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大学何为?
——创业教育的前提性问题反思
阎亚军*
摘 要: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目前所实施的创业教育,虽然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向、动机或能力,但仍然无法改变大学生创业率低、成功率低的现象,也难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本文认为有必要建立更为充分的市场竞争体系,同时,大学也要承担应有的职责。
关键词:创业;大学生;大学
一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据报道,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多。[1]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人认识到,要使大学生就业,鼓励、支持其创业是个十分好的途径。政府率先行动,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要求社会各界、大学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创业,另一方面,也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最重要机构,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要求、期望和支持下,中国大学开展了对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大学采取了多种手段实施创业教育,如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到一些企业中去实习,学习创业实践经验;在校内专门开设相关创业类课程,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现身说法;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鼓励大学生与社会、企业联合,将自己的创业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作为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专门建立了创新实验基地和跨学科实验平台,用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聘请创业先锋人物和专家走进校园为大学生讲解创业的法律法规、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等,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总之,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希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等,为他们毕业后创业、成为创业型人才打下基础。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尽管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大学生真正创业的比例却依然很低,而创业成功的比例则更低。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利教授说,“我们曾做了一项调查,发现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比例高达75.22%,但全国大学毕业生每年真正创业的人数只占到1.94%,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1%—5.13%。”[2]另据新华网报道,2009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但大学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保持在0.3%—0.4%。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降低工资标准、放弃专业技能优势与其他劳动者竞争工作岗位。[3]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但是效果却依然很不令人满意呢?有一些学者将主要原因归结于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还不够好,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如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还不够,没有将其作为必修课,而只是作为一种导论性的选修课;师资力量缺乏,没有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等。还有些学者认为,我们将创业教育只是作为权宜之计,只是作为一种阶段性教育,没有贯穿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及职业生涯。一些学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固然存在问题,如“纸上谈兵”,缺乏实战性,但是也和学生好高骛远的心态有关。不少大学生认为,创业就要从事高科技,就要一鸣惊人,不屑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在创业时,眼睛只盯着大商机、高科技,而不愿意扎扎实实地从基础行业开始练兵。还有的学者指出,政府、社会的扶持、资助力度还不够,大学生创业还需要政府、社会更为全面的支持,营造一种创业的氛围。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后我们应采取一些措施,如设立国家大学生创业基金,推进科研助理制度,在高校周边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小型孵化基地等[4]。
二
学者们所揭示的大学生创业比例低的上述原因,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是笔者认为,即使中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做得再好,大学生也具备了一些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但大学生创业比率低、成功率更低的状况依然无法根本改观。为什么?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最重要的条件尚未具备。这个条件是什么?不是大学生经高校所谓的创业教育形成的诸多创业品质,而是中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大学生创业,创什么业,在哪些领域可以创业?这不是由大学生,也不是由高校说了算的,而主要是由政府说了算的。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很多本应由市场决定的事情却由政府决定。政府主导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无法实现公平而自由的竞争,这就是目前中国真实的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的国有企业绝大多数掌控着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它们往往依靠政府的资金、政策等支持,而坐享垄断带来的高额利润。即使遇到国际性的金融风暴、经济危机,却仍可以平稳度过。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大企业实力在不断增强,国家财政收入在快速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生产和建设性投资同样在快速和大规模地增加,政府拥有资产和国有以及国有控股公司的资产总量也在急剧增加。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的投资,2009年全年近10万亿的银行贷款,又有多少真正到了私人企业、民营经济和个人家庭之中?虽然目前在回答这些问题上精确的统计数字并不可用,但从各种渠道传出的信息均表明,2009年数万亿政府投资,除了政府自己所投的“铁、公、基”外,大都流入了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集团,而只有很少部分流入了民营部门的投资和私人家庭的消费。[5]民营企业的总体实力和规模相对变小,融资渠道受阻,发展遭遇诸多问题。
国有企业盘踞在少数上游产业,并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地位,其数量虽然在逐渐减少,但是盈利能力却迅猛增加。市场竞争下的盈利是正常的,也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国有企业的盈利不是市场竞争和研发创新所达成,而是借助于政策设定、金融管制及微观干预的力量。数量巨大的民营资本被限定在广袤的下游产业之中,当他们试图向上游进军的时候,经常遭到政策性的打击。有时候,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主要是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人们将这种“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现象称为“玻璃门”,看着是敞开的,实际是进不去的,一进就碰壁。
垄断性行业不仅设置严格的规定限制非公有制的民营企业进入,而且在自身遭遇危机时大肆侵入民营经济,或者将那些已经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在民营企业手中已经发展得很好的行业收入囊中,或者直接将其驱逐出去。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国有资本在资源性、能源性领域中大规模跃进的景象是明显的,其表现有四,第一,在钢铁、煤炭、航空、金融等资源性领域中,明显出现了民营资本的“挤出现象”,其中以山东日照钢铁案和山西煤炭整合案最为引人瞩目;第二,在四万亿振兴计划中,国有资本几乎得到了所有的重要政府订单,“铁公基”成为国企的专享盛筵;第三,大量中央企业成批次地进入到地产领域,成为“地王现象”的缔造者;第四,在一向由民营资本把控的互联网领域,也出现了国企设置准入门槛、加速进入和购并清洗的景象。[6]
民营企业不仅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竞争更为激烈,生存环境恶劣,更为痛苦的是,它们还受到国有企业的挤压。在双重困境之下,很多私人的中小企业纷纷关张,即使没有倒闭的,经营也面临很多困难。民营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部门。每年来到城市寻找工作的超过2亿的农民工,90%都在中小企业里就业,每年600万大学毕业生,70%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7]如今,中小企业面临困境,所能吸纳的大学生数量大量减少,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场所大为减少。这时候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还有多大?再者,竞争激烈、市场化程度高的私人中小企业,是我国创业型企业的先锋和典范,一大批凭自己胆识和智慧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曾是诸多大学生的榜样。但如今,不少民营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他们或者落马,或者实现转向,另谋出路;一些出身于国有企业或政府部门的民营企业家也主动向原来的“东家”靠拢,继续依赖或求助于政府而不是市场的力量,发展民营企业,使民营企业国有化或半国有化,参与分享垄断带来的丰厚效益。大学毕业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在目前的情境下,自主创业的空间十分狭窄,还不如找一个收入相对稳定的部门就业,那些国有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机关当然就成为大学生毕业的首选。
创业的前提是公平的市场竞争,个人可以在所有可以市场化的领域自由活动。但是目前中国许多本可以市场化的领域却被某些部门所垄断,禁止个人进入。大学生要创业,几乎不可能在那些垄断性的国有企业中进行,只能在非公有制的民营企业、私人企业领域进行。而后者所涉及的领域过分狭窄,加之,创业所可能遭遇到的垄断企业的打压,都是创业者难以承受的,因此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就大大降低了。
三
大学生创业是有条件的。照理说,有条件的学生才能创业。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发现,有条件创业的大学生却很少创业,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要求所有学生特别是那些没有条件的大学生去创业呢?谁有条件创业?家庭背景比较好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的家长或者是政府部门官员,或者是国有企业领导或正式职工,他们拥有比较充足的社会政治资本、经济资本,他们完全可以为他们的孩子创业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支持。但是他们却极少为鼓励孩子创业,而是利用各种资源让孩子到有关公权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获得稳定的高收入。这些部门不需要个人创业。有些民营企业家,资产殷实,他们也基本能够提供孩子创业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其子女却很少创业,原因何在?他们的子女已不需要创业,只需继承父业即可;或者他们深知自己创业的艰难,特别是在目前中国创办私人企业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不鼓励、支持自己的孩子走创业之路。而那些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其家长很可能不得已才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创业,但是这些学生的创业往往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而失败。很多贫寒大学生也看到个人创业的艰难,知道自己的家庭不能给个人创业提供什么条件,相反还可能使家庭承担不可预料的创业风险。他们没有办法到那些垄断行业就业,却又无力创办私人小企业,于是不得不到已经面临诸多困境的私人中小企业谋生。可以看出,有条件的大学生不创业,没有条件的大学生无法创业,即使创业也很难成功,大学创业教育的无效也就顺理成章了。
进入国有垄断行业,或者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安稳地享受垄断带来的高收益,实际上是很多大学生的毕业梦想。家庭背景好的大学生,可以借助父辈、祖辈的资源、力量,相对容易地进入这些部门。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大学生在学校不怎么努力学习,毕业时成绩也很一般,但是毕业后却总能进入比较好(工资高、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部门工作。甚至有些大学生尚未毕业,父母就为其安排了很好的工作,只等其毕业。这些部门、单位很少对外招聘,根本就不接收一般大学毕业生的简历。即使招聘,外人往往是“陪衬”而已,近年来报刊媒体频频曝光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内部招聘“官二代”就是很好的例证。那些成绩好的、能力又强,但是没什么家庭背景的学生,如果想进入这些部门,那么就只能参加非常残酷的竞争了。这种竞争最典型的就是每年的国家和各个省市地方的“公务员招考”。之所以说这种竞争是残酷的,因为它的录取比例相当低,几十上百人竞争一个岗位是常事,有时还会有上千人同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李佳鸣在回答网友的“‘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现象,您怎样看待?”的问题时,认为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点,现阶段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身处经济困境,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第二点,公务员职位特殊,较企业相比更加稳定,一旦进入编制,就有了“铁饭碗”,生活就不愁了。从这一角度理解,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年轻人本应敢于创业,探索新领域,尝试新事物,而现在却只求稳定。从小处讲,这对本人的发展是不利的;从大处讲,青年人只求稳定,这也是国家的损失。我建议,青年人不要怕困难,勇于接受挑战,敢于奋斗,开创人生的新局面![8]李委员对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原因分析其实还不够,他似乎没有看到我们国家垄断行业或部门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所充当的角色;却批评大学生惧怕困难,不愿意艰苦奋斗、自主创业,这可真是错怪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创业志向的大学生了。人的本性是自利的,他首先要生存下去。为了生存,他必须权衡比较各种利害得失,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去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大学生亦不能例外。大学生创业确实可能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收益,这种收益也许会大大高出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部门的收益,但是他们也会考虑创业所获收益的成功概率有多大,创业的付出和风险有多大。
对于大学生创业,中国大学确实应该承担起其相应的责任,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创业教育经验——他们建立了很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在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开设相应的课程,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贯穿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只学一半或只学表面,只看到其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而忘记该体系所依赖的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他们国家的市场经济水平高,且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是市场竞争的平等主体。他们的国有企业可能也存在着垄断,即存在着规模化、集约化、寡头化,但是这是经过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形成的。而且,美国还有相关的反垄断法来限制、制约这些垄断企业,以保证不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一方面缺乏资本意志,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另一方面却有着追求权力的垄断利润的反市场意志。对比两种经济社会环境,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美国大学生那么乐于创业,而中国大学生那么不乐于创业。
四
将“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联系起来,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实际上长期盘旋于很多人的头脑中,主导着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与解决教育问题的路径。社会上一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就去找学校、找教育,总希望学校、教育能够解决根本问题。艾滋病蔓延,学校要进行防艾滋病教育;社会自杀率增高,学校要进行生命教育;社会交通事故频发,学校要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甚至政府、社会腐败现象增多,学校也要进行廉洁教育,还套用“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语录提出“腐败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如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了,于是也要求学校特别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学校似乎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工具和良药。当初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高校开始大扩招。扩招了多年,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颇大,但是扩招之后的大量毕业生却无法为现存的经济、社会所容纳,于是高校又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开展所谓的创业教育,解决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的出路问题。经济总体结构没有根本改善,高校只能独自解决主要由政府、社会所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诸多举措其实是“杯水车薪”,不解决根本问题。上述思考教育问题的逻辑,实际上是一种“教育万能论”的思想。教育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教育通过培养的人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都可以去培养,只要你言语一声,有时候甚至不需要你言语,我们的教育就会主动迎合。
在大学生创业这个问题上,中国大学承担了其不该承担也没有能力承担的任务。培养人,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或许在现代社会,大学也应该培养学生的一些创业动机和意向、创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他毕业以后是否真的去创业,创业是否能够成功,就绝不是大学能够管的,那是政府和社会的事。进一步而言,我们必须对大学创业教育的作用限度有充分的认识。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诸多成功的创业者,他们的那些创业特质又有多少是我们的大学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之所以敢于创业,成功创业,很可能与他们天生的人格特质有关,比如喜欢冒险,眼光独特,有强烈的求胜欲望,有超强的忍耐力,自我反思能力强等等,这些难道是创业教育可以随便培养出来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国的大学目前能够承担也应该承担的创业教育职责主要有以下几点,这可能也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一是加强创业领域的学术研究,综合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建立“创业学”,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更为扎实的学术基础。二是将大学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在大学四个年级分阶段实施创业教育,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而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进行创业教育。三是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职的教师;同时,邀请那些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企业家、成功人士到学校讲课,担任创业导师。等等。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9]同样,大学生创业,固然需要大学进行创业教育,但它决不能代替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而后者才是更为重要和根本的“武器的批判”。 如果实现了这一点,即使大学不实施创业教育,很多大学生也会去创业,因为这些学生本就具有创业所需要的人格特质。换言之,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高校或许能通过创业教育(当然以后也会形成更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让学生形成一些创业意向或动机,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若没有外部良好的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学生仍不可能去创业,更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硬要逼着他们去创业,那么只会造成更多的悲剧。
(本文系201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的成果之一,同时受浙江大学紫金计划项目资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明年毕业生630万 教育部长袁贵仁要各地加强创业教育[EB/OL].
http://www.studentboss.com/html/news/2009-11-26/43809.htm,2009-11-26.
[2]袁志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堪忧[EB/OL].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4/02/content_170526.htm,2010-04-02.
[3]赵婧、夏静.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1/12/content_10642915.htm,2009-01-12.
[4]张清雅. 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记黄伯云校长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坛上的讲话[EB/OL].
http://www.chinadxscy.com/news/html/20090417010452.html,2009-04-17.
[5] 韦森.什么是真正的国进民退?[EB/OL].
http://www.caijing.com.cn/2010-02-09/110375152.html,2010-02-09.
[6] 吴晓波.“国进民退”的分界线[EB/OL].
http://blog.qq.com/qzone/622006032/1268280185.htm,2010-03-11.
[7] 苏小和.郎咸平故意与常识为敌[EB/OL].
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352-9058.shtml,2010-07-26.
[8] “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现象,您怎样看待?[EB/OL].
http://www.ccyl.org.cn/zhuanti/09gzlh/xxqsn/200903/t20090302_162881.htm,2009-03-0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21期,正式发表时略有修改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