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营”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5-5-20 14:39:00 人气: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严玮懿

课题组在市、区各级专家的引领下,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领衔、管理下,通过组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抓住了“合作共营”、“学校文化”等关键词,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前后历时数年,边研究边实践,进行了归纳、提炼、总结,达成着研究目标。

学校文化体系由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组成,学校是用图1-1表示其体系。


学校文化方案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梳理、斟酌、研讨、设计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过程,也是学校发动力量、动员全员战斗增加凝聚力的过程。对于学校发展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事件。其制定过程可归纳四个环节九个步骤,其中四大环节分别为:完成方案、转成规划、群体研讨、大会通过。可见,学校文化方案的制定是螺旋反复的改进过程,凝聚了集体智慧(如图1-2所示)。


制订方案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形成的初始。观念与行为是整体,观念与行为的变化发展也是整体的变化发展。在学校重视强调师生观念与行为发展时,关注文化的因素即关注到了师生观念与行为发展的整体关系。这是整体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有效的行动选择。

一、生成“合作共营”理念系统

(一)“合作共营”创意背景

1.寻找拼图中的“第一块”

“文化的自觉,精神的坚守”一直是学校不能忘却的信念。华师大附小学校文化的第一步就是从“充分发现和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入手,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营造出氛围,培育出习性,使学习、工作都成为大家向往的快乐的事。”由此催生出一连串的话题小故事:“赏识产生自信”、“信任催生动力”、“分享孕育快乐”等。这些都成为了拼图中的“第一块”。由此,更引发校长和校领导的反思: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整个精神的发展相联系的,教师的精神成长又与学校中的种种因素相联系,这样的因素对教师专业化成长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希望变个别发展为合作发展,这样才能消除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只有教师团队都有了成长热情,努力进取的氛围,关怀、接纳、尊重、欣赏、合作、发展的学校软环境文化才有可能出现。

2.尝试把文化“做出来”

随着上级领导部门教育经费的加大投入,学校的校容校貌有了明显的改观,校舍也越来越漂亮,学校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无论是净化、美化还是绿化,都做得相当出色。此时的华东师大附小人却发现这些改观都只是表面上的,显性的物质文化表现,而真正能够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化的建设似乎还不够。因此,在这几年的研究过程中,学校强调从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出发的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并关注教师团队、团队之间,以及团队与个体之间的发展关系。

当第一批共营小组实践展示后,学校就活动的结果与效应做了全面分析。大家认为同以往比较,这样的团队展示,无论是展示者还是观摩者的心态与积极程度都有很大变化。“展示活动最后成果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我们整个团队的。”正因如此,学校惊喜地发现曾让学校焦虑不已的教师之间的差异被淡化、被宽容了,它反而变成了动力,激起了每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学习的紧迫感。

(二)“合作共营”理念内涵

1.“合作共营”的价值取向

以文化影响人,实现学校文化与人的互动生成与共生共长。

2.“合作共营”的运行机制

由4-5位志同道合的教师自发自愿组成,或跨年级、或跨学科、或同年级、或同学科的组合。目前,学校的“合作共营”小组有——“协同发展、师师共营”;“有效教学、师生共营”;“活动贯穿、生生共营”;“内外互动、家校共营”;“专业对话、行政学术共营”等多种团队组织形式。

渐渐地学校发现,“合作共营”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师合作教研的新形式,它更是以合作为基础的一种文化经营方式,是实现学校文化传承的一种教育模式,它蕴含着共同创造、共同规划、共同经营、共同发展的意蕴。其实践内涵从最初“体现通过教师专业团队合作营造教育教学合作的专业氛围,营造教师之间专业合作的态度,营造教师之间专业合作的精神,营造每个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环境”,到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共同规划和发展为目标,共同经营和分享经验成果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学校文化机制的衍生。

(三)“合作共营”理念及其内容解析

1.核心价值观

以校内的全体师生成员为主体,以学校为主要空间,以课内外各种文化活动作为主要内容,在共同创造学校文化,共同规划、经营学校文化机制,共同分享学校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办学和育人目标。

2.育人目标

在“合作共营”价值理念下,协同众多教育力量,培养“生活有心、交往有信、举止有型、求知有兴、健身有行”的华东师大附小少年,成为学校的育人目标。

3.办学目标

“轻负担、高效益、多课程、宜发展”。

4.学校标识

2003年起,校徽、校歌、校报等也应运而生。校徽是依据校名拼音首字母绘成彩色蝴蝶图样,取意蝴蝶“高洁美好”的文化内涵。同时,结合“合作共营”学校价值观,暗寓学校如同蝴蝶飞行一样,只有平衡利用好一切力量才能顺利前行。校歌是由学生、教师共同编写歌词、编曲,歌颂了学校充满生命力的校园生活。校报反映的内容以“合作共营”为特色的学校活动,包括学校动态、专题活动报道、校园文化生活报道、党、政、工、团“和谐校园”建设等专题报道;学校和学生中的新热点讯息和文章等。

二、建构“合作共营”实践体系

(一)基于“共生互动”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在结题报告中我们通过四个小故事涉及校园生活的多个方面。他们都是共营组织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个案,希望呈现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操作的过程。

1.特别的“年终总结会”

学校在追求教学提升的同时,更力求教育品质的卓越,更需求教师个体和团队的和谐发展。确立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学校的办学目标需要方方面面形成一致的合力共同达成。让大家明白学校文化建设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而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2.特别的“绿色通道”

学校历经10年的校本职级制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从开始的“正确定位,激励优秀青年教师”的初衷,到中期的“认真规划教师生涯,有效开展校本培训”的定位,到现今的“专业对话,最大限度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创造更多的不可能”为每个教师搭设好成长阶梯,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梦想助推。

3.特别的“校园舞台”

近年来,学校把教师队伍管理的重头戏放在了青年教师梯队的培养。在经历了几年的摸索实践之后,2013年9月 “萤火虫之家”—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的建立,促使学校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更趋向科学化、人性化和课程化,确保青年教师成为学校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4.特别的“琪琪下午茶”

“琪琪下午茶”在华东师大附小并不是一个个案。目前,学校“合作共营小组”有——“协同发展、师师共营”;“有效教学、师生共营”;“活动贯穿、生生共营”;“内外互动、家校共营”;“专业对话、行政学术共营”等多种团队组织形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都能形成合作伙伴,在这样的团队中专家、领导的作用不是引领,更是对教师教育视野的拓宽;在这样的团队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体,学生、家长都能成为互相合作和共同寻求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在各种团队中,学校积极倡导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基于“共生共营”的师生互动对话课堂

学校尝试的“共营共生课堂”是以学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多渠道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包括全体分析: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更包括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学生的各种智能情况等分析。我们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寻找凸显“共营共生课堂”四要素特质的基本策略和实施途径。

1.基本策略

(1)由传授知识向引导发展转化

(2)由组织教学向探究教学转化

(3)由教学权威向学习伙伴转化

(4)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转化

2.实施途径

学校以打造“共营共生课堂”为主抓手,围绕“共营共生课堂”四要素特质不断加以实施、加以推进。以此来夯实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实施,使课堂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1)教师的调控方式的改变——四要素特质之一“动态性生成”

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中的生成性活动,使学生与同伴、教师、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挺进,让课堂在生成推进中呈现出诗意的精彩。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精心预设,有效预约“生成”;用心捕捉,敏锐催发“生成”;冷静处理,睿智引领“生成”。

(2)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变——四要素特质之二“有效性互动”

互动教学是一种师生、学生之间多向沟通的教学法,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多向交流的互动氛围,创设积极互动的学习机遇;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都得到发展、成长。

(3)教师的交流方式的改变——四要素特质之三“教育性对话”

教育性对话既可以是“发生在教学过程或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对话”,也可以是“发生在教研活动中的师师对话”。教研活动中的师师教育性对话是民主、平等的对话;是沟通、合作的对话;是互动、交往的对话;是创造、生成的对话。因此,有效的师师对话交流应基于个体表达的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基于平等、规则意识、自由自主的交流情景等。

(4)教师的评价方式的改变——四要素特质之四“多元性途径”

在研究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

A.同伴互助式评价、提高自我参与意识

B.小组协作式评价、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C.教师赏识式评价,提升主动学习意识

3.作业编制也是“共营”课堂的延续

学校将作业放在宏观的“课程—教学—评估”体系中来思考,将作业(练习)的功能重新定位,使得课程、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详见专著《为了学生的习得——基于“合作共营”的小学作业编制与实践研究》)。

(三)基于“共生发展”的班级成长共同体

勒温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它能够产生一种“内部能源”。当所有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展开活动时,相互依靠别人提供动力(互勉、互助、互爱),可实现群体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试图构筑的班级共同体,首先能使班级成员拥有与他人具有相同意向的社会生活即“合作共营”的学校文化认同归属感与共同奋斗的过程;其次,班级共同体依靠目的、价值观、制度、团队精神等以及成员间自然而然的互依性(也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共营);最后,这种共同体的外延甚至还能继续拓展到更广义的范围,如班级家长委员会、学校社区等等。当家长、社区志愿者等各色社会成员参与到班级、学校的各类活动中时,家庭与学校、社区与学校等都可形成“合作共营”的态势。

1.沿革过程——在学校文化的奋斗归属中摸索前行

自2000年初起,学校就一直坚持落实红绿领巾手拉手共营友谊班的活动,每个星期固定的时间,高年级的小辅导员会到低年级的班级里,帮助弟弟妹妹辅导功课,组织十分钟队会,出好每期的黑板报。当时的班级共营模式主要是高年级的几个同学和低年级的一个班结对开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一部分高年级的小辅导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008年前后,不少的中队辅导员发现,高低年级的结对,手拉手活动,对于高年级同学的能力培养,对于关心幼小的意识培养,对于集体责任感的培养等都大有益处,所以,很多高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将班级里的同学分成几组,轮流为低年级的弟弟妹妹开展活动,做服务,使得每个同学在一年中,都有锻炼的机会,班级共营的模式有了变化。

2012年,学校“合作共营”文化不断深入,加上扩校成两个校区,使得我们再一次思考班级共同体共营的新模式,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同年级组间不同班级学生合作、沟通,同一个班中每个学生之间的分享、互助,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间结对共营等多种方式。

A.同级组间的“班班共营”

B.同班间的“生生共营”

2.仪式文化——在丰富体验的活动经历中滋养生发

仪式的氛围是学生人生的重要体验。每年新生的开学典礼、三年级学生十岁生日、五年级学生的毕业典礼是校园中的三件大事,虽然它们是常规性质的,是每年必做的,但对于每一个学生和家庭来说,却是生命中一段最重要的经历。隆重、正式的仪式,热烈、典雅的典礼,会深深地留在脑海中,成为终生值得回味的记忆。

(四)基于“家校共营”的学校社区合作体

结合学校的生源特点及需要家庭教育咨询交流解决的问题,家校互动已不能尽局限于对学生成绩与一般情况的了解。因此,学校将家校合作发展体也作为研究的重头戏。同时,“同心桥”家委会是校级家委会,成员的产生由班主任推荐,校方和常委会共同甄选确定。目前共有29名成员。“同心桥”家委会目前已完善其职能作用,作为连接班级家委会家长和学校沟通的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同心桥”家委会,以期推动家校合作常态化、制度化,激活家长参与管理学校的热情、引领家校合作不断深化。学校通过“爸爸妈妈进学堂”、“爸爸妈妈进课堂”、“爸爸妈妈进校园”等形式,积极建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制度,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有效推动学校和家长的互动,帮助学校及时应对家长的合理诉求,改进学校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