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百草园”里嬉戏——“百草园课程”的架构与创生
上海市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 黄兰宁
“百草园课程”是我校结合自身独特文化和地理位置而形成的课程模式。它是我们坚持九年实践的产物,是土生土长的,有青青的草味,有浓浓的土味。其中潜隐的思想是自下而上的草根文化,这种文化基于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扬弃,带有强烈的多元文化气质。或许,也只有这种文化,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态。
——题记
点评:让儿童在“百草园”里嬉戏——“百草园课程”的架构与创生
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曹慧英教授
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黄校长,尊敬的各位学者、两岸先进:大家下午好!
我很荣幸能先睹为快,比各位早些时候拜读了黄校长的论文。 在阅读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我的耳边不时传来一首儿时的歌声:“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我愉快地徜徉在“百草园”中,领略着“百草园课程”的风光。
“百草园课程”是“中三小”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和独特文化而形成的课程发展模式。它是原野的草,土生土长;它是原野的草,郁郁葱葱;它是原野的草,清清淡淡。它虽然生长在这个充满着各种诱惑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土地上,却带着我们已经久违了的青草的芳香。
这样一种青青的草味,浓浓的土味,让我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童年时光,想起了那支妈妈常唱的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想起了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百草园”在绍兴——无论是“百草”还是“佰草”,用在江北难免有荒寒的味道,而放在江南,立即充满了温暖的茂盛。“百草园”是给孩子们呵护的地方,这种细致和温柔也充满了江南的气息。
想起从前,“一草园”教育的时代,园中只种着一种叫做“知识”的小草,自然生长出的其他小草都会被当作杂草而被拔除。种下的小草只能被园丁尽可能地修剪成一个模样、一种颜色、一样高度……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棵草就知道一个园子里的草,看到了一个园子的草就知道所有园子的草。
如今,“中三小”的“百草园”教育的时代,园里生长着无数种草。这些草本性上适合于这片土地,而且园丁的工作也契合于小草的本性。这些小草是自然生长的,他们千姿百态,生机勃勃,每一颗小草都是独特的、自由的、灵动的和舒展的。百草园中生态和谐,相得益彰。
“中三小”的师生在黄校长的带领下,经历了9年的“茎”、“畦”、“园”三个生长阶段的磨砺,培育出了“9棵”具有代表性的小草,勾勒出了“中三小”“百草园课程”的全貌。
“百草园”中的“9棵”小草,诠释了:倡导读书(静悄悄读书半小时),体验快乐(开心童话、唱童谣玩游戏),汲取知识(水、大气、植物、气象和能源五大主题研究),寻访古城(漫步老城),走遍五洲(走遍地球村),学会生存(红色119),懂得感恩(保护鸡蛋),打造课堂(弄堂口的上海味),同心协力(瓶瓶罐罐搬新家)等“五大领域”,让我们领悟到深度的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
“百草园”是“中三小”学校文化之隐喻,“草根”是“中三小”的教育哲学。我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草根研究论文。这样的“草根”研究,意义非同一般,它探寻了自下而上的学校教育课程模式。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大陆的课程变革通常都是自上而下实施的,基层学校在行政命令之下实施整齐划一的课程模式。当前的新课改,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中三小”抓住了这一契机,扎根本土,立足实践,挖掘广大师生的智慧,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模式及其实施路径,这是值得每一所小学学习的地方。
“百草园课程”不仅探索了学校如何深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办法,尤其是找寻到了一条教师专业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这些课程的编制都来源于广大教师的创设,是集大家智慧之精华所创;这些课程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的潜力在“百草园”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上这些都是“中三小”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贡献。
但是,作为一个“观园之人”,我有一点疑惑:“百草园”里不仅应当有草,是不是也应当有花,有树,甚至有小的湖泊?“百草园”最初是“九种草”,为什么是九种?九种小草代表着九种品格,这九种品格更多地指向自身的,是不是还应该指向他人和指向社会的?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关注与园子有关的人满意,让我们社区的市民喜欢,让逐年递增的外来务工人员满意,是否就已经切中了教育的精神内涵?这是否仅仅是我们的办学目标。对于“小草”本身,我们如何提出我们的目标呢?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
在此机会先提几个问题,如果可以就请听黄校长的再阐述:
1、这些“小草”在其精神价值之间,我个人觉得不仅存在重复的问题,而且更多地指涉个体的品格,很少涉及公共的品格。我们不禁要问:“百草园课程”的总括性的目标是什么?主要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小草?是花?还是大树?如果都按照小草的目标来培养,那如何评价各式各样的小草?(多元评价?)
2、文本9棵“小草”的表述为:一张考卷:灵动的小草;一场比赛:快乐的小草……诸如此类,比较生动活泼,但要作为论文,是否应该追求其内在逻辑?请问,这“9棵小草”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3、论文对“百草园课程”的诠释概括地说是:“百”指资源;“草”指扎根本土精神,所谓“草根”;“园”指乐园。但是,那9棵小草的价值和草根之间是何种关系?
本人才疏学浅,所以理解难免有偏颇,希望得到黄校长和各位学者的指点,更希望能有机会真的到黄校长的“百草园”中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