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之新思路——基于中美比较视角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6-12-23 15:03:00 人气:

李煜凯/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大连 116024)

摘要:“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2005年,钱老提出了这振聋发聩的一问后,在我国掀起了一阵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浪潮。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也都纷纷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却没有突破性进展。文章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首先分析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实践不完善的不足,其次借鉴了美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先进经验,主要有课程设置多元、教学方法多样及校企合作密切。最后从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以及知行合一三方面提出优化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美国;创新人才

2009年10月31日,享年98岁的钱学森先生在北京去世,钱老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系列重大成就,还有振聋发聩的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们现在称之为“钱学森之问”。对于“钱学森之问”,我国学者展开了激烈讨论,有过分歧,有过质疑,但最终目的都是以这一问为契机,深入思考钱老所要表达的,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因此文章以“钱学森之问”为切入点,探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新思路。

我国高等教育从改革开放后开始迅速发展。虽然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很多人,但与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比较领先的美国相比,我国仍存在以下不足:1.课程设置不合理;2.教学方法陈旧;3.实践教学不完善。美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是(一)课程设置多元。美国作为一个倡导“人权自由”的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也体现在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兴趣,自由选择想学习的课程。一般来说,每个院校所开设的课程,都会涵盖文学、哲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给学生一个广阔的选择空间。学生最终选择的课程,可能和本专业毫无关系,但仍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利用所学,与本专业紧密联系。(二)教学方法多样。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只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多角度、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生。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并且对社会的贡献也最大。(三)校企合作密切。美国大学与产业联系密切,所产出直接服务于社会。美国高校产学研正式结合,以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实行校企合作,对技术系的27名学生实施职业教育为标志正式起步。美国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走在其他国家前面,与政府的政策支持是离不开的。所以,参考美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所取得的成果,探索适合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因材施教;(二)学思结合;(三)知行合一。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