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中国义务教育公平推进实证研究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2-9 18:13:00 人气: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教育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进义务教育公平不仅是民生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国际社会追寻的共同价值。我国义务教育公平推进,不仅凸显目前在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下对消除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共同目标,也体现了对区域尤其是县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同追求,并在微观角度最终反映了对致力于缩小校际差距的不懈努力。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提高和入学机会增加是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均衡程度、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等资源在全国和各省份的城乡、县际和校际配置均衡程度则是反映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的核心内容。

对于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际状况而言,随着新增教育经费用于农村等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教育投入的县际差距明显小于财政支出的县际差距。但从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的关键性因子看,在教学仪器设备值水平、高水平教师配置水平、教职工人均收入等方面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依然较大。比较来说,县际差距要远大于城乡差距,但县域内各项指标的校际差距最大,择校问题积重难返。

对教育公平的研究,许多研究者大都停留在定性描述与理论分析上,定量研究较少。本书研究我国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状况突出实证特色,以义务教育城乡、县际和校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视角切入,依托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和经费统计数据,运用分组倍率、城乡倍率、基尼系数等数理分析方法,选取入学率、高一层学历教师比例、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建网学校比例等核心内容指标,从全国和各省份两个层面,对2002年以来我国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公平等方面的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与检验,力图使读者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我国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的进展程度及问题,并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公平的构想与建议,为政府继续推进教育公平和实施有效举措提供决策参考,为公共监督和科学评价教育公平进步及努力程度提供政策支持。

研究我国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的目的何在?这是本书第一章研究的内容。在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情况下,教育公平是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努力推进和着力落实的重点工作。首先研究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的宏观背景形势和实证价值及理论应用创新意义所在,能够为读者明确本书研究的出发点,为了解本书研究指向提供必要的目标线索。

义务教育公平推进在概念内容上涵盖落实平等受教育权和机会、平等的教育条件的供给,以及提供相对均等的高质量教育等,说明如何通过多唯度划分和简要分析各类核心指标以清晰界定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内容,并阐述等分组倍率、等分组差值、城乡倍率、基尼系数等测度方法的数理分析原理,对于读者进一步阅读本书后续内容提供基本的认识基础。这些内容是本书第二章所研究探讨的。

推进教育公平的目标要符合国情和国家战略,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应着重体现质量和促进人的发展,并主要取决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落实。无论上述这些国际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做法,还是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实施各类重大工程项目,及公共财政支撑、对口支援、督导评估等制度化对策安排,都体现了不同国家背景下,对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判断。因此,本书第三章、第四章综述探讨了国际社会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公平的,及历史上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举措推进教育公平,归纳分析哪类做法、认识可以提炼升华,哪些经验、方法可以借鉴吸收,为未来进一步推动我国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提供典型的经验性判断和积累。
义务教育公平推进是个历史进程。2000年我国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且近年小学净入学率一直达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为世界全民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义务教育发展面临实现从关注普及到提高、从数量到质量、从升学到生存发展的战略转变。本书第五章研究我国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以及阐明在发展中人口大国中达到何种程度的率先提高,并对适应国际社会对高质量全民教育的要求所面临的严峻任务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

现阶段缩小差距、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推进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全国义务教育资源总体均衡配置进展明显,但许多方面差距问题仍旧突出。这个判断来自于本书第六章的研究结果。为什么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拨款增长快于城镇,事业费城乡、县际差距进一步缩小,而公用经费和教职工人均年收入水平城乡、县际差距却依然较大;同样,农村中小学在合格师资、校舍建筑面积和计算机配置水平等基本办学条件有了何种程度的改善,使得城乡、县际差距明显缩小,而高水平教师、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和建网学校比例等城乡、县际差距却依然较大,且大到何种程度。上述内容都在第六章将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义务教育资源在全国层面的总体均衡配置程度,根源于各省份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各省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等资源配置均衡程度进展明显,但某些方面城乡、县际差距依然明显,甚至部分资源配置差距有所扩大,这是本书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将着力阐述的结论。这三章分别试图用数据分析结果说明:在投入方面,为什么会得出绝大多数省份小学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城乡、县际差距均有缩小,多数省份初中事业费县际差距呈扩大态势,以及多数省份教职工收入县际差距有不同程度扩大等结论;在办学条件方面,为何形成多数省份的除建网学校比例外,生均校舍面积、生均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等指标城乡、县际差距都逐年缩小,但中西部地区省份水平较低、差距较大等观点;在教师队伍方面,多数省份小学初中的教师合格率、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城乡、县际差距均有缩小,多数省份小学高一层学历教师比例的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初中城乡、县际差距呈扩大趋势,以及中西部地区代课教师比例依然较高等上述认识是如何总结、得出的。

总体看,本书的前九章主体内容针对全国和各省份义务教育公平推进状况进行了多维指标的实证分析,对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推动教育公平的努力做了总结,并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程度提出了若干基本判断和认识。最后一章,即第十章提出了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构想与建议,主要探讨如下方面:围绕义务教育公平推进需要确立怎样的战略思路、目标与重点;如何加快法规、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从哪些方面致力于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如何强化监测和督导作用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前院长胡瑞文、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国良顾问指导下,本书主体内容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7年度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课题——《中国教育公平推进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课题批准号:GY200703)课题组全体成员集体讨论、集成创新的最终成果,也是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在长期从事国家基础教育监测工作中不断探索的结晶。本书第一章由董业军、祝新宇执笔,第二章主要由董业军、刘菊香执笔,第三章由杜瑛执笔,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由张振助执笔,第七章由李芙蓉执笔,第八章由付炜执笔,第九章由王秀军执笔,第十章由杜晓利执笔,全书由张珏、张振助统稿、审定。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茅鸿祥、邱国华、王红、杨晓凤等老师都参与了研究讨论、设计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