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十二年国教课纲之学生核素养导向对于师资培育大学之挑战与因应
台中教育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陈盛贤
【摘要】:
台湾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国民教育,2011年宣示启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明订2014 年8月1日全面实施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有关课程方面亦于同年公布「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此份文本关注社会变迁、全球化趋势,以及未来人才培育需求,持续强化中小学课程之连贯与统整,实践素养导向之课程与教学,以期落实适性扬才之教育,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力、社会关怀心及国际视野的现代优质国民,基此「素养导向之课程与教学」系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轴特色。
台湾于2008年完成修订「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及「职业学校群科课程纲要」,已实现第一波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亦于同年完成「国民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发展共同原则及课程纲要总纲」、「高中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发展共同原则及课程纲要总纲」及「高职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课程发展共同原则及课程纲要总纲」三项内容之编订,后续亦有2011年的「高中课程纲要」公布,在此基础下,2014年发布课程总纲,并预定2016年底前发布各领域/群科/科目课程纲要。
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适性扬才」、「多元进路」及「优质衔接」为核心理念,「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以此核心理念希冀达成「成就每一个孩子~适性扬才、终身学习」的愿景,故以其基本理念乃是以「自发」、「互动」及「共好」为理念,而课程目标即为启发生命潜能、陶养生活知能、促进生涯发展、涵育公民责任;但这些「素养导向之课程与教学」来加以落实,不过目前虽已正式公告「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正式文本,亦有「同行-走进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的辅助文件说明,惟研究者屡次参加相关研讨会议时,尚未论及会议有关的主题,就一直在「何谓核心素养导向?」打转,而多次的研讨莫衷一是,实务现场教师心中也想问,要如何教才是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此外,相关部门也一直要求师资培育大学要提出相关师资培育配套措施,但是师资培育大学仍在争议「何谓核心素养导向?」。基此但是目前台湾对此议题的最大争议有三:何谓核心素养导向?核心素养导向要如何教?教师专业知能为何?
本研究欲突破「何谓核心素养导向?」的争议,不再累积一连串的文献分析,单就目前「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正式文本的内涵,归纳「何谓核心素养导向?」,不再做字词意义的分析,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并藉此说明师资培育的重点为何?尤其是师资培育大学在职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规划,应如何发展的具体建议,亦藉此说明核心素养导向的专业知能为何。最后,研究者对于「素养导向之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担忧,提出师资培育大学可能需要因应之处。
点评:台湾十二年国教课纲之学生核素养导向对于师资培育大学之挑战与因应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特级教师 周增为
台湾我去过两次,非常好,台湾的教育有很多方面做的研究需要我们好好地去学习,所以我今天是带着认真学习的态度,诚惶诚恐的来做这样的回应,我想大概也没有资格做评论,只是做一点回应。
看了陈教授的大作,第一个他刚才讲我很惊讶,因为他刚才跑上来是用上世纪丹麦的物理学家波尔的一句话,当我们手指月亮的时候我们看到月亮还是手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什么。我觉得这个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空白。为什么这样说?大家都知道教师是哪里来,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我自己是上海师资培育中心的,对教师是做职后教育,但是我们今天更多的应该追溯到教师职前的培育,他们需要怎么样入职的基本标准进入到我们这个一般专业的领域。
论文当中提出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如何教才是核心素养导向教育,在这个问题基础上做了深入的展开,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关于素养是什么,我觉得陈教授做了一件事情,他把素养做了最大化的共识,因为大家都在讨论素养。第二个,素养的学校课程的设计提出了点面结合,这个我相信已经覆盖到了我们台湾地区12年的基础教育。第三个深入是这些素养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职业的专业回应。第四个我觉得非常具体,不仅在面的层面上提出思考,而且在点的层面上提出了一个整体的架构。教师教育适应素养的培育课程从内容到结构到框架到实施。我觉得这是非常扎实的研究,所以有鲜明的观点,而且有非常好的研究方法,论文用了大量的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法,我觉得用得很合理,有大量的定量研究在里面,只不过没有显现,很有价值。
今天我是来学习的,所以我第二部分想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今天这个研究已经体现了我们一种趋势,我觉得这种趋势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教师教育的专业已经从原来的分学科的立场转为学生立场了,以前我们大学里面都是分系科,而且科分的很细,那么我们过去注重的学科的背景现在已经转为学生立场了,这是第一个趋势。第二个,在一般的学生立场基础之上,已经关注到我们以前关注到学生为本,儿童立场,要注重儿童的意识已经从自我性向社会性的适应展开。第三个,过去我们在课程标准当中和我们的教育纲要当中把知识,技能,态度分开,这两地都是差不多的。我们这些纬度正逐步走向整合,把我们原来简单的能力向素养方向考虑。素养英文里面对应的词是Competencies,胜任不是你有了这个技能就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在这里面有大量支撑你除了知能之外把这个事情做好的东西。
因为有这个趋势所以我要提出两个问题。我前阵子看完一本书《聪明人的教育指南》,这本书里面提出一个很鲜明的观点,我觉得给我们教师教育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思考点。他说6岁的儿童大脑容量是成年人的90%,某一些方面发育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但是某一些方面发育快于成年人,比如说运动,比较是平衡。反过来,哺乳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定有他的反叛期,一定有他的独立期,这种反叛期,独立期在每个动物类别上反映的时间段是不一样的,在人类可能就是13,14岁,5,6岁就是这样的段,在这个段当中他整个大脑额叶的系统的稳定性是不强的,稳定性不强就会导致行为的偏差。所以当一个老师看到称之为熊孩子的时候,就是经常会闯祸,不听大人的话,就是我们今天应该考虑到孩子正常的生理发展过程当中的特殊性,所以我觉得教师教育培训当中我们对这块的东西有没有加强。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老师都是没有经验的老师,我们的老师18岁,20岁开始做老师了,最多读研究生几年毕业了,可能自己还没有谈恋爱,没有成立家庭,没有孩子,你要他去解决很多孩子们的问题。孩子们会早恋,早恋可能对这个老师来说碰到过,但是他也是这么过来的,没有得到比较好的指导,他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怎么办,我们教师首先是社会人才是专业人,我们怎么样建立一个辅助他的桥梁。
最后一个部分,我因为现在在做职后的教育,所以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不光光是大陆还是台湾地区,还是世界其他任何的地区,可能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师范的整个体制要进行改革,打通职前和职后之间的联动。我们上海现在已经实行了见习教师规范化的培训,见习教师必须要跟着导师有一年的培训期,这和打通还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希望能够把有一些课程前置到我们的师范课程里,有一部分应该过早的介入进来。第二个我觉得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师范生的概念了,上海现在大量的教师是从非师范的学校过来做老师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还有政法大学等等这些生源已经进入到我们的学校系统,他们都不是师范生,但是这些课程,教育理念,教育伦理他们都没有上过,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教师职业作为社会基本的专业职业,有一些课程所有大学都应该开,是一个综合的课程,技能是第二步的,通识类的课程应该作为全民的课程,我觉得解决师资的问题不仅仅是课时的问题,是本源的问题。
最后我想台湾著名的教育家,我很敬仰的一位先生,贾馥茗老师,她曾经写过《教育的本质》,她就提出过一个问题,人是什么的问题。我们今天所讲到的有一些考评的东西都是可以去规范的,但是用她的观点,人本身就是形而上的东西,我们怎么去用一些形而下的东西去规范他呢?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讲话者审阅,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