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框架及其指标的展望《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研究》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11-1 21:54:00 人气:

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框架及其指标的展望
《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研究》
课题组

一、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愿景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按照中央的要求,上海必须实现“四个率先”。迈向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则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教育现代化至少有两方面的概念。一方面,教育现代化意味着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成为一个内部结构完善、系统运转自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进一步说,教育作为一种公益的社会事业,应得到其合理而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意味着教育在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这些方面做出与时俱进、切实有效的贡献。具体说,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一致,教育成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动力之一;教育也成为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育现代化还涉及到教育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因素的综合产物。因此,教育现代化并没有统一模式和规范,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与要求也不一样。多元化和多样性,也是教育现代化中的显著特点。

因此,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重视社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参与,必须注重教育内部的改革和提高,必须突出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高等教育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它必须遵循整个教育事业/教育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它又必须根据自身在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中的特殊地位,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相联系的密切关系,在协调整个教育系统发展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做出引领性贡献。

1999年世界银行在其《教育部门战略》中提出了“好教育系统”的三个支柱,即机会、质量和传递(delivery)。本研究认为,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在满足受教育机会上扩大规模,需要在改进质量上增加努力,更需要在完善系统上加大改革。综合上述高等教育发展国际趋向以及我国及其上海的发展特点,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应该是规模为基础、质量为保证、功能为特征。

具体说,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愿景(Vision)是:上海高等教育是整个上海现代化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高等教育中心之一,是世界性的高等教育重要区域之一;上海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并相互促进,是学习型社会中终身教育体系内的重要环节,为人的不断学习与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上海高等教育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结构,具有足够的内部效率和广泛的外部效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二、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愿景,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可以从规模、结构、质量、经费与管理等五个方面确立,并可以对指标进行核心指标与扩展指标的相对区分。这种区分只是为了在使用指标时更加简便和清晰,而且具有国际可比性。

1、指标框架

(1)规模指标

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而且,也将为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此外,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也意味着上海高等教育适应全球化的需求并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很显然,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有一定规模的保证,而且这种规模需要超越传统的区域或者地区的限制。

从规模角度看,它涉及到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之间的数量分布以及高等教育服务与功能的对象数量。当然,更离不开整个城市人口的文化水准和劳动者文化水准等因素。为此,确立以下相关指标,用以表示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规模。

A、核心指标:

A1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显示上海成为高等教育中心的特征

A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体现满足人们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水平

A3研究生教育规模:显示上海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积聚

A4留学生教育规模:体现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与国际化水平

a、扩展指标:

a1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体现全国性的地位

a2城市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比例:受教育程度

a3占全国研究生教育的比例:反映高层次教育的规模

a4招收外地学生比例:服务于全国

(2)结构指标

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系统的完善、合理和有机性。这种结构特征不仅要求高等教育内部各类学校之间的合理组成,也要求高等教育内部各级教育之间的有效分布;同时,也要求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合理布局。进一步说,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在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之间有合理的结构分布,同时,也要考虑普通学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结构,此外更要有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齐全的学科专业设置及其合理分布。

从高等学校的办学者分析,高等教育的结构还涉及到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数量分布;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还涉及到男性与女性的人数分布。

B、核心指标

B1学科专业门类:数量与分布

B2学校/学生类型:数量与分布

B3研究生、本科生与专科生之间的比例:服务多元

b、扩展指标

b1民办学校的数量:办学多元

b2大学生的性别平等指数:性别平等

(3)质量指标

质量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性内涵,只有质量的保证,数量与规模才能产生显著意义,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后劲。与高等教育质量相关的因素首先在于人即教师队伍,其次是教与学的过程,更主要的还是在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尤其是学生最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获得个体全面发展的程度。

C、核心指标

C1教师的(博士)学历: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C2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反映教学效率

C3毕业生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关系

C4一流大学/学院:同类学校或者学科上的著名学校数量

C5政府、公众、企业和毕业生满意度

c、扩展指标

c1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体现与社会、企业的联系

c2为社会提供服务;咨询和服务数量

c3技术发明与专利数:体现产、学、研究的结合

c4国家重点学科数:体现在全国地位

(4)经费指标

所谓资源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及其投入程度,它主要包括人、才、物等方面。从高等学校的日常运转来看,资源指标主要是资金的因素,核心是其如何体现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分担的责任。教师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人力资源,鉴于其特殊的重要性,本研究已经将它纳入到了质量指标的范围之内。作为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其高等学校的物质条件也应该是符合国家或者政府的规定能够适应其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包括校舍、图书、实验室、网络等,只是这些因素并不能直接推导出高等学校的产出质量。

D、核心指标:

D1政府资金的投入比例:政府办学为主的体制

D2在政府教育总经费中的比例:各级教育之间的平衡

D3年生均学生经费:投产、程度

D4教师年平均工资:教师社会经济地位

D5学生资助体系:教育公平的思想

d、扩展指标:

d1政府投入占GDP总量的比例:投入程度

d2科研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

d3捐赠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d4技术转让合同金额的比例

(5)管理指标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政府的管理角色需要发生转变,建立现代化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关键。首先需要在政府层面开展多部门的协调,其次要与高等教育之间建立互相支持的伙伴关系;因此,要使政府、社会与大学在责任与权利上得到平衡。当然,政府在为大学提供资金投入的同时,政府需要管理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包括制订合理的政策、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开展规范的监管,包括多样化的认证和质量控制体系。高等学校则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有责任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和帮助,包括学校内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学生不因为经济因素而不能正常入学或者学习。

E、核心指标

E1高等学校管理权;学校自主与多元

E2学校内质量保证系统:管理规范性

E3外部监测评估体系:监管合理性

e、扩展指标:

e1学生完成学业的平均年限:体现个体差异

e2管理/辅助人员与学生的比例:为教学服务的人员

e3学校资金管理使用方式:自主与责任

2、指标界定

从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角度出发,上海不仅需要确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远景指标水平,同时也需要确立一个在若干时期内可以实现的具体指标水平。因此,在确立现代化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描绘出现代化的指标水平,是必要的。就目前来看,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部分发展指标已经实现。

首先,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方面,它始终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发展指标的水平甚至包括指标本身也可能产生不断的变化,如社会进步产生的观念变革、经济发展产生的需求变化、教育思想的变化等。因此,指标及其指标值很难固定或者不变。

其次,不可能为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找到一个可直接参照的海外样板。就OECD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化国家,或者东京、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而言,可以借鉴他们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经验,但是显然不可能将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他们之间简单对照。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人的发展都影响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要求。

上海作为一个旨在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快速发展中的现代城市,现代化不仅是上海城市自身的进步和要求,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的现代化对于对促进和引领整个中国现代化将具有先导性意义和价值。讨论上海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问题,不仅需要依赖上海本土特点,而且也需要立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包括教育发展,更离不开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由此,构筑上海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大厦。

按照GDP水平来确认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目前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如果按照上海“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国民经济年增长保持在9%以上,2010年上海人均CDP水平有望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达到1万美元左右。如果说2010年上海实现人均GDP年 1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发展水平,那么这种水平的现代化也只能说是初级的、基本的。

本研究认为,上海的现代化包括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可以目前的OECD国家为参照;但这并不能成为上海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上海实现现代化,应该意味着与世界上现代化国家达到或者接近同步发达的程度。

本报告认为,讨论上海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从经济发展的程度来看,至少需要将年人均GDP达到2.5万美元以上(当然是按照国际通行方法PPPs予以计算)作为上海实现现代化的参照,并由此确立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预计2020年上海可以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达到这种现代化程度。

3、目标框架

(1)有规模的地区性高等教育中心

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于全国的重要体现,是与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目标相匹配,高等教育成为人才集聚、人才产生和人才流动的中心,是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的重要舞台之一。在朝着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上海仍需要也仍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展规模。通过高等教育规模的合理扩展,使上海发展成为国际性高等教育中心之一。上海高等教育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其服务对象不能只是局限上海本身。上海需要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中心之一,而且,进一步朝着确立面向世界建设国际性高等教育中心地位的目标而前进。

上海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还需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通过扩大研究生教育,不仅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企业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促使高等教育更高质量地推进经济建设和培养高质量人才。

规模扩展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重要的是,需要合理架构高等教育内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学科教育之间的数量比例。例如,从自主创新和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人才角度出发,上海需要办好若干所研究型性大学;而从适应上海建设“四个中心”以及发展现代制造业等产业的角度看,上海同样需要办好更多的教学型和应用型大学或者专科型学院。

规模扩展也并不是简单的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的增加,它其实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质量提高以及管理体制创新相互关联。

主要指标

●学校规模:平均学生规模在1.5万至2万人之间。保持目前60所左右高等学校数。

●学生规模:实现总的在校生规模100万以上,其中研究生规模达到10%,留学生教育规模达到5%。外地学生生源规模超过5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城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0%以上。

(2)结构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应该在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城市上发挥骨干作用。高等教育的结构完善,主要是指需要综合考虑如何在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普通学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和社区、以及高等教育与产业及其企业之间等建立有机联系和合理的平衡,尤其是建立学习连接与网络,这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及其高等学校应该成为上海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不仅学科与专业门类齐全,并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作贡献;而且,高等学校有多元的学习课程,满足市民群众的学习需求和愿望,为不同学习者提供符合其需要的服务。高等学校成为一个开放的学习场所,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阵地之一。

高等教育在培养层次和培养类型上,合理分配结构比例。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昔通学术型教育与职业应用型教育等,都在整个城市高等教育的框架内有合理的布局以及均衡的发展。这些比例的分配对于每个高等学校而言,则并不意味着统一要求,而是存在多元和多样。

主要指标

●学科专业门类: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其中,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占总学生的1/3以上。普通学术类教育与职业应用类教育的学生人数保持1:1。

●学校:研究型、教学研究型与职业技术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大致在1:3:3。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数量之间的比例是6: 4。

●学生:研究生、本科生与专科生之间的比例保持在1:5:4之间;在校学生中女学生人数占50%以上。

(3)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上海与全国一样,高等教育规模在过去几年间得到了大发展。但是,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在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达成平衡,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上海建设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体现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这种质量需要以合理的内部结构为支撑,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和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为标准。进一步说,质量包含着:广泛的高等教育学习渠道、面向每个学习者的平等机会、适合学习者的教与学环境、富有效率的管理、必要保障的资源条件等。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发展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甚至是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关键因素。

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作为人力资源,在高等教育中所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有数量足够的专业教师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职业动机,即事业心。

因此,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表现在: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包括充分的专业修养、高尚的职业动机、完善的专业发展系统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想,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系统,富有成效的教学过程,以及符合社会和人需求的教育成果;为社会提出服务、创造知识与技术的外部影响力。

主要指标

●学校与学科:有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1-2所;有同类学科中世界领先的大学/学院1-2所;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类型的 80%以上(重点学科基地)。

●教师:专业教师中有博士学历比例超过70%;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为4: 1;教师与学生比例在1:15以内。

●学生:毕业生直接就业率在95%以上。

●咨询与发明:高校参与各类咨询和社会服务,是整个城市技术发明和专利产生的重要基地。

(4)合理而多元的经费体系

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障条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要求经费在投入方面有基本的保证,并且能够使经费产生合理的使用效率和体现教育的公正与均衡发展的政策指向。

上海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在教育经费的体现是: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办学经费体制,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经费使用导向,注重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率,具有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合理结构。

主要指标

●经费投入: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占 GDP的1.5%(整个教育经费占GDP的 6%),其中政府投入经费占GDP的1. 1%。其中70%投入公立教育机构。

●生均经费:10000美元/人/学年,约为人均GDP的40%。其中,教育核心服务费用占70%,研发占25%。

●教师年平均工资:起点2万美元,15年教龄及以上3万美元,最高5万美元,平均工资约为人均GDP的1.5倍。教师费用的支出占总经费总支出的40%。

(5)创新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

现代化高等教育建设需要有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保障,需要合理处理好政府、社会、高等学校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确立了以下观念:政府为每所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同等的政策支持;每个高等学校具有自身发展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路;高等学校接受政府、社会和学习者的监督与评估。

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的创新性特征:建立基于绩效的经费拨款机制;改变自上而下的行政官僚管理,实现基于结果的管理模式。政府不仅确保公立教育机构的投入,同时也以为学生提供资助的方式对私立教育机构进行投入,建立起合理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并确保高等教育的经费使用效率。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管理,同样涉及到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现代化:高等学校充分利用自主办学权,建设适合学校自身的高效管理体系,包括教育教学行政支持系统、质量管理与保障系统、学生支持服务系统、教师人事聘任竞争制度等等。

主要指标

●基于绩效的政府经费拨款制度和基于结果的政府管理模式;

●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监测与评估制度;

●多元化的高等学校自主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包括资助、弹性学习和跟踪等。

三、促进上海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1、树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理念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必须始终坚持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高等教育及其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为学生包括毕业生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使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成为学生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驿站和源泉。由此,高等教育及其学校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需要对学科、专业、课程和学习活动予以新的认识。

a)充分意识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的人才标准的差异性,从创新性实践人才的需求角度,规划和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高等教育及其学校与外部工作世界的密切联系。

b)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置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地位。考虑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性,使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多样性和多元化,力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满足全社会的各种需求,以及实现每个个体的最大发展。

c)合理界定高等教育在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三方面的职能,突出以教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培养拔尖人才与一般人才并举,使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d)将创新人才观渗透到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引领教与学的实践(student-center pedagogy)。将实践检验人才的思想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以结果为本的评价机制和方法(results- based assessment)。

e)利用全球化的便利,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尤其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探索外部合作和支持。在开放与合作的环境下,在国际化视野下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出创新性人才。

2、创新高等教育政策体系

建立多元和多样的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必须依靠政策创新。就当前高等教育的政策而言,重点的是要体现教育公共政策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性,体现政策的规范性、服务性、有效性,由此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全面、均衡和协调发展。

a)确立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目标,制订分类指导的高等学校发展政策,促使每个高等学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定位,实现上海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体系的合理建构。

b)制订为高等学校服务的公共教育政策,以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高等学校的发展,尤其是为高等学校切实加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增加内在办学能力提供政策支持和帮助。

c)开发高等学校学生培养基本标准,促使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使高等学校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d)建立非行政的上海市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运用多方面资源和力量,为高等学校发展提供建立专业支持,为改进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咨询和建议。

e)建立上海市大学生信息监测中心,定期收集大学生的相关信息,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实践工作中的表现,为政府提供基于学生表现的绩效评估依据,为学校提供改进教育的反馈。

3、加强高等学校内部能力建设

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海高等学校的内部体系、内部效率、人员能力、教育教学等诸方面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下,都加大改革步伐,探究建立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上海特点的现代化新型高等学校。
a)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校组织体系,建立遵循教师为本、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学校管理机构,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高级人才成长的重要阵地。

b)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以人的发展和实践需求为导向,设计学科专业课程(而不是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避免全而多),努力使课程与外部(工作、生活)世界更加密切。

c)建立更为灵活的弹性学习制度,鼓励学生跨专业和跨学科的学习选择,完善更为合理的学分制。支持和发展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的能力和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学校文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尽可能为学生建立信息化的学习平台,使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持久的支持和帮助等。

d)突出教师为本的教育发展宗旨,建立促进高等学校教师发展的完整体系,使教师有参与科研、学习提高和合作交流的常规性制度。突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制度,将为学生服务、学生满意度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准则。重视教师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包括开展社会调研、社会咨询和其他社会活动等,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联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

e)全面改革教学过程,充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精神,而不仅仅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必须为学生实施系统的课外活动(校内或者校外),并将它与课堂教学活动统一起来。通过跨学科、跨学校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参与课外活动必须成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之一。

 

(文见《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