。苏格拉底对待当时不公正的判决,他采取了尊重既定法律的态度,这是一个成熟公民的态度。所以,在这个案例中,既然学生没有对程序产生异议,而且,那个显然不正常的选举结果,主要是因为班主任流露个人意向引起学生逆反,主要不是因为程序不公正(当然有不完善),那么,就应该接受这个结果。这是班主任尊重规则、尊重民意的表现。
但是,我们仍然要解决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的矛盾,尤其是当选举者还不完全具备成熟的理性能力的时候,班主任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毋庸讳言,班主任无论是年龄、资历还是理性思维能力,都处在优势地位,而且他的确享有对班级的教育权、管理权和指导权,所以,班主任在班级民主选举中当然要贯彻自己的意图。问题在于,当班主任在贯彻自己意图的时候,我们怎么区分他是在“指导”还是在“操纵”?这完全取决于班主任的意图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育要求?是否反映大多数同学的意志?这是其一。其二,我国的民主是“协商民主”而不是“选举民主”,所以,投票前的各种不同意见的充分沟通和协商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最后投票前,班主任能够让全班同学就林丽和黄周周谁更适合当选做一次充分的讨论,那些因逆反情绪而意气用事的同学,就可能回到理性的立场上来。这样就可以使得“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协调起来。
至于像主持人之类的事是否一定要走民主程序,我只能说,在班级管理中,有一类事是一定要走民主程序的,如确定班委干部等;还有一类事是一定不可以走民主程序的,比如有悖法律或者有辱学生人格、侵犯学生个人隐私的事;还有一类事可走可不走,产生主持人就属于这类事,要看活动性质和班级情况。这又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话题。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201600)
民主教育,我们还需要探究
——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何康
民主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定的准备和条件:(1)教师对民主教育的理性解读和必要策略。(2)学生对自身权利和权力行使的认同。(3)教师的教育引导力和控制力。案例中出现了问题,显而易见,上述条件并不充分。为了妥善解决案例中显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教师要明晰学生公民教育的价值领悟
到目前为止,对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特别是民主教育的顶层设计,并不充分,还不足以让教师获得清晰的价值领悟。案例中,班主任有些纠结。从班级管理“应该走民主程序”的信心,到“男生似乎在与我作对”的失落,到“要不要接受这个民主推选的结果”的困惑。看得出,案例中的班主任对公民教育价值领悟不清,因此对学生民主推选的教育达成定位模糊:是仅仅让林丽同学通过选举当选主持人呢,是让全班学生获得行使推选权的经历呢,还是让学生通过推选活动学习民主、承担责任?活动未能如愿,班主任具有困惑和挫败感,往深处说,是教育价值不清使然。
2.教师要重视学生民主学习的过程
学生运用民主权利是一种复杂的学习。它不同于其它的学习,需要多方面的教育铺垫,如让学生认同少数(个体)服从多数(集体)、多数(集体)尊重少数(个体) 、权利和义务统一等道理,学生就容易达成教育预期。不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按照案例,班主任是希望学生用推举的方式选择最有特长的林丽同学;但学生选择的却是最有人缘的,但毫无文艺细胞、口齿不清的黄周周同学。
我们无权责备学生推选的幼稚和草率。在公民意识教育中,学生对他们生疏的权力行使,用不成熟的方式表达,这一定不是学生的过错。责任在教师,班主任没有把民主推选作为学生一种新的学习,缺失了针对学生实际的、重要的教育环节:(1)让学生知道民主推选对班级发展和他们成长的作用;(2)让学生关心联欢活动并知道联欢活动主持人的条件;(3)让学生交流推选参与的感受,承担对推选人的支持责任;(4)让获得推选的学生表达当选心情、责任和对推选人的要求。
3.班主任要积极应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案例中,班主任的困惑是,要不要接受民主推选的结果?我的观点是必须接受。因为对初次使用“民主权利”的学生来说,是否认同这一结果,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民主”热情与感悟。但是,为了弥补教育的缺陷,后续教育必不可少:(1)让黄周周聘请林丽担任助手,共同主持联欢活动(需要班主任做好工作) ;(2)要求所有的学生,尤其是男生全力支持黄周周的工作,积极参与联欢活动,确保活动圆满成功;(3)认同学生看似“捣乱”行为背后的积极因素——在班级民主管理中,让更多学生承担新的角色和责任。
最后,还想说的是,对公民意识教育中的民主教育,我们不能匆忙上阵,它需要理论先行,科学解读,专业培训。因为把握不好,会引发学生对民主权利的误解。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室,上海,201100)
(文见《思想理论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