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回应《被激起来的耳光》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日期:2010-9-30 10:44:00 人气:
批评教育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回应《被激起来的耳光》何 康 初中生小李是个刺头,什么坏事都有他的份。由于自修课吵闹,班主任找他谈话,他马上承认了错误,表示一定改。但后来的检讨书却写得乱七八糟,班主任在教室里找到小李并让他重写,他不愿意,班主任当场读了检讨,引起全班哄堂大笑。小李冲出教室。班主任把他拽了回来,他说老师打人,老师说,如果你是我儿子,我早就打了。小李却说,你打呀,你不打,我叫人来打你。 首先是批评的目的。一般说,老师们不会有太多的分歧:批评是为了促进学生认识并改正缺点和不足,更好地成长。但批评一旦进入具体的情境,一些教师就会偏离目的。比如批评对象屡教不改、家长无理取闹、学生对批评不屑一顾甚至顶撞老师等,批评者就容易情绪激动,偏离批评的初衷。如小李的班主任,他就把维护自身权威、制服学生当成了目的。 其次是批评的底线。《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提出,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班主任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二是批评教育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前者是针对教育中缺少批评的现象提出的;后者关注的是批评权的滥用。由于师生在学校实际地位的不平等,因此“确保学生尊严和自尊不被羞辱及保证学生不受不公平的对待”应该成为批评的底线。小李的班主任明显超越了批评的底线,使批评演变成了教育事故。第三是批评的智慧。批评智慧追求的是使批评的教育效果达成最大化。因此以下方面值得关注:(1)让批评成为教育的力量。班主任可以以班规班纪的方式告知学生并征得学生的同意,让学生明了班级中哪些行为会受到批评,使批评具有警示功能,以提高学生规范行为的自觉。(2)使用温和的语言,表达教师对学生的体谅,如“我相信你⋯⋯”、“我期待你⋯⋯”等等。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形成相容性。(3)对批评的后果有预见性,一般非突发性事件,班主任对批 评应有周密的思考,如学生接受怎么办,不接受又怎么办等,免得自己被学生牵着走。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克服批评教育时“毕其功于一役”的心理。(4)批评应该针对错事及其后果,而不能任意扩大。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学生不服批评或批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则学生的行为失控势在必然,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 不当批评激化为教育事故,作为责任人,应该“亡羊补牢”,做好如下工作:(1)向学校汇报这一事故,确保问题解决在学校指导下进行。(2)主动在班级中进行公开检查,承认体罚错误,并尽可能表达这样的思想:老师伤害了小李,很内疚;但老师担心的是,由于老师的错误而使小李对自己问题的认识更困难。(3)根据学校要求和家长希望做好其它的补救工作。当然,学校应该主动地做一些协调工作,既教育班主任,也教育小李。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室,上海,201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