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职匹配理论浅析大学生赴基层就业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6-12-23 15:10:00 人气:

沈佩华/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上海 200234)

摘要: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致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愈加增大,为拓宽就业
渠道,鼓励与引导到基层就业成了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选择,同时有利于加快基层发展。本文在人职匹配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当前基层就业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启示高校应该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帮助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从基层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引导与相匹配的毕业生去基层农村锻炼发展。

关键字:大学生;基层就业;人职匹配;高校

200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之后各地区先后出台了面向基层就业的支持性和引导性政策措施,全国掀起一股大学毕业生赴基层就业潮,每年都有一批批毕业生通过“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奔赴基层就业。那么,对于培养孕育大学生的高校来说,如何积极响应,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又如何改善机制,推荐合适的人才到基层服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在人职匹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的改进,帮助高校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赴基层就业。

所谓人职匹配即个人的特性与职业的要求相匹配。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人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的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等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决策时,要根据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为了了解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针对S大学毕业生中赴上海市郊区县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通过“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以及“社区服务计划”参与到基层就业项目的309名毕业生,最终回收有效样本209份,回收率67.64%,其中98人当前服务在岗,111人已经离开服务岗位。此外,还访谈了20位基层就业毕业生、5位高校就业部门教师和辅导员、10位区县人保局和组织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调查结果如下:女性成为基层大学生队伍的主力军;本土生源大学生回流发展更占优势;相关专业更容易胜任基层工作;人职不匹配影响基层队伍稳定性。以上调查发现,不少毕业生去到基层之后出现环境适应困难、专业知识鲜有运用、离开或中断服务等现象,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报名时对“人”、“职”认识不清,即对基层工作的认知模糊,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志向了解不够,导致走了一段弯路才发现“人职不匹配”。调查同时发现,女性、本土生源、基层相关专业毕业生是基层大环境比较需要和匹配的。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没必要全校大范围地鼓动毕业生报名基层就业项目,应该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帮助学生从“人职匹配”的视角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推荐和引导适合的学生去基层农村锻炼发展。1.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基层就业观;2.增加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3.有的放矢,重点引导推荐基层需要的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