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随堂反馈考核方式的探索
顾晓英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摘要]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效果,上海大学进行了随堂反馈考核方式的试点,突破了以往“一卷定音”的模式。作为一种“质”的评价,随堂反馈注重提问、叙述和解释,不仅重视结果,更为注重过程。它有效地激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双方新的动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增进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和认同。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六个“为什么” 随堂反馈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0)13-0068-05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1]2009 年秋季学期,上海大学承担了教育部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新的考核方法,即随堂反馈考核方式,突破了以往的考试瓶颈,采取“质”的评价,“注重叙述和解释,而不是测量和预测”,[2]“不仅重视结果,更为注重过程”。[3]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随堂反馈考核方式的应用
1.设计随堂反馈的内容
我们将随堂反馈设计为四个部分,即:提出问题、表达感受、确证理解、阐述观点。上课前,由任课教师或随同教学助理将随堂反馈纸发放给所有学生并于课后收回,从而确保随堂反馈内容的真实有效性。
这种考核方式强调考核的过程化,力求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针对课前对本堂课相关知识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得出自己的理解,可将这一答疑解惑的过程写于反馈纸上,并对当堂课的教学效果作出评价,疑惑之处或者新的观点思路也可一并呈现于反馈纸之上。
2.随堂反馈考核的实施方法
参与试点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本班学生随堂反馈纸仔细评阅,整理出学生反馈中所列问题、表达的感受、确证的理解及观点。在面上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自强学院的两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班,进行了6 次随堂反馈。这6 次反馈均作为学生秋季学期“概论”课学习的重要评价指标。学期末,任课教师将随堂反馈纸的填写情况作综合测评,最终的课程成绩由6 次随堂反馈平均分和该生平时课堂表现等综合组成。
……
(文见《思想理论教育》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