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的实践研究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5-11-16 15:01:00 人气:

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钱秋萍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确立教学目标,缺少教学目标确立的分析框架,教案中所书写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大,缺少操作性与针对性;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不够重视,确立教学目标比较随意,教案中所书写的教学目标往往缺乏依据;很多教师虽有教学目标意识,但对教学目标不够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较多思考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完成,较少考虑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在当下,教学中不会确立、随意撰写、较少考虑学习目标的现象比比皆是。

针对以上现象以及听评课中只侧重于考核与等级的划分,不重视学习目标的合理确立;更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等问题,我们开展《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的实践研究》,旨在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研究学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转变那种“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的教学评价现象,实现以学定教。

一、研究设想

(一)核心概念

学习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有别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更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主动的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明确、具体地表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更侧重于学生的学。

课堂诊断:是指以课堂这一特定环境内发生的师生教学活动为客体,教育教学专业人员通过信息搜集和现场观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和分析客体的价值偏差,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课堂教学评价过程。课堂诊断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下位概念,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践形式。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的实践研究,实现“以学习目标导向教学,以课堂诊断改进教学”之目的,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具体目标包括:

1.研究确立、表述与分解学习目标的依据。

2.研究和开发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量表,构建课堂诊断的分析框架。

3.探索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机制,形成以课堂改进为导向的评价范式。

(三)研究内容

1.确立学习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学科和学生特点,如何来准确确立学段/水平目标、学期/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3.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量表和分析框架是怎样的?

4.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机制是怎样的?该机制的实践效果如何?

(四)研究方法

我们的研究设想是:在前期调查了解不同学科教师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达成这些目标的基础上,首先由高校专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后,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有关学习目标确立的培训;然后由高校专家、教研员和科研员以及一线教师组成课题组,结合具体学科开展学习目标确立的研究,完成有关学科的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样例;在此基础上,由一线教师完成基于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并在高校专家指导下开发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量表,全体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开展课堂诊断,验证学习目标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最后,由全体课题组成员集中研讨,分析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机制以及该机制的实践效果。

本项目主要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了解不同学科教师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达成这些目标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目标的清晰程度以及达成情况;了解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诊断意识与诊断方法。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构建确立学习目标的依据、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标准、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机制的研究假设。

3.行动研究法。基于教育科研与教学改进、校本研修整合的思考,本研究以学校为阵地,以一线教师为主体,借助教研员、科研员、师训员、高校研究人员的专业力量,组成项目组开展行动研究。考虑到项目研究的代表性,我们选择了上海市松江区的一所高中,一所初级中学和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实践研究。

本研究的假设是: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机制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需要考虑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指导意见、考纲、试卷等文本以及关注学情。在流程上是先教研组内研讨,教师撰写学习目标,接着团队多次定期研讨,修正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确定后,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此环节同样需要不断地研讨与改进,以进一步验证学习目标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然后,研究团队在教育测量专家和学科专家的参与下开发课堂诊断量表。研究团队以量表作为课堂观察和诊断的依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专业判断,在研讨后提供诊断报告。教师根据诊断意见,进行课堂改进。从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与学活动、依据课堂诊断量表进行课堂观察到行为改进。

二、研究过程

项目立项后,整个研究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目标确定的研究(2012.6-2012.11)

2012年10月19日下午,在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501会议室举行了《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的实践研究》市级项目开题论证会。课题主持人钱秋萍就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构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以及近期的主要任务与安排做了介绍。各实践研究基地学校代表朱桂娟、何顺志、武晓燕做了交流发言,专家就下一阶段研究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截止到2012年11月,华师大教授、区教研人员与三所学校的老师进行研讨交流30多次,三位教授要么一起到三所学校,要么一个人负责指导一所学校,区教研员、科研员、师训人员全程参与,老师们在学习目标确定的研究上持续了较长时间,这为后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12年11月2至3日,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办了第十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学业测量与评价”。来自美国、德国、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地的学业测量与评价专家、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教授、研究生、教研员、校长和教师参与了本次研讨会。何顺志、武晓燕和朱桂娟老师在11月3日下午分会场四的“学校与地区经验分享”上作了专题交流。

第二阶段 基于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研究(2012.12-2013.12)

由于校情与学科、学生差异,各实践学校采用不同研究侧重点深化学习目标的研究。松江七中的研究以《学习目标的确定》为研究重点,进行了初中四个年级的目标链梳理,为了体现研究的全面性以及文理科的互补性,松江七中后续有了数学项目组的加入。民乐学校在研究中先从学习目标确定的研究到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再到课堂教学检测题的设计研究,全程展开整个研究过程。松江二中主要从《高中议论文写作》这个点推进了研究。

2012年12月13日,项目负责人钱秋萍院长、英语学科研训员陈伟老师、华师大三位教授等课题组成员,听了民乐学校唐颖、黄鹤老师执教的《8A U5 Dinosaurs》2节英语课后,研讨了本节课“学习目标是否合理?练习、评价、资源等与学习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等问题,以验证学习目标确立的合理性。认为目标的确定要定位在“说明文阅读”上,可以从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条件出发,扫清词汇、语法、句型、文章结构等,提供阅读的机会和时间,找出读不懂的地方,让学生进行“上下文猜测”,以达成目标。

民乐学校物理组尝试开发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量表。教授们建议量表可以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再将问题细化成表格形式,还建议问题的维度可以围绕“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课堂表现、形式与目标的匹配程度、资源与目标的匹配程度、资源与形式的匹配程度、练习和检测手段是否促进目标的达成”等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于学习目标的教学诊断表”和“基于课堂目标的教学评价表”2张表。胡教授建议作进一步的思考“基于课堂目标的教学评价表”评价基于目标吗?教学评价为什么要从目标出发?怎么基于目标设计评价量表?顾老师又将2表合成1表,即“基于课堂目标的教学评价表”;又沿着这些思路思考形成了论文《基于课堂目标的教学评价表——以惯性教学评价表为例》。

第三阶段 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与改进研究(2014.1-2015.6)

2014年3月14日下午,项目负责人钱秋萍院长召集项目组老师来到松江七中,会上小结了前期研究的整体情况,指出按照预期的计划本研究将进入研究总结阶段,并布置了后续的研究任务。

2014年4月15和16日,胡惠闵教授、吴刚平教授以及科研员王洪明、宋美霞老师,初中英语研训员石维、陈伟和杨春霞老师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与改进研究活动。课题组成员带着成型的“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表”深入课堂现场听民乐学校林媛、许敏和杨松霖老师分别执教的《6B Unit 9 Sea water and rain water 第三课时》、《6B Unit 10 Forests and land 第一课时》和《密度》三节研究课。然后大家围绕“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表”4个维度(目标确立、目标实施、目标检测、诊断改进)20项主要内容开展深入的研讨。

2015年1月26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就结题工作以及书稿撰写进行了专题讨论。

三、结论与思考

本项目按照“学习目标确定——基于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课堂诊断机制研究”的思路,得到了以下结论:

1.学习目标是希望学生经历一定时间的学习以后形成的结果。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依据。

2.学习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标、教材、教学指导意见、考纲、试卷等文本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的迁移等学情来进行。课堂层面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该包括行为主体(学习者)、行为表现(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和行为程度(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

3.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习环节、教与学的形式、学习资源、检测方式、预达成的目标等要素。

4.课堂诊断是指以课堂这一特定环境内发生的师生教学活动为诊断客体,诊断者(指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通过信息搜集和现场观察,根据一定的诊断标准来判断和分析客体的价值偏差,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课堂教学评价过程。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标准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面:学习目标是否准确?是否合适?学习资源是否使用得当?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达成?所采用的学习形式是否有效利用了学习资源?这一学习形式对学习目标达成的影响程度如何?检测方式是否有效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否对学习目标教学中出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应对如何?对学习目标设定及达成的意义?上述几个方面产生了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有哪些针对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形式、检测手段的具体改进建议?

5.课堂诊断机制是对在诊断课堂之前的准备到诊断课堂之后的行为跟进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程序或规则。机制是在动态中呈现和保持的某种带规律性的稳定与平衡。在实践中,不存在完美的课堂教学,任何课堂教学都可以通过诊断加以不断改进。不仅是专家,一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也可以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或同行的课堂教学作出专业判断,并进行课堂诊断。

从内容上说,课堂诊断不同于教学反思,反思侧重在思考。课堂诊断不仅要根据一定的诊断标准来判断和分析客体的价值偏差,更重要的是需要提出改进措施,因此它内在地包含着课堂改进。

从队伍上说,课堂诊断是一种专业活动,需要外部专业人员的介入,我们采取的是大学——中小学伙伴合作形式,成立课堂诊断研究团队,将区县教师进修院校的科研员(关注教改)、师训员(关注教师个人发展)和教研员(关注课堂改进)等研究力量进行有机整合。

从特征上说,课堂诊断是一种连续性变革。一线教师并不缺少实践经验,他们只是需要一种符合逻辑的架构将他们的所知所获整合起来;基层学校也并不缺少课堂诊断的做法,只是需要建立起一种持续改进的机制以保证课堂诊断的持续推进。课堂诊断就是关注教师如何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如何在在自然、真实、动态的课堂环境中进行研究,以此达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目的。

课堂诊断机制就是在确立学习目标是课堂诊断依据的前提下,考虑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指导意见、考纲、试卷等文本和学情作为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学习目标制定后,经过多次研讨,得到改进并确立学习目标。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建议,此环节同样需要经过群体研讨,最终形成科学的教学建议。教学建议与学习目标相结合,形成基于学习目标的课堂诊断标准。根据诊断标准,对课堂教学作出专业判断并进行群体研讨,形成基于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改进建议,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循环往复,以此验证课堂诊断标准的可行性和学习目标制定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