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度分析——基于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调查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12-7 14:24:00 人气:

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度分析
——基于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调查
朱新生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摘 要: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大样本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发展规模与三次产业结构、支柱产业发展、生产经营岗位需求匹配程度的考察,分析苏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程度。调查结果发现,研究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品质整体向好,但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仍显不够,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规模尚小,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改善。由此提出加强劳动力市场监测,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加强校企合作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苏南地区 职业教育发展 劳动力市场 契合度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苏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持续提速,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与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得到适度发展,从而使劳动力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为全面了解苏南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程度,以期推动区域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从2008年起,由笔者主持的课题研究组对苏南职教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度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一、职教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度

所谓职教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度”,系指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层次、质量等结构性发展要素,与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契合程度。首先,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吻合,供需相对平衡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品质的重要指标。其次,从更深的层次看,职教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度”,充分体现着职业教育与区域人才需求结构的吻合程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的契合程度。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认为,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结构,而教育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从这一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发展诸要素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的“契合度”,也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是否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其三,职业教育各发展要素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契合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教育结构体系同社会发展的关系,就是不断的由不适应到适应,再由新的不适应到新的适应的过程,教育结构体系与社会发展绝对的适应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随时把握区域经济社会的宏观发展趋势,坚持以优化社会就业结构为纽带,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决策,依托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效调节和职业学校合理机制的共同作用,适时、合理地调整职业教育发展结构,就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诸要素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吻合度,并进而增强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的契合度。无疑,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劳动力市场契合度的研究和分析,是科学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就业结构,而社会就业结构又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为此,衡量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结构与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一般可以从三次产业、支柱产业和生产经营岗位等三个不同的层面,对相关发展要素与之相匹配的程度进行考察。同时,参照1998年《国际统计年鉴》所颁布的标准,即失业率在2.9%以下的为无警区,3—4.9%为轻警区,5—8.9%为中警区,9—14%为重警区,15%以上为巨警区的具体界定,以及对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经济部门有关专家的访谈和咨询,我们将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社会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也作为衡量职业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契合度的重要依据。

二、苏南职教发展与产业结构及其升级的契合情况

区域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层次等发展要素与三次产业分布情况的匹配度,是考察区域职业教育与当地劳动力市场契合度的重要指标。随着国际制造业大规模向我国转移,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苏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也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优化。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均呈现“二、三、一”分布。同时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和需求多元化以及第二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适应和服务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苏南职业教育的专业、规模、层次等发展要素也在相应调整。

1.专业结构与三次产业分布的契合情况

以常州市为例,该市现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一产业的比重正在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在稳步增长。2008年,该市三次产业分布依次为3.1:58.9:38.0,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三次产业趋于协调的良好格局。针对这一情况,常州市通过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适度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等措施,积极予以应对,取得了积极成效。以下是对2008年常州市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所属专业及层次的分布情况调查。

表1 常州市职业院校学生所属专业分布 单位:人

结构 一产 比例 二产 比例 三产 比例 总数
中职 94 0.26% 22229 61.65% 13731 38.08% 36054
高职 0 0 22400 61.7% 13907 38.3% 36307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整理

再如无锡市,该地区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依次为0.36、52.81、46.83,与2006年同期相比,二产用人需求下降了5.06个百分点,三产则上升了5.17个百分点。而2008年对该市部分职业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2007年,该市第一、二、三产业类专业的中职在校生之比大约为0.1:50.9:49,2008年则调整为0.1:49.8:50.1上下。苏州市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以上调查表明,苏南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该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布基本相符,但是,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所占比重普遍较低,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该地区一产比重虽然持续下降,显性劳动力市场第一产业企业、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也不是很多,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效农业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开发,均需要有一大批技术型的新型农民来支撑,隐性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巨大。因而,应当制定特殊政策,扶持涉农专业的发展。

2.毕业生流向与三次产业分布的契合情况

毕业生流向是考察职教发展与区域经济契合情况的重要媒介。以下是对常州地区15所职业学校2006—2008三年中毕业生的流向调查。

表2 常州市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生产业流向 单位:人

年份 一产 比例 二产 比例 三产 比例 本市 比例 市外 比例
2006 89 0.69 8951 69.23 3890 30.09 10381 80.29 2549 19.71
2007 85 0.58 10345 71.06 4128 28.36 11473 78.81 3085 21.19
2008 130 0.82 10734 67.42 5058 31.77 12008 75.42 3914 24.58
平均 101.3 0.70 30030 69.18 13076 30.12 33862 78.01 9548 21.99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整理

该地区毕业生流向第二产业的在70%左右,流向第三产业的则稳定在30%左右,流向第一产业的不足1%;在本地就业的稳定在78%左右。这些数据证明,该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该地区各产业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比重基本相符,但是,除需扶持一产业专业外,二产与三产类专业的比例也可作适当的调整。

3.层次结构与三次产业科技含量持续上升的契合情况

随着苏南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效农业为代表的三次产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从而对人才需求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型、智能型、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上升,推动了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据调查,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比例为49.83:50.17,其规模已经大体相当。无锡市的高职学生数也呈上升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占职业教育办学的总规模,从2007年的48.7%上升到2008年的55.5%。相关个案调查也显示,车间技术员、车间管理员、服务行业的领班、厨师长、智能化操作员等,一般需要高职毕业生;中小型加工企业一线岗位对高职毕业生也有需求,有些企业和岗位则是中高职兼需。这充分说明,苏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与该地区三次产业科技含量持续递增相符,也与该地区在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中,要求不断提升市民综合素质的趋势相一致。

三、苏南职教发展与支柱产业的契合情况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层次等发展要素与支柱产业及其发展趋势的契合度,是考察区域职教与当地劳动力市场契合度的又一重要指标。

苏南职教坚持以服务经济,尤其是服务支柱产业的发展为宗旨,积极调整和优化职教发展的专业结构,发展规模、层次比例等要素,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契合度正在不断提升。

1.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契合情况

据对无锡市调查,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发展,该市以高端机械、电子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比重,以服务外包、创意产业、信息类产业等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迅速,高效农业的发展也持续加快。据2008年对该市28所职业学校的抽样调查,其专业设置以制造业为主,其中尤以机械和电子专业为主,创意业等新兴专业的招生比例有所增加,既与该市的支柱产业发展相适应,也与该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契合。常州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产业,发挥五大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中德引领和支撑作用,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职业教育围绕着产业发展重点,设置专业。据2010年上半年对9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查,在9所样本学校共开设的125个专业中,加工制造类共有43个、商贸旅游类35个、信息技术类14个、文化艺术类12个,形成了以加工制造类、商贸旅游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与常州的支柱产业发展基本吻合。但资源与环境类、能源类等服务新型战略产业的专业尚未设置,应引起重视。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职教育骨干专业基本覆盖了该市所有支柱产业(见表3)。

表3:2008年苏州市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在校生分布 单位:人

专业类别 三年制 五年制 所包含的专业
建筑 505 1299  
机械 7522 1803 数控\模具
汽车 3035 921  
机电 5021 4406 电气
电子 7194 2829  
计算机 5874 2256  
化工 2785 173 制药
纺织服装 1359 187  
财会 6431 4204  
商务 5986 6505 物流
旅游 2796 1176 烹饪
艺术 1475 1954  
医疗   855  
园林 63 356  
其他 1903 483 单招\语言\文秘
合计 51949 29407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整理

2.专业、规模、层次等发展要素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契合情况

2007年,无锡市就职教发展相关要素与该市支柱产业的契合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涉及到该市74家重点企业、32所重点院校、23家培训机构。

现代机械类专业与装备制造业。机械类产业目前在无锡继续保持着龙头产业的地位。随着工业结构调整,该产业中的先进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开发、精密成型技术、设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业迅速发展。为满足现代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该市35%的职业院校开设了数控专业,30%的院校开有普通机床应用专业,53%的院校开设了钳工专业。其中作为现代机械类专业的代表——该市数控专业的招生数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中级技能培养人数2005级较2000级增长了将近6.7倍,高级及高级以上技工培养人数增长幅度更大。从社会培训的情况看,数控加工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同样逐年增长,但在高端设备投入上缺乏足够资金,数控设备多数种类不齐且数量有限,与企业现有设备差距较大。

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是当前无锡经济转型发展的突出趋势。近年来,无锡加快开辟服务外包无障碍发展通道,着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未来几年,无锡将努力建成一支梯次合理、充满活力、适应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服务外包专业人才集聚高地。为此,无锡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现已有65%的职业院校开设了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以及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专业,但专业定位尚以中级为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还比较小。

现代服务类专业与高端服务业。当前,无锡经济转型正呈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并举的态势。2005年,无锡成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在此同时,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也发展迅猛。为此,无锡加强了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太湖学院、工艺美术技校都有一定基础,配套设备较为完整。其中,太湖学院侧重设计人员的培训和二维、三维电脑动漫的培训,层次较高;工艺美术技校以培养动画制作工为主,无锡技师学院等也已开设此类专业,天智职业培训学校等则开设了游戏软件开发等专业。虽然有上述多家职业学校开设了现代服务类专业,但总体来说,培养规模还比较小,且受实训条件的限制,实训环节质量不高。

现代电工电子技术专业与集成电路、光伏等产业。无锡市现已被确定为国家微电子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07年底,已有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愈100家,从业人员2.5万人,年销售达190亿元。同时,以尚德太阳能为代表的光伏产业已进入国际前列。相关企业反映,当前迫切需要具有现代电子电工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等人才。为此,无锡积极发展现代电子电工专业,开设电子技术、维修电工等专业的职业院校达到71%。如无锡技师学院开设了应用电子技术、维修电工、工业电气自动化等专业;江苏信息职技院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专业等,但教学内容还需跟上企业发展需要,实验实习设备则需不断更新。

现代汽车类专业与汽车产业。汽车类产业是无锡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据调查,目前该市汽车产业技术工人来源以社会自荐人员较多,培养方式大多以师傅带徒弟、总公司定点定时统一培训为主。为此,无锡加快此类专业发展,29%的院校开设了汽车驾训、汽车修理、汽车电工、汽车营销、汽车美容、汽车检测等专业,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有汽车运用、汽车电气、汽车维修专业;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有汽车维修专业;汽车工程学校开有汽车驾驶、汽车装配、汽车维修专业,但多为中级工,侧重于汽车维修及售后服务,设备较为普通,数量和训练场地也较为有限。

新兴产业急需专业与三大先导产业。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战略,壮大以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为重点的三大先导产业,是无锡经济优化转型的重大举措。从近年全市职业院校招生看,相关领域培养人数明显偏少,尚需积极引导,加快开发三大先导产业急需专业。

3.毕业生流向与区域支柱产业契合情况

以下是对无锡市部分中、高等职业院校2001至2008年毕业生流向各支柱产业的情况所作的抽样调查。

表4 2001至2008年无锡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支柱产业流向表

  高职 中职
流向 流向人 比例 流向人数
制造业 13915 29.2 33399 47.5
IT业 1862 3.9 3669 5.2
信息服务业 7302 15.3 5630 8.1
财会金融业 4516 9.5 8091 11.5
旅游商贸业 4879 10.2 9404 13.4
交通建筑业 1225 2.6 3821 5.4
创意业 4139 8.7 1785 2.5
医药卫生业 1198 2.5 1001 1.4
其他 8639 18.1 3554 5.0
合计 47675 100 70354 100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整理

抽样调查数据表明,该8年间无锡地区中高职毕业生流向制造业的毕业生分别占47. 5%和29. 2%,与该市劳动力市场制造业需求比重基本吻合;流向信息服务业的分别达8.1%和15. 3%,也与无锡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的情况相符。流向制造业的毕业生中,中职比高职要高出14.3个百分点,而流向信息产业的高职比中职要高出7.2个百分点,流向创意业的高职比中职要高出6.2个百分点,则与该地区劳动力市场上,不同产业对劳动力不同的学历、知识、技能等结构性需求相一致。不足之处是新兴产业如创意业等的比重还应当适度提高。

此外,苏南职教努力贯彻“为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人才的原则,坚持能力为本,突出技能教育,毕业生基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这一点,可从毕业生的流向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以下是对2001至2008年无锡地区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岗位流向的情况调查。

表5 2001至2008年无锡地区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岗位流向表

  高职 中职
流向 流向人数 比例 流向人数 比例
操作岗位 17458 36.6 46414 66
技术岗位 9462 19.8 7455 10.6
营销岗位 7232 15.2 4786 6.8
管理岗位 6640 13.9 4517 6.4
其他岗位 6883 14.5 7182 10.2
合计 47675 100 70354 100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整理

调查数据显示,流向操作岗位的中、高职毕业生分别达到66%和36.6%,与劳动力市场上操作岗位用人需求占主体地位的情况相符,而流向操作岗位的毕业生高职比中职要低29.4个百分点,流向技术岗位的高职比中职要高出9.2个百分点、流向管理岗位的毕业生高职比中职要高出7.5个百分点,则与劳动力市场上不同岗位不同的学历、技能等需求相吻合。苏州与常州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本次调研我们还了解到高职毕业生对学校教育的认识。在问及“你在校学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时,毕业生回答最为集中的是学会了怎样做人,其次是增强了同学间相处与沟通的能力,再次是学到了一些基础性专业知识,再次是学到了一些基本技能,在学校取得的等级工证书、会计上岗证书等等很是有用。少数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则认为学校教育收获不大。在问及“你认为当前学校教育所存在的最大差距是什么”时,毕业生回答最集中的是认为学校教育理论联系实际还不够,其次是认为缺少相应的工程项目教育,即相关综合性实践训练,再次是认为学校与社会的差距太大,社会上各种人际关系太复杂,在学校缺少相应锻炼。也有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实验实习设备陈旧,知识相对老化,不能适应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的需要。一些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则认为,学校教育根本是学非所用。在问及“你对学校教育工作有什么建议”时,毕业生回答最集中的是要让学生多接触企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次是要求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再次是要求学校能够多开一些选修课,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宽一些;再次是认为职业学校应及时更新实验、实习设备,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跟上企业现实生产发展的步伐。同时,据苏锡常三市部分用人单位反映,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较高,但对少数高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提出了批评。

四、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提高苏南职教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度,我们对苏南地区职业教育下阶段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着力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的监测

劳动力市场是晴雨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劳动力专业结构、层次水平、知识和技能构成等的不同需求,都将在劳动力市场得到体现。只有不断完善市场的监测机制,才能把握劳动力市场的脉搏,推动实现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层次、质量的有机统一。

进一步强化劳动力市场监测。一是完善信息采集。特别要重视采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性质的用户在人才规格、人才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信息,以为职业院校办学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导向。二是强化信息处理。由于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和滞后性特点,应增加动态预测和分析,对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而产生的人力资源需求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分别提供近期、中期以及较长时期劳动力需求预测报告,并及时滚动修正。三是建立信息发布平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应通力协作,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学校供需信息双向发布平台,完善定期发布制度,让企业和学校都能及时掌握近期、中期以及较长一段时期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相关信息,更好发挥劳动力市场对职教办学的导向作用。
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走向。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层面看,必须进一步确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走向,随时把握市场对劳动力规模、层次、知识、能力等结构性需求,合理规划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力争做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科学结合、本地生源培养与外地生源引进合理配置,专业设置与用户需求全面契合,努力实现职教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职业院校应该设置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市场调研和开发,定期向学校提供市场分析报告,滚动修正学校发展规划,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2.科学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是否合理,是职业教育体系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职业教育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重要方面。为此,必须统筹兼顾,科学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着力提升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质量。

合理配置职业教育层次布局。当前,对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配置,有关各方有着较大争议。有关人士认为,当前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是以中等层次为主,因而对该地区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基本持平的现状存在疑虑。我们认为,这些疑虑不无道理,但其视角似乎过于单向。职业教育层次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立足整个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影响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各种相关因素,统筹兼顾,精心谋划。职业教育既担负着国民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三大重任,又承担着教育民生责任,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一是既要适应劳动力市场当前的需求,又要适应其中长期发展的需要,要适度超前;二是既要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也要满足社会发展对市民素质不断提升的需要;三是要把握该地区输入型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其层次配置既要正视外来劳动力一般均为中等及以下层次的现实,又要考虑本地生源接受高等教育,进入较高层次岗位就业的需要。此外,合理配置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是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为此,我们认为,当前苏南地区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基本合理,但仍需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出发,综合各方面因素,进一步予以优化。

着力深化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相关企业反映,有的高职毕业生文化专业知识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不愿上生产第一线。我们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总体上培养目标不清,教材、师资、实训基地等基础性建设薄弱,有的学校教育观念还停留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层面等原因造成的。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同样是系统工程,并不是学校达到一定数量就算改革了。建议加快研究,确立并颁布权威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总结和推广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功夫研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独立的大纲、教材,积极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先进的、适应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基地等。同时,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应当突出管理的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建议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由职教部门归口管理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利于初、中、高等职教管理一体化,加强各个层次的衔接研究,突出其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真正办出高等职教的特色。

3.全面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

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是职业教育提升自身内涵和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也是职业学校乃至一个地区职业教育能否整体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所必须抓住的龙头。

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引领性。一是要突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专业设置只有与当地生产力布局与产业结构相吻合,才能最终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职业院校才会有生命力。切实改变 “企业需要的劳动力市场上没有,不需要的却充斥市场”的现象,尽可能减少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现象,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二是要注重专业设置对学校办学的引领性。要及时预测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劳动力市场的走向,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巩固提升优势专业,及时开发新兴专业,引领并推动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

强化专业建设,突现专业的针对性、先进性。一是要突出专业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能够跟上当地企业最新的生产发展要求,更高标准则是能引进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工艺、产品作为教学内容,从而能够引领当地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二是要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力地支撑专业的运作与发展;三是设备设施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一般说,国外职业学校的不少设备都是最先进的,有的生产上还未投用就先放到职业学校用于教学,以培养最优秀的学生。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4.努力缩短学校与市场的距离

不断创新企校合作模式,尽可能扩大企业对职教的参与度,努力缩短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距离。

全面强化企校合作。要积极推动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全方位为企业服务的校企合作。如学校可以企业名义招生,按照企业提出的规格要求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同时由企业直接为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并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为学生提供奖学金,使学生在学校时,就能够在该企业浓郁的企业文化熏陶中逐步成长,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企校双方还可在部分领域进行合作,如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参加,对学校办学进行指导。校企双方真诚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使基地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学校,以缩短学校与市场的距离。

探索构建沟通平台。可以积极探索建立有企业参加的职业学校董事会、企校合作协会、企校合作论坛等平台,定期组织相关活动,让企校双方直接见面,及时沟通供需信息,探索建立互惠共赢激励机制,不断缩短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距离。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苏南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06SJB880017)。课题组成员高锡鹤、张士东、张可伟、刘瑜、杨海华、钱国良、毕鉴忠对该文章的形成均作出了贡献。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9期,正式发表时略有修改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