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男孩危机”的思考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10-20 14:58:00 人气:
关于“男孩危机”的思考
|
指数维度 | 性别 | N | Mean | Std. Deviation | t-test |
身体健康指数 | 男 | 736 | 83.23 | 22.84 | .764 |
女 | 859 | 82.37 | 22.24 | ||
学校生活指数 | 男 | 700 | 52.20 | 17.26 | -2.591* |
女 | 827 | 54.50 | 17.30 | ||
家庭生活指数 | 男 | 710 | 68.01 | 16.20 | -2.599** |
女 | 837 | 70.10 | 15.38 | ||
社会生活指数 | 男 | 681 | 72.41 | 14.38 | -1.819! |
女 | 803 | 73.74 | 13.90 | ||
心理健康指数 | 男 | 618 | 67.58 | 18.96 | 2.269* |
女 | 748 | 65.22 | 19.23 | ||
综合发展指数 | 男 | 539 | 64.53 | 15.54 | -.474 |
女 | 659 | 64.94 | 14.80 |
注:双尾检验统计显著度:!P<.10,*<.05,**<.01,***p<.001。
从表1可得知,在各发展指数维度上的具体性别差异。身体健康指数,男女生的平均分数分别为83.23分和82.37分,尽管男生略高于女生,但未达到统计上显著水平(t=.764),这表明男女生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学校生活指数,男女生的平均分数分别为52.20分和54.50分,女生分数高于男生(t=-2.591);家庭生活指数,男女生平均分数分别为68.01分和70.10分,女生分数高于男生,(t=-2.599);社会生活指数,男女生平均分数分别为72.41分和73.74分,女生分数高于男生(t=-1.819);心理健康指数,男女生平均分数分别为67.58分和65.22分,男生高于女生(t=2.269)(杨 雄,201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改变了性别不平等,导致男女大学生差异缩小。关于在校大学生性别差异研究,国内学界曾有大量调查,不同研究显示,在校大学生性别差异客观存在,男女生发展却更加呈现“各有千秋”特征。很难说女生已“全面超过”男生。仅举近年来若干大型调研数据为证。
2000年,北京市23所高校6000“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对男生与女生SCL-90因子比较发现,女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男生在敌意因子上得分高于女生,且都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女生的心理症状体验比男生更明显、更广泛。通过对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十六种人格因素及由此而来的八种综合特征比较发现,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性别差异明显。男生具有情绪较稳定、主动性和独立性强、责任心和意志力强、敢于向权威挑战、适应能力强、处事果断刚毅、创造能力和专业能力强等特点;女生具有性格外向、富有激情和幻想,敢想敢干、热情开放等特点,但与男生比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抑郁或焦虑感强、缺乏耐力,心理健康不如男生。这一结果与SCL-90的结果相一致(樊富珉 王建中,2001)。
2005年,一项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显示,男生内生动机总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外生动机总分差异不显著;在两种取向动机的组成成分上,男生在挑战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依赖他人评价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更喜欢接受挑战,偏爱解决复杂问题,而女生参与活动更在乎的是他人对其行为表现的评价(池丽萍 辛自强,2006)。
湖北省教育厅一项涵盖武大、中科大等全国18所高校大学生调查(2005)显示:男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异正在消失。男女大学生除生理、性格等与生俱来的差异外,其他如道德判断、求知能力、共处能力、做人准则、社会适应、交友等综合素质开始趋同。调查发现,女生学习更勤奋,获得奖学金的比例略高,男生则动手能力更强。男女生在交友、恋爱、同学关系及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差异缩小。与此同时,学习成绩并非衡量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和女生相比,男生目光更长远,更有冒险精神,实践能力也更强,因此才会不甘于仅仅埋头读书,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校期间创业的基本上是男生。《2008年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数据也证实上述说法。这项涵盖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等12所上海高校大学生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男生“对学习成绩的在意度”明显低于女生:表示“很在意”,男生占37.6%,女生占39.7%;表示“有点在意”,男生占49.6%,女生占55.4%;表示“无所谓或不在意”,男生占12.7%,女生占4.9%。事实上,由于女生未来职业范围比男性来说相对要窄一点,并还存在隐性歧视的现象,这在客观上使得在校大学女生把对未来的就业担忧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然而,更多选项上,大学生两性发展呈现“平分秋色”和趋于接近的特征:如在问及大学生“进入高校后自身能力的变化”评价时,82%男生和79.2%女生表示“有很大提高或有一定提高”; 21.2%男生和22.1%女生期望获得学士、65.1%男生和67.5%女生期望获得硕士和博士;男生“参加体育运动”比率(35.3%)高于女生(12.3%),而女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比率(67.5%)略高于男生(62.8%);男女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基本相同(2.66小时、2.37小时)(于海,2009)。
经验事实表明,在目前中国社会中,男生优势更多是在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后才逐渐显示出来得。2007年,涵盖31个省市2113所高校1276个专业(样本80000)“女生毕业生薪资最高的行业中男女生薪资差异比较”调查显示,同行业内薪资性别差异依然明显,即使在女性毕业生薪资最高的行业中,男性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仍高于或远远高于女性。
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网数据统计,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47.08%,其中女硕士、女博士比例分别达到46.02%和32.57%。在相同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只有男大学生的87.7%,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大学生低8.7个百分点。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投入找工作的时间为正常学习时间的30%-70%,女生高于男生8.6个百分点,但结果却是男生就业率是女生的2倍。调查显示,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作用的前提下,签约单位对男生“拟付工资水平”高出女生11%,这些数字和事实都在说明同样一个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劳动力市场不仅没有向女大学生提供与男大学生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岗位层次”和“工资待遇”存在明显差异。
2009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则透露: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男性和女性平均工资在差异逐渐缩小,但差距依然存在。2005年,女性工资与男性工资的比值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68%,高中阶段的为76%,大专程度的为80%,大学本科及以上程度的为83%。这表明低教育程度的女性面临更大的工资性别歧视,而对高教育水平的女性而言,工资性别歧视相对要小很多。
随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往年的就业资料表明,在毕业后的求职就业方面,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始终低于男大学生。更严峻得现实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已上升到25%,整体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首先落到了女毕业生的头上。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女性的既有弱势加上工作后随之而来的婚嫁、生育等问题,导致她们在很多领域不如男生有优势。而在目前社会上的领导岗位上,男性更是处于明显优势,学术界科学家中男人占绝大多数,优秀创业者和公司高层管理者中也鲜有女性在位。据上海妇儿工委统计,“十一五”期间,上海女性高级专业人员和女生高层管理人员分别仅占35.7%和36.1%。另据2009年全国妇联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显示,女大学生普遍求职难,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需要投出44份。因此,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中小学要“拯救男孩”的话,那么职场上更应该优先“拯救女生”。
当代性别差异的研究表明,社会环境因素是可能导致性别刻板印象的决定影响变量。社会环境因素不仅通过生理成熟间接影响人的心理发展,而且还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促进不同性别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如果说,以往过多强调“女生劣势”是性别歧视的话,那么,现在则要警惕另外一个倾向,防止“刻板印象”对男生的伤害。为了消除当前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倾向对青少年男女成长危机的危害,亟待改革现行教育评价体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按照当代多元智能理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改革现行评价体制,首先应从唯学业成绩评价转向多元综合评估、从社会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入手,最终实现男女平等、和谐、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由于缺乏度量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高考成绩目前依然是衡量中学阶段学习效果的唯一载体。然而,学业成绩并必能代表将来一定能够取得成就。今年5月14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通过对恢复高考30多年来1100多名“高考状元”的研究分析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这说明,考试不等于能力评价。当前考试招生制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尚未理顺,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与考试单一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现在国际上人力资源评价,光有知识不行,还要看你的能力。还要看你的观察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特别是与人合作的能力,现在还有一个“职场能力”。因此,未来改革,一定要尊重人的智能、个性及性别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传统的单一分数报告和“一考定终身”已不符合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形式的差异性需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考试评价模式;努力实现教育普及与提高的有机统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有机统一;加快考试招生制度、评价内容和方法、考试技术服务领域等层面的改革;加快将学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并举的探索。
加强“双性化人格教育”。在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和事实上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推进性别平等与教育公平理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示器。现实生活中,其实个体的性格特征是丰富的,性别教育要特别注意男女生与社会性别的“原型要求”相适应。当今社会追求的男女平等是在尊重自然性别特征前提下的平等发展,是塑造人格的平等,而不是性别无差异的平等。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这在心理学研究中叫做“双性化”发展。“双性化人格”的特征是,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现在的不少家庭父母,为了增加社会生存的砝码,将女孩教育得越来越“强势”,男孩则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养成了文弱、多愁善感、‘娘娘腔’等。所以,家长对孩子需要进行更多的社会角色教育。
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尤其应注意区别“中性化”与“双性化”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中性化”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它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具有性别不典型的特点,属于贝姆提出的“未分化”类型。而“双性化”是社会中的个体以天赋的生理性别为基础同时吸收、学习、糅合异性优秀特征的发展。近几年来,轰轰烈烈的“超级女声”造就了广大青少年热烈崇拜的“中性化女孩”,日本漫画和韩国影视里面如美玉的“花样男”成为了流行的“明星相”,加上国内出现的“伪娘现象”。这些男孩女性化和女孩中性化都是“中性化”潮流的体现,容易造成青少年“性取向”紊乱和迷失。因此,在中国独生子女背景下,我认为应提倡“双性化人格教育”有其特殊意义。
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倡导“右脑教育是有现实价值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竞争为目标的教育。现行的学校教育是针对人的左脑功能进行的,以左脑功能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实验表明,左脑是产生对立、竞争情绪的区域,右脑则是产生和谐、关爱、平静等情绪的区域。现在人们对于脑了解、开发还远远不够。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均以开发左脑为主,忽视了对右脑巨大潜能的挖掘和利用。许多较高级的功能,如具体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等,都集中在右脑。所以,右脑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起主要作用。严格来说,只有将左右脑都很好开发的人,才能真正算得上健康、聪明的人。如果儿童能打开右脑的记忆功能,那么孩子的整体面貌就会发生改变。
尤其是如今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应更重视孩子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验与体验。注重孩子想象、关爱、感恩、、责任意识等培养。保护和尊重儿童的好奇心,以促进男女生心智平衡、合作分享和全面发展。(2010年7月15日三稿)
孙云晓等:《拯救男孩》,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孙云晓等:“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李爱铭、徐 敏:“男孩危机:社会危机还是社会进步”,解放日报2010年4月23-24日
徐安琪:“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杨 雄等:“上海青少年发展指数研究”,《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杨 雄、何 芳:“被关注成长的一代”,《青年研究》2010年5期
高 艳: “状元不杰出论引质疑”,《新闻晨报》2010-06-28
杨东平等:《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石 彤、王献蜜:“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于 海主编:《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何 玲、任 弘:“当代城市青少年儿童体质与健康状况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1期
徐志伟:“析‘女生学业优势’现象”,《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11期
张 光、罗 婷:“当代大学生性别与政治社会化”,《青年探索》2006年第3期
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第2期
七田真:《右脑革命: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洪 兰:“掌握男孩女孩学习优势”,《学前教育杂志》(台北)2005年8月号
黎 明:“美国流行‘双性化’教育”,《中华家教》2004年第9期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教育评论》2000第6期
SwimJanet K.& Lawrence J.Sanna.He's Skilled,She's Lucky:A Meta-Analysis of Observers' Attributions for Women's and Men's Successes and Failure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
Kimura D,clarke PG.Women's advantage on verbal memory is not restricted to conerete words[J].Pschology Report,2002 Dec;1991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1期,正式发表时有所修改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