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人文关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增强 日期:2010-4-1 14:56:00 人气: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从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的确给人以鼓舞和信心。笔者最近参加在浙江桐乡举行的省心理辅导活动优质课展示观摩活动,尽有来自全省的近千名教师参加,足见广大基层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然而,从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都存在瓶颈需要解决。本文侧重于实践问题探讨,从目前学校实践的情况看,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呼唤人文关怀精神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1教育的人文关怀是对学生生存状态的关注、对学生成长需要的理解和人格的尊重,以及完整生命的关怀和人生意义的观照。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关注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种种不良倾向,却在使人文关怀逐渐丧失,偏离了心理辅导的本义。

其一,技术主义倾向。由于学校心理辅导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广大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对于各类心理专业培训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时间,沙盘游戏治疗、短期焦点治疗、催眠技术、艺术治疗等成了各类心理培训班的主题。有些学校购置了沙盘、各种心理训练器具和心理测量工具,但是培训和指导不到位,导致许多设备空闲成了摆设。心理辅导需要技术,但是技术需要心理辅导人员在正确思想指导下运用,具备相应的理论素养,否则会误用出错。试问,不具备基本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训练,怎么能够通过当事人摆弄的沙盘去准确分析其内心世界呢?因此,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为迫切的首先是指导思想问题、理论引导问题,其次才是技术与操作问题。

其二,理想主义倾向。目前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设计上,过于理想化倾向比较普遍。理想主义倾向表现为,从教育者角度设计辅导目标和内容,有些目标过于理想,有些目标过于原则、空泛,不太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不少教师平时难以深入地与学生沟通,难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需求,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怎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怎么能解决帮助学生的困惑、促进其心智健康成长呢?

其三,形式主义倾向。形式主义表现之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摆设”,形同虚设,应付各种检查。正如,有人所说,“上级检查时重要,平常教学中次要,抓统考升学时不要。”形式主义表现之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当作“表演”课。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活动设计以加强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但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有些课形式上很热闹,似乎效果不错,但是并未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的为了公开课展示成果的需要,通过精心排练,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学生表演课,这样的课有违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

其四,自由主义倾向。心理健康教育需不需要主流价值引导?有些教师将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原则运用在心理辅导活动与个案辅导,认为具体辅导过程不需要价值引导。所谓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是指咨询师不要凭主观臆测,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来访者。咨询中的“价值中立”与主流价值引导不是相互对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而且,对成年人心理咨询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教育干预性。面对多元文化的社会影响,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主流价值观,以适应变化的社会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教育目标。价值引导不是一味的说教和灌输;价值引导也不影响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价值引导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其五,功利主义倾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编写教材。但是,由于功利主义、物质利益驱动,有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编写不作认真研究、精心准备,纷纷上马。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已经推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达150种,但是质量高的教材并不多。有学者认为,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存在以下问题: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没有突显“学生为中心”;教材编写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有些教材仅仅关注防治性目标,而忽视发展性目标;教材评价失真,对于教材评价有“自卖自夸”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材编写的状况是,“匆匆上马,急急推出,草草收场,皆大欢喜”。3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在理论指导下精心设计课程与教材框架,尤其要认真听取一线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体系和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