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1-5-31 15:44:00 人气: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
|
类型 | 比例 | 类型 | 比例 |
性别 | 学历 | ||
男 | 60.2 | 博士生 | 0.9 |
女 | 39.8 | 硕士生 | 14.5 |
学校类型 | 本科生 | 54.9 | |
重点院校 | 31.5 | 高职高专 | 24.7 |
一般本科院校 | 38.9 | ||
高职高专院校 | 29.7 |
表2显示了高校毕业生的城乡、地区、部门及职业的流向分布。
从城乡流向来看,只有0.9%的毕业生去农村就业,3.4%毕业生流向乡镇,其余95.7%左右的毕业生都在县市以上地区就业。由此可见,尽管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但由于高校毕业生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一旦入学都变为城市户口,毕业后都可以突破城乡结构的束缚进入城市就业。因此,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其就业并不存在城乡分割,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仍然是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流入地。
从就业流向来看,接近八成的毕业生都前往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就业,其中选择到京津沪三地的毕业生约占全体已就业毕业生的四分之一,而选择到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则分别仅有10%。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地域分流,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流入地区,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仅吸纳了约五分之一的毕业生。
从就业部门流向,主要的就业部门为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其中,约有10%的毕业生选择在国家机关就业;约12%的毕业生选择在事业单位就业;选择到企业就业的毕业生的比例高达80%,其中多数选择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按照上文对就业部门按照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朱农,2001),则可发现约有六成的高校毕业生流入到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比例约为四成,即就毕业生的就业部门而言,存在较为明显的分流现象。
从职业流向来看,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会从事与技术相关的工作,而与此相比,一毕业即从事管理工作的约有30%。按照前文对职业按照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划分(郭丛斌,2004),四分之三左右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中的职业,而其余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则从事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即就职业而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流。
概括来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考察可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在城市就业,选择在农村就业的比例很低。如果将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按照地域、职业以及就业部门进行划分,则发现约有两成的毕业生进入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业,约有四成的毕业生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部门就业,约有三成的毕业生从事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这说明,尽管高校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中相对优势的就业群体,但是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一部分毕业生已被挤压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那么,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毕业生具有哪些特征上的差别?他们在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收益是否相同?以下部分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表2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主次要劳动力市场 | 城乡 | 百分比 | 地域 | 百分比 | 部门 | 百分比 | 职业 | 百分比 |
主要劳动力市场 | 省会城市或直辖市 | 53.3 | 京津沪 | 25.5 | 国家机关 | 10.5 | 行政管理 | 14.2 |
地级市 | 30.0 | 东部地区 | 52.9 | 国有企业 | 34.2 | 企业管理 | 15.1 | |
县级市或县城 | 12.4 | 三资企业 | 7.0 | 专业技术 | 45.1 | |||
事业单位 | 12.0 | |||||||
次要劳动力市场 | 乡镇 | 3.4 | 中部地区 | 10.7 | 私营企业 | 34.6 | 技术辅助 | 9.3 |
农村 | 0.9 | 西部地区 | 10.8 | 乡镇企业 | 3.7 | 服务 | 11.5 | |
一线生产工人 农民 |
3.9 1.1 |
图1为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部门流向分布。由图可见,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其就业部门分布有很大差异:博士毕业生中90%都流向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就业,硕士毕业生中有超过80%以上流向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部门。本科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进入了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专科生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比例最高,接近60%。
图2为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职业流向分布。由图可见,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的职业分布有很大差异:博士毕业生中90%以上都流向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就业,硕士毕业生中有86%以上流向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而本科和专科毕业生中则分别约有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从事着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
由以上分析可见,学历层次可能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部门和职业差异的重要原因。博士和硕士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优势群体,其就业部门与职业流向均比较集中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本科生和专科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从高校向劳动力市场的过渡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被挤压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也就是说,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毕业生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要高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学历是决定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决定因素。
表3为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毕业生分就业部门和职业的平均起薪。可以看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部门和职业工作的起薪均高于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和职业工作的起薪,且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这种差异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也就是说,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不同的工资特征。分学历层次来看,不管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专科生都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平均起薪最低,而其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起薪也显著低于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起薪(5%的显著性水平)。本科生的工作起薪比专科生略高,且本科生从事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起薪差异显著。硕士生的工作起薪则远远高于专科生和本科生,硕士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行业起薪差异显著。
表3 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毕业生的平均起薪
类别 | 各类就业部门的平均起薪 | 各类职业的平均起薪 | ||
主要劳动力市场 | 次要劳动力市场 | 主要劳动力市场 | 次要劳动力市场 | |
总平均 | 2558 | 1757 | 1548 | 1301 |
专科生 | 1762 | 1267 | 1674 | 1143 |
本科生 | 2392 | 1912 | 2304 | 2011 |
硕士生 | 3742 | 3660 | 3704 | 3504 |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毕业生,其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工资水平均显著高于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毕业生,也就是说,在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具有不同的教育水平特征和工资特征。此外,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相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也有较大不同,也就是说,教育的收益率在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也显著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判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存在着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至此我们验证了第一个假设。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影响毕业生流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因素,该部分研究以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部门和职业的二分变量分别作为因变量,以代表个人特征的性别、学历、毕业院校的类型、学习成绩、辅修双学位情况、政治面貌,与代表家庭特征的家庭收入、父亲的职业作为自变量,分别建立两个逻辑斯特回归方程。模型中选择的基准组分别为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部门和职业,当自变量系数为正,意味着具有此类特征的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自变量系数为负,表示具有此类特征的毕业生更倾向于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模型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变量自变量 | 模型1: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部门 | 模型2: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 |
学历(专科为对照组) | ||
研究生 | 1.825*** | 1.090*** |
本科 | 1.087*** | .480*** |
性别(男性为对照组) | ||
女性 | -.419*** | -.368*** |
学习成绩(后25%为对照组) | ||
前25% | .097 | .407** |
中50% | .204 | .165 |
党员(非党员为对照组) | ||
党员 | .312*** | .130* |
家庭收入(1万以下为对照组) | ||
10万以上 | .173 | .076* |
1-10万 | .215*** | .100 |
家庭社会关系(不广泛为对照组) | ||
广泛 | .277*** | .053 |
一般 | .077 | .034 |
父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为对照组) | ||
本科及以上 | .562*** | .625*** |
专科及高中 | .012 | .145** |
常数项 | .312*** | .361*** |
R2 | .168 | .206 |
注:***、**、*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通过分析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从毕业生的个人特征来看。与前文分析一致,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是影响其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以专科毕业生作为基准可以发现,本科和研究生都比专科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部门和职业就业的可能性更大;性别以及是否党员都是影响毕业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男毕业生比女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更大;党员比非党员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更大。从毕业生的家庭情况来看。家庭收入高的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可能性越大;父亲受教育程度高的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更大;家庭社会关系对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部门也有一定影响。
由此可见,毕业生在从高校到劳动力市场的流动中,若以是否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作为判断优势就业群体和劣势就业群体的标准,那么优势就业群体包括学历层次高、党员、家庭收入高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本科生,这类优势群体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更大,其获得工资水平高、提升机会多的稳定工作的可能性更大。至此第二个假设得到了验证。
从以上对确定就业去向的高校毕业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特性会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流,不同特征的毕业生会分别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那么未能及时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是否也受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部分将以待就业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求职意愿,找到其未确定就业去向的可能原因。待就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见表5。
表5 待就业毕业生的构成情况(%)
类型 | 比例 | 类型 | 比例 |
性别 | 学历 | ||
男 | 45.9 | 博士生 | 0.5 |
女 | 54.1 | 硕士生 | 12.0 |
学校类型 | 本科生 | 60.3 | |
重点院校 | 12.5 | 高职高专 | 27.3 |
一般本科院校 | 60.8 | ||
高职高专院校 | 26.7 |
表5为待就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其中,从性别来看,女生比例高于男生比例。从学历情况来看,待就业毕业生中本、专科生占了87.6%,而硕士、博士毕业生为12.5%,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学历层次在毕业生工作找寻中的重要性。从待就业毕业生的学校类型来看,六成的待就业毕业生为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超过三分之一的待就业毕业生毕业于高职高专院校,仅有12.5%的待就业毕业生毕业于重点院校。
表5是待就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首选就业部门和职业分布。由表可见,这些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将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部门和职业作为择业首选:有八成左右的待就业毕业生在择业中将择业目标锁定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部门,如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科研单位以及三资企业;约有87%的待就业毕业生会首选从事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如行政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工作、专业技术工作以及技术辅助工作。
表5 待就业毕业生求职的首选就业部门与职业
首选部门 | 百分比(%) | 首选职业 | 百分比(%) |
国家机关 | 23.7 | 行政管理工作 | 29.2 |
国有企业 | 27.5 | 企业管理工作 | 19.2 |
学校、科研单位 | 19.9 | 专业技术工作 | 33.3 |
三资企业 | 7.9 | 技术辅助工作 | 6.2 |
城市集体企业 | 4.1 | 服务工作 | 4.6 |
私营企业 | 1.5 | 一线生产工人 | 1.2 |
乡镇企业 | 13.6 | 农民 | 0.7 |
其他 | 1.7 | 其他 | 5.6 |
合计 | 100.0 | 合计 | 100.0 |
对待就业毕业生期望起薪的调查结果见表6。该表的第二列是待就业毕业生的平均期望起薪,第三列是当年已就业毕业生的平均起薪。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专科生、本科生以及硕士生所期望的就业起薪均高于平均起薪。由此可见,待就业毕业生对工作起薪的期望普遍较高,这可能是其尚未确定工作去向的重要原因,如果能适当降低期望,将会有助于其下一步的求职。
表6 待就业毕业生的期望起薪
学历层次 | 期望的就业起薪 | 已就业毕业生平均起薪 |
专科生 | 2154 | 1811 |
本科生 | 2559 | 2214 |
硕士生 | 3615 | 3293 |
对待就业毕业生可以接受的最长待业时间的调查发现:有四分之三的毕业生可以接受三个月以内的待业,14.7%的毕业生可以接受待业三个月到半年,还有10%的毕业生可以接受半年以上的待业。由此可见,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待就业毕业生宁可短期失业,也不愿“骑驴找马”,这也是目前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
西方就业理论一直强调劳动力流动对于缓和就业问题的意义。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如果限制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会造成局部过剩和局部短缺并存的人才配置失衡,降低社会经济效率,而且还可能使劳动者丧失择业的权利,成为工作单位的附属品,使人才受到压制、打击[19]。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制度性分割的痕迹明显,劳动力的充分自由流动很难实现。在这种分割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第一、高校毕业生较一般劳动力具有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主要劳动力市场是其就业的主要市场,而且可以突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集中于城市就业。毕业生在地域、部门和职业上出现了分流,大部分的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收入的部门和职业就业,但也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流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第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存在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流。从受教育程度来看,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几乎全部流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本科和专科毕业生中的大部分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但也有相当比例会流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从收入上来说,相同学历的毕业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显著高于在次要劳动市场中的收入,即毕业生在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收益率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分流受到毕业生的个人特征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学历越高,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可能性越大;男性、党员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更大。此外,家庭背景也是决定毕业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不容忽视的因素,家庭收入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的社会关系广泛也都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第四、对那些未找到合适工作的待就业毕业生来说,同样受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将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部门和职业作为首选求职目标,而且对工作起薪的期望普遍高于当年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他们可以接受一定时期的待就业状态,这也是当下就业率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呈现出分割的特点。毕业生就业流动的这种分割,是我国整体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延伸和体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会进一步加剧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长期以来都在强调教育是解决很多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包括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减少社会不公等等,但教育的“万能”作用是有前提的,即受教育者必须能找到适合的、与之匹配的工作机会。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会严重阻碍毕业生的自由流动,加剧毕业生的自愿失业,教育的配置能力受到抑制。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状。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毕业生也应认清形式,适当降低对工作的心理预期,多渠道寻找匹配的工作,积极创造就业机会。
[1]Blaug, M. , Layard, R. and Woodhall, M. (1969) , The causes of graduate unemployment in India,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2]Carnoy, C. (1977).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 critical appraisal, 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3] Pryor, F. and Schaffer, D. (1997)W age and the university educated: A paradox resolved, Monthly Labor Review , Vo l. 120.
[4]Gray, J. and Chapman, R. (1999). Conflicting signals: The labor market for college-educated worker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Vo l. 33.
[5]鲍威. 民办高等教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市场的形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
[6]赖德胜.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7]赖德胜、吉利. 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2003, 7.
[8]岳昌君,周俊波. 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
[9]文东茅.我国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10]袁乐平. 制度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6.
[11]Doeringer, P. B.; Piore, M. J.,(1971) ,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Lexington, MA: D. C. Heath and Company, Revised Edition (1985), New York: M. E. Sharpe,Inc.
[12]Piore ,M. J . , 1970 , The Dual Labor Market , Theory and Application , in Barringer , R. and Beer , S. H. , The State and the Poor , Cambridge Mass Winthrop.
[13]张建军. 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透视大学生就业市场[J]. 思想理论教育,2007,3.
[14]韩秀华、陈雪松.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J]. 当代经济科学,2008,4.
[15]赖德胜.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J]. 经济科学,1996(5).
[16]蔡昉.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J]. 中国社会科学,1998(2).
[17]朱农.中国四元经济下的人口迁移———理论、现状与实证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01,2.
[18]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8。
[19]厉以宁. 就业趋势和就业目标——西方就业理论中合理成分的探讨[J].社会科学辑刊,1988,1.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3期,正式发表时略有调整和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