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世界大学排名”视角下的亚洲大学表现分析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6-12-23 15:02:00 人气:

汪育文 鞠剑峰/南京师范大学评估处(南京 210023)

摘要:QS世界大学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大学的办学现状。文章分析了2013年至2015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基础数据,发现亚洲大学进入世界前700强的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进入世界前100强的比例仍旧较低。由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历史发展的缘由以及管理模式的不同,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通过各项具体指标观测,亚洲大学整体国际化水平不高,论文被引率较低。数据显示亚洲大学在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数学、化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等学科展现了较强的实力,在哲学、英语语言与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学科领域仍较为薄弱。因此,亚洲大学应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定位进行不断调整,一方面迅速提高国际化水平,一方面加快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关键词:QS大学排行榜;亚洲大学;排名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中,众多世界大学评价体系应运而生。一方面这些大学排行为社会各界甄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供有效信息,分析大学在世界大学中的位置以及差距,对世界高等教育进行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大学排行的产生将深刻地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战略决策和日常运作,各大高校根据世界大学排行榜的信息,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吸引了更多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排行榜逐渐被世界各国及地区作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和建立精英大学的政策工具,例如英国通过严格的科研评估制度,新西兰通过高校绩效科研基金评估制度不断激励高校研究的不断创新以提高本国教育和科研的全球竞争力。有研究显示,过去的40年全球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从1970年的3260万增长到2011年的18220万,其中,46%的学生来自东亚和南亚地区(UIS,2013)。有研究认为世界高等教育由欧洲和北美国家主导的传统两级格局将发生改变,亚洲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三极”。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动力源随着经济动力源从老牌工业化国家向亚洲迁移的背景下,关注亚洲大学的办学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亚洲地区,除了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历史发展的缘由,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差异。东亚地区与印度等国一起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存在感逐渐增强,呈现继美国、欧洲之后世界第三级的发展趋势。亚洲入选全球100强的高校基本维持在17%-19%之间,前400强的高校维持在18%-20%,前700强的高校维持23%-24%。这表明,尽管亚洲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逐渐提升,全球前100名的一流高校的总数与欧美高等教育较强的区域依然有差距。经济发展势态较好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其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层分化的状态,存在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目标的大学,也有面向大众的普通大学。从前500强的数据来看,中国位居亚洲第1,日本位居第2,韩国位居第3。一些受英国殖民统治的亚洲国家,像新加坡、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受到英国教育制度影响较大,其高等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二元制度的基础上,大学的数量较少,相对质量比较均衡,新加坡入围高校数量尽管不多,但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在2015年位居亚洲第1名和第2名,全球第12名和第13名。

总体来说,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亚洲地区的大学整体实力正在发生改变,但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与质量仍旧不敌欧美等教育强国。同时亚洲地区大学的国际化水平与学科发展的均衡程度都有待提高。因此,亚洲的国家和地区应对高等教育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并予以调整,进一步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实现教育的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