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4%时代”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总量与结构分析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6-12-19 10:03:00 人气:

姚继军 马林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摘要:基于国际比较的思路,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后4%时代”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总量与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当前财政性教育投入水平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应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至少提高到GDP的4.5%以上。在财政教育投入的结构方面,高中阶段的教育应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经费投入的重点所在。“后4%时代”应当继续提高财政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转变教育财政保障的思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财政充足标准,进一步推进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改革。

关键词:后4%时代;国际比较法;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财政性教育投入结构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者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应占GDP(或GNP)4%的政策建议,到被政府采纳并成为教育财政投入的目标,再到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4.28%,期间历经30余年。“4%目标”的实现,不仅体现了国家财政在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不懈努力,也标志着我国的教育财政正式进入了“后4%时代”。在“4%目标”实现后,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应继续增加还是做存量调整,以及如何通过保障重点的调整,实现经费使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成了决策者、研究者以及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在基础教育层面,高中阶段的人力资本积累相对于初中和小学,具更高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从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效率的角度考虑,高中阶段的教育应成为今后教育财政保障的重点所在。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的两个基本结论:
第一,在投入总量方面,虽已完成“4%目标”,但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水平较之国际平均水平依然偏低。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应至少达4.5%以上,才基本达国际平均水平。第二,在投入结构方面,我国目前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仍存在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的问题。第三,调整经费保障重点,降低高等教育对财政的依赖程度。第四,加强相关法规建设,推进财政保障教育发展的法治化进程。

《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