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问题研究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10-20 15:18:00 人气: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问题研究
徐俊/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年晓萍/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理论的回溯,按照理论研究展开的逻辑顺序,梳理了“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的相关论域并做出总体评析和展望。文章指出,必须厘清相关概念,规范社会资本测量指标,拓宽学术视野,提高该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关系;评析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理论回溯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开启,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我国政府、高校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以50万以上的速度递增,而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失业人数逐年攀升[1]。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增加了压力和难度。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到创记录的611万,截至7月1日,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2]。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户籍、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不合理的社会继替规则,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高等教育专业改革相对滞后,就业教育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共同使然[3][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择业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过程不顺利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缺乏社会关系,其次才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5]。北京师范大学“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于2002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工作落实的重要原因中,社会关系排在第二位[6]。这表明社会资本的匮乏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面前,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这一论题,并从多个视角探讨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其开发利用问题。

(二)相关理论回溯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概念早在20世纪初就被使用过,但这一理论直到198O年代特别是近十几年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它是由社会学家率先提出、随后被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广泛采纳并用以解释各自研究领域问题的综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7]。1960年代,西奥多•舒尔茨(T. Schultz)和加里•贝克尔(G. Becker)把“人力资本”引入经济学分析之中。人力资本概念提出的意义在于:使“资本”首次摆脱了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向广义的、抽象的层次扩展,成为可以带来价值增值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代名词,从而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8]。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 Bourdieu)是第一个系统表述社会资本概念的人,他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9]。詹姆斯•科尔曼(J. Coleman)认为“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即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定义由其功能而来;它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其共同特征有两个: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它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10]。林南则认为,“社会资本由嵌入在个人的网络和联系中的资源组成”[11]。其后,罗伯特•帕特兰(R. Putnam)、亚历杭德罗•波特斯(A. Portes)等学者进一步阐释和完善,目前尚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统一定义,但各方面基本上认同普特南的定义:“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对这三个方面的不同强调,构成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不同解释[12]。

波特斯指出,现有文献对社会资本功能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中之一便是较多地“被用来解释就业、职业选择等”[13]。自19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对个人求职行为和结果进行研究时发现“弱关系优势”以来,社会资本与就业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信息流动,帮助个人获得就业的信息和机会。即使在发达国家,人们在求职过程中也仍然更多地借助于社会网络途径,通过使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来寻找新工作。而且,社会资本对于求职过程和结果的作用亦是相当明显的,甚至于超过了人力资本的作用[14]。中国是一个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论,认为中国社会是个人本位的[15]。梁漱溟先生在把中西方社会进行比较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是关系(或伦理)本位的。许良光先生的“情景中心(或相互依赖说)”把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色视为分析中国人整个生活方式的关键[16]。毋庸置疑,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关系取向的社会。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转型虽然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造成极大地冲击,但讲关系的社会传统非但没有消退,反而披着市场经济的面纱,以新的姿态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在一个讲关系的社会中,社会资本对于个体就业的意义是重大的。人们可以通过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借用自己关系网络及其中的“日常权威”来获得就业信息、机会及个人地位的提升[17]。可见,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理论可以成为解释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非常有效的基础。较早将关系研究带入社会网研究的社会学家是林南,从 1980 年代起,他开始用中国社会中的关系运作作为建构社会资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久,边燕杰开始通过中国社会的检验对格兰若维特的弱关系理论进行了证伪,并提出了强关系在中国人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18]。进入19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特殊群体就业压力骤然加大,关于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关系研究在国内得到更多的理论探讨或经验研究,而且集中于下岗工人和农民工方面[19]-[24]。

二.目前主要论域及重要结论

目前有关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研究,按照理论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论域。

(一)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界定、来源及表现

大学生社会资本的来源和构成取决于研究者对社会资本的界定。国内研究者通常在引介西方社会资本理论中的几种代表性概念基础上,给出自己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界定。也有部分研究并不明确界定而直接引用的。

1.从“资源说”和“能力说”两个角度将大学生社会资本界定为大学生就业时拥有的社会网络、信息网络、机会能力获得的多寡、运用得是否得当[25]。严格意义上说,机会能力的获得与运用方面属于个体人力资本范畴问题。

2.认为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于家庭,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大学毕业生所能够利用的社会资本水平。因而把对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的衡量转化为对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测度[26]。

3.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相关概念的梳理,提出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途径选择上:“亲友介绍”、“关系网”、“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同学朋友”、“依靠校友”、“熟人推荐”、“老师推荐”等[27]。或在另一场合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父母的社会地位、亲戚的社会地位、网络规模四个因素来概括大学毕业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28]。

4.明确指出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并做出进一步的界定[29]。类似的观点是将学生、家庭和学校拥有的社会资本细化[30]。

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资本主要是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学校)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它人们可以获得就业过程中需要的信息和机会。

(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过度追求和使用社会资本会给当事人及社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产生协同效应。

1.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1)社会资本可以帮助收集、筛选信息, 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尚不完善, 大量的劳动力供给需求信息交流仍属于非制度化阶段, 缺乏一定的公开性、易得性。大学生就业时通过学校的老师、自己的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 可以帮助建立起一个可信度较高的信息网络。(2)社会资本可以帮助推荐就业。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求职时直接利用人际关系网络来获得就业机会,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3)社会资本有助于降低就业成本。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较低的就业成本,即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经济获得某些有助于成功就业的资源。(4)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以在社会交往中集思广益、发现实际问题,社会资本能提高大学生创业者决策的科学性,还能成为大学生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31]。

2.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消极影响

波特斯在分析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时指出社会资本具有四种消极后果[32]。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资本给求职者带来很多便利和好处,但过度追求和使用也给当事人和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滋长了“权力和关系崇拜”[33]。社会资本过度化使用令公权寻租进入就业领域,人为的干预具有了很高的垄断性价值,权力在握者将公权私有化,为自己、亲朋、熟人等利益相关者谋取好的职位,败坏了社会风气。(2)滋长了严重的依赖思想。社会资本的拥有者自恃关系和门路,放松对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形成对社会资本的依赖。托关系、走后门等社会不良风气窒息了当代大学生的进取之心和奋斗精神,污染了“象牙塔”内良好空气。社会资本雄厚的学生可以与父辈进行阶层复制,以维护阶层的封闭性和排斥性。这种社会资本的消极功能正是“读书无用论”抬头的重要原因。(3)极大地破坏了业已形成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它使大多数缺乏足够社会资本的大学生在不公平的高等教育起点及后继的人生赛程中增加了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社会的不公会给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4)消解大学生去西部、下基层的热情,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对于普通农民子弟和城市平民子女,缺乏社会资本就意味着缺少竞争力,难以在基层为其谋得好职位。大学生如果都留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显然不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加重了就业难问题。另外,也有研究者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双重作用机制[34]-[36]。

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制度尚不完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状态成为大学毕业生自由流动和自主择业的障碍,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实现充分竞争。劳动力市场的转型特征给了社会资本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社会资本这种非正式制度所起的作用有其局限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的作用将逐渐减弱。

(三)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利用、开发

1.大学生社会资本的拥有和利用情况。

从大学生个体层面考察,来自社会弱势家庭的学生在家庭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上都比较缺乏[37]。从宏观层面考察,大学生社会资本还具有区域差别、性别差异及高校类别差异。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社会流动迟缓,导致农村大学生以家庭为主要载体的社会资本水平相对较低。中国社会长期的性别偏见使女性社会资本匮乏,相比而言,男生更勇于主动积累和利用社会关系资源,从而造成了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以及调动社会资本的能力劣于男性[38]。此外,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毕业生所借助的家庭关系资源和学校的就业努力、就业服务等社会资本成为其获得就业机会的决定性影响因素[39]。大学生就业时对社会资本的利用呈现出不平衡、范围小、数量少等特点[40]。

2.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开发与利用能力的提升。

在积累与开发大学生社会资本过程中,首先要求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社会资本意识,注意扩大社会资本规模,进行社会资本结构的优化[41]。具体而言,提升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途径包括:(1)拓展高校就业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提高高校知名度、加强对现有用人单位的培育、增进与上级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来施行。(2)拓展教师就业社会资本拓展高校教师的社会资本。一方面通过往届毕业生拓展社会资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过程中拓展社会资本。(3)拓展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社会资本。要积极开发血缘关系中的社会资本,注意开发利用校友资源,发挥老乡会、俱乐部等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大学生还应加强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弥补大学生自身缺少社会联系的缺陷,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存量[42]。当然,大学生应注重自身良好品质的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行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也是互动中彼此信任的基础,从而有利于获得真实的就业信息和上佳的就业机会。在提高利用就业社会资本的能力方面,既可以通过提高利用公共和非公共就业社会资本的能力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明确就业目标、提高甄别和动员适用社会资本的能力和提高主体组织协调各种社会资本的能力来提升就业的质量[43]。在目前关系本位还明显影响转型社会的情况下,我们要尽可能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以消除社会资本发生作用的空间。这要求政府和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建立和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培养一个竞争有序、公平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力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程度[44]。

三.研究现状评析以及有待规范、深化的领域

“社会资本”是近二十年来社会科学中最突出也是争议最多的概念和理论之一。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从各自视角使用这一概念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面临着类似于社会资本理论本身的争议问题,即存在着概念界定不统一、测量方法的差异等问题[45]。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不断拓展研究视角,提高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一)研究现状评析

1.概念界定上的多样性与模糊性。

西方几位代表人物,如皮埃尔•布尔迪厄、詹姆斯•科尔曼、罗伯特•帕特南、亚历杭德罗•波特斯、弗朗西斯•福山、罗纳德•伯特以及林南等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是我们今天界定社会资本的重要依据[46]。遵循着西方学者的传统,国内学者如边燕杰、罗家德、赵延东、刘林平、朱旭峰等人主要从个体与集体层次或微观与宏观层面上来定义社会资本的[47]。有人将学术界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归纳为五种类型,即资源说、能力说、功能说、网络说和文化规范说[48]。在“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关系”研究中,社会资本界定的多样性特征明显,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属于“资源说”、“能力说”和“网络说”三类。其中,相当部分研究并不明确给出自己的定义,而是直接使用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其实,尽管存在多种定义,但社会资本的基本定位是清楚的、内涵是明确的,即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是存在于行为者与行为者的联系之中的[49]。

2.结果呈现中的不规范与测量方法的不统一。

在众多“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中,质性研究偏多,而经验研究较少。质性研究方面,除少数研究提出若干概念或理论解释框架外,相互借鉴过多,理论创新较少。在已有的经验研究中,结果呈现和方法运用方面不太规范。尽管大多数经验研究对抽样方法、概念操作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做了基本介绍,但仍显不足。比如对资料收集的具体方法普遍缺少介绍,有的对抽样方法也只是一句带过,有的统计分析中对多元统计方法有误用之嫌。由于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界定存在分歧,在后续的社会资本概念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大差异,测量指标各行其是,比如有的通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来测量大学生社会资本水平及其对就业的作用[50],有的利用社会网络调查方法中的提名法和名称解释法来测量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强弱程度及其对就业的影响[51],甚至就同一指标“学校的就业指导”,有人将其作为非社会资本因素,也有人将其作为大学生公共社会资本因素[52][53]。

(二)有待规范和深化的领域

1.厘清相关概念乃当务之急

在研究社会资本理论时,我们既不能将中国社会中的关系现象特殊化,忽视对在西方已经相对成熟的社会资本理论和测量工具的使用,也不能将其照搬到中国,忽视中国社会中“关系”的真实内涵,或者将社会资本概念泛化和滥用[54]。有关社会资本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即如何定义之?如何测量之?如何估价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这三个问题仍然处于争辩的漩涡之中。因此,“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作为社会资本的应用研究,需要在概念界定上更加明确、在操作变量的测量上更加科学、在统计方法上更加准确,尤其是厘清相关概念乃当务之急。因为概念是建构理论大厦的砖石,一项具体的调查研究,如果能较好地与概念契合,其所得到的具体结果意义将更加深入,理论价值将会更大[55]。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社会关系等概念相互替代或结合使用,让人无所适从。首先应厘清相关概念,以达成理论和概念研究的基本共识。

2.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

社会资本对于当下大学生就业的及时性、功利性不言而喻,探讨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具有当然的合理性。问题在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动员是个长期的过程,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网络,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并非苦心经营就能获得预期回报,况且,过份追求和使用社会资本只能获得暂时的好处而对使用者及社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它需要研究者积极拓宽学术视野,从求职的“双重嵌入”视角切入,来揭示求职行为、社会网络资本、制度文化所构成的社会结构以及三者的动态变迁过程[56]。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绝非单纯利用社会资本可以解决,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人力资本)的提升,还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改革前文所提及的各种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教育及就业市场体制,这样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可以预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将逐渐减弱,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研究将会降温直至转向。

参考文献:

[1][4]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132-133.

[2]教育部: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68%[EB/OL].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90708/15554011.html.

[3]董金权,苏国红.大学生就业难 :一个社会学的审视[J].高等农业教育,2008(3):81-84. 

[5]王国枫.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67-68. 

[6][26][50]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1-118.

[7][46]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2-86.

[8]田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J].社会科学研究,2001(1):90-96.

[9][12]李惠斌.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2):35-40.

[10]詹姆斯• 科尔曼 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333.

[11]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4.

[13][32]Alejandro Portes, A.,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8(24).

[14]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J].社会学研究,2002(4):43-54.

[1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34.

[16][17]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8,227-236.

[18]翟学伟.关系研究的多重立场与理论重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7(3):118-130.

[19]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2):42-52.

[20]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77-90.

[21]赵延东.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22]赵延东.求职者的社会网络与就业保留工资——以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3(4):51-60.

[23]王毅杰,童 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J].社会学研究,2004(2):42-48.

[24]边燕杰,Ronald Breiger, Daborah Davis等.中国城市的职业、阶层和关系网[J].开放时代,2005(4):98-118.

[25]沈悦萍.论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J].煤炭高等教育,2003(6):36-38.

[27]陈成文,邝小军.就业制度改革过程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地位获得研究[J].高教探索,2004(4):88-91.

[28][52]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4):29-32.

[29][40][42]郑美群,于卓,刘大维.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38-142.

[30][41][43]孙士杰.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概念模型及运作机理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8(2):42-46.

[31]王春.社会资本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J].东岳论丛,2008(5):189-191.

[33]胡解旺.论社会资本过度化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8-62.

[34]徐晓军.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J].青年研究,2002(6):9-14.

[35][51]郑晓涛,李旭旦,相正求. 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8):20-25.

[36][53]胡永远,马霖,刘智勇.个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7(6):61-68.

[37]阎凤桥,毛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8(4):56-65.

[38]石春燕. 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社会学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75-77.

[39]涂晓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71-75.

[44]钟云华,应若平.从教育公平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OO6:158-160.

[45][54]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23-35.

[47]张文宏.中国的社会资本研究:概念、操作化测量和经验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3):142-149.

[48]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4.

[49]边燕杰.社会资本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2):39.

[55]风笑天.结果呈现与方法运用——141项调查研究的解析[J].社会学研究,2003(2):28-35.

[56]桂勇,陆德梅,朱国宏.社会网络、文化制度与求职行为的嵌入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6-2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6SK143);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SK01)。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7期,正式发表时有所修改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