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习共同体共舞:新北市学教翻转实践与反思经验
新北市秀山国民小学校长 林文生
【摘要】:
2012年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启动学习共同体的实验计划,历经五年,正式与非正式参与的学校超过一百所,学校类型从小学、国中、到高中职都有。实验的历程包括组团参访日本学习共同体的学校,邀请佐藤学教授莅台演讲,办理公开观课与议课,分享校际之间的实践经验。本论文除了说明新北市政府各级学校实验的历程、遭遇的困境、初步实验成果之外,并对未来想加入学习共同体实验的学校提出具体建议。
点评:与学习共同体共舞:新北市学教翻转实践与反思经验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舆情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李金钊
尊敬的林校长,尊敬的各位嘉宾:
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潘国青老师给我这个机会,交流一下我的学习体会。我事先拜读了新北市秀山小学林文生校长的报告,今天又聆听了林校长的报告,我感到这篇文章值得我学习的东西非常多,好似感受一场思想的盛宴。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下面我主要想从文化变革的视角来谈谈自己对新北市教育局开展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教翻转实践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一幅完整而清晰的学校变革画面
1.一组数据见改革规模之大。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呈现了一组数据,它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新北市教育局推进的学习共同体实验的改革场景:2012年启动;历经五年;正式与非正式参与的学校超过一百所;学校类型从小学、国中、到高中职都有;每年办理300场次的共开课;2016年更有 84 所以上学校参与实验的工作。以上这些数据提醒我们,这是一场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区域学校教育变革,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此,新北市教育局推进学习共同体实验的成功秘密就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想一探究竟。
2.十项要素显改革成功经验。在实验的历程当中,林校长发现有十项基本要素,会影响学习共同体的运作及发展,林校长称之为“学习共同体实验的基础建设”,具体包括:(一)是否针对全校教师办理多场次学习共同体的理念说明;(二)让老师有机会看见理论的画面;(三)执行核心技术的经验(备课、说课、观课与议课);(四)系统性地专书阅读;(五)具备完整的实践基地;(六)校长的教学观摩;(七)主任的教学观摩;(八)资深老师的教学观摩;(九)空间改变的重要性;(十)实践与反思。以上十项要素构成了新北市教育局在一百多所学校开展学习共同体实践的一幅完整而清晰的学校变革的成功画面。今天我更想与大家分享的是,隐藏在这十项要素背后的关键要素。我觉得,它就是林校长在文章中提到的“新学校文化”。
二、文化变革是学校教育变革成功的关键
本篇论文题目是“与学习共同体共舞:新北市学教翻转实践与反思经验”。文章提及的“翻转”,指的是“学习共同体最主要的理念是希望课堂教学的焦点能够翻转,也就是老师能够讲得少,学生学得多。教师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转化为倾听、串联与回归。学生的角色则从独白式的学习,转化为互惠式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必须同时与同侪相遇、与知识相遇、与自我的旧经验相遇。”由此可见,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是涉及到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重大转变的一项教育变革。而角色的转变并非易事。正如文章所言“四年的实验与经验的累积,每个时刻都在跟困难搏斗,也在向困难学习。”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新北市参研学校的成功变革,林校长在“新学校文化”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学校变革的经验。
1.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文化变革。
研究发现,很多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但是学校教育的底色却变化不大,甚至基本没有变化,“风景依旧”。比如,我国香港一位学者通过对香港一所小学进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革结果的调查研究发现,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革的主要改革从未发生过。调查证据表明,根深蒂固的传统的中国价值观是影响这次改革结果的一个背景因素,儒家文化遗产是阻碍课程改革进行的一个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是教师中心的,所以学生中心的课程改革推行起来困难重重。因此,该学者提议,进行教育改革研究,文化因素是一个根本的因素。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应是“文化变革”,“所谓文化变革,就是指改变和转换人已经习惯的生存方式,告诉他:你不应该这么生活,而应该那么生活,改革的成效就是他果真那么生活了——还有什么比这种改变更艰巨、更漫长的呢?但现在我们常看到的情况是:改变旧的课程内容不难,上一堂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宜的公开课容易,但是要做到让教师每天都用新的思维方式思考,每次都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教育犹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只会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只有彻底把我它的源头和流淌了5000年的活水,才能彻底地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
从文化因素的角度来看,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变化,都是非常重要而困难的文化变革,是日常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教育改革的过程,就是改造旧文化、形成新文化的过程。
佐藤学认为,学习共同体实践首先不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教育愿景、教育理念和哲学的问题。学习共同体倡导的课堂中相互倾听的关系、作为教育专家共同成长的同僚性关系等,都与传统教学文化有着重大差别。如果没有对传统学校文化的深刻变革,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为此,我在文章中欣喜地看到,林校长提出“学习共同体是新学校文化的建立”。比如,文章写到“学习共同体最重要的班级对话文化的构成,如果在同一个班级当中,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有的老师又回到传统的讲述教学,桌椅搬来搬去,班级的课桌椅组合化身为变形金刚的组合,学生与学生的伙伴关系不容易建立,加上一堂课40-45分钟,学生刚开始有讨论的感觉,时间已经到了,讨论的气氛也不容易形成。所以要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实验,最好有一个以上的基地,也就是进入这个教室,不管是级任或科任教师有具备学习共同体的理念,让学生的学习,从独白式的学习,转化为对话式的学习,让学生有机会与伙伴、知识及自我的旧经验相遇。当然实践要成功,最好的策略还是全校的老师一起做,因为支撑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学校文化,而不是教学的技术。” 当然,我们也在十项要素中可以看到,新学校文化涉及到教师研修文化、班级对话文化、课堂空间文化等多个方面。
2.文化变革的关键是对人性的理解、尊重与完善。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文化变革,文化变革的关键是对人性的理解、尊重与完善。林校长在推进学习共同体实践过程中,对于文化变革给与了充分的重视,对于人性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以在变革推进中才会比较好地处理由于人性问题给教育变革带来的阻力。林校长心中装着教师,处处体现对教师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工作中的细节设计,展现对教师关爱,以提高变革的效果。我想这可以从文章的多处得到印证。
比如,在谈到为什么要针对全校教师办理多场次的学习共同体理念说明,林校长说:“如果全校的试办教师都没有机会取得成功的经验,老师挫败的经验相互串联,可能造成学校文化的「溃堤效应」,因为缺乏成功的经验,大家都不相信学习共同体可以成功,如果这样的「共识」已经形成,学校才办理全校性的说明,老师持续尝试的意愿就会降低很多。”
再比如,文章中提到,“如果是中小型学校,备课情境最好是全校在一起,如果是大型学校,可以两到三个学年在同一场地,分组讨论,然后校长和主任加入他们的团体讨论。因为在同一场地当中,老师对话的气氛会彼此感染,最后每个学年都会变得很认真,讨论的时间要够长,讨论的细节才可能周到。”
再比如,“学习共同体的推动,其成功的主要的核心力量,来自于专业的密度,而不是强度。所以经常性的相互观摩与学习,是维持学习共同体专业热度的最佳方法。新北市推动学习共同体,除了每一个月大家经常聚在一起阅读之外,经常性是指阅读的比率,每个月必须有学习共同体相关议题的讨论。”
再比如,“推动学习共同体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同僚性的构成,简单地说就是从具有权力阶层的官僚体系,转化为彼此对话的伙伴关系。这个转化的关键点就是校长的教学观摩,校长的教学观摩具备积极的带领作用”
再比如:“老师对外的教学演示一定要让老师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以上证据比比皆是。正是有了以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构建新学校文化的充分重视和力行实践,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的诞生。
教育改革的过程就是参与改革者的人性的完善及生命成长与发展。从文化因素的视角来对学校教育变革进行研究审视还不是很多,而这是必需的。林校长给我们带来的新北市教育局推进的学习共同体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样本。在文章最后,林校长提到,学习共同体的几个核心精神的力量,包括“静的力量、净的力量、身体的力量、空间的力量、倾听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我认为这些都可以称为广义的“新学校文化”的力量。最后,我们再用林校长的话作为结尾,也为本评议论点作为一个印证:“学习共同体,一定要有整体的校园文化做为行动的基础,要不然不容易成功。”
以上就是我与大家分享的新北市教育局开展学习共同体实验的成功秘密之一。谢谢。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讲话者审阅,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