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核心素养与儿童学习:真实情境中的建构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6-12-27 9:45:00 人气:

跨学科核心素养与儿童学习:真实情境中的建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主任/副研究员  夏雪梅



【摘要】:

核心素养有学科(领域)素养和跨学科(领域)素养之分,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是两者并举的。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需要进一步澄清认识。在中国国情的背景下,跨学科素养往往容易被学科素养边缘化。跨学科素养需要从儿童的早期学习开始,人类学习的本质是与跨学科素养所指向的核心维度相一致的。上海所推行的学习基础素养,是从跨学科素养的角度出发,从儿童的早期学习开始,指向学会学习,其培育的重点在于在日常化的教育情境中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统一。

点评:跨学科核心素养与儿童学习:真实情境中的建构
嘉义大学体育与健康休闲学系主任  洪伟钦


与会的各位嘉宾,各位校长,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有这种机会,经过这两天的会议让我觉得我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看世界一样,因为我个人是台湾嘉义大学体育与健康休闲学系的主任,因为这个领域跟我们体育健康有一些关联又有一些跨领域的交集,所以我们今天在这边讨论跨领域核心素养,我也很希望能够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我们有一个概念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想要让他们的人民素养方面需要下一幡工夫,谁来下这个工夫呢,最直接的就是教育单位。目前台湾五个基本素养的构成有以下说明,利用语文和数学符号沟通创新,以及科学思维,这些都是大同小异的,来源是从国际组织来的,从三维层面来探索出核心的素质,还有参考学者来呼应他的五种能力,所以我又整理了一个表格,和夏老师的文章里面的表格有一点不一样,但是基本的构成是一样的,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素养的看法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

素养的部分是怎么形成的呢?基本上素养必须由学科的知识而来,Muller学者有一个比较简单的看法,从基本的学科知识开始,然后发展到第二种模式,可能是一种能力,所以知识的建立和能力的建立我个人认为是应该并行的,如果用不同的方向来指示的话,有的时候我们会失去某一些焦点。当然我们学习的知识,还有我们要学到的能力就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以后能够合乎未来的生活,所以儿童学习的基础要出发在能够让他合乎生活,这个生活就是看教育单位的设计,从小学或者是到现在的教育单位,或者是整个国家的教育单位的研发单位的规划。到最后发展出来的人民的素养是不是能够合乎这个世界的生活。

我们知道生活是一种动态,静态都有的综合体,所以基本上你在学习学科领域的时候,同时也在发展你另一层面,你的能力同时也在进步。两者说明,我们用这样简单的观念让我比较容易知道,跨学科素养的发展。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的小朋友曾经在国外念书,他念书的国家就是PISA前几名的国家加拿大,我私下比较了一下小朋友的成绩单,台湾的成绩单拿回来以后会看到分数,所有的科目列在上面,而且只有一张,加拿大的成绩单发回来有三张,而且你完全看不到分数,他写一些什么呢?写这个小朋友的发展能力,他在这个学期发展了哪些能力,数学有哪些能力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人际沟通方面他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这两个东方和西方的成绩单是完全不同性质,很明显的划分出一边讲的是学科的素养,一边讲的是能力的素养。

因为有这种经验,所以我又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例子,这个例子跟我们在亚洲地区,在教师所上的课程的情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实际上在真实的情境当中我们要建构跨领域的素养学习,基本上可能要耗费蛮大的安排,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天我小朋友骑自行车到外面去玩,结果他回来的时候拿了一张罚单,我们在国外如果收到罚单的话表示你的荷包完蛋了,罚款非常重,我就把罚单拿来看了一下,说你小孩子因为骑自行车戴了安全帽,所以很遵守规则,我们给了他一张罚单,这个罚单可以去领一份冰淇淋。从警察的手中接过一张罚单,给小孩子蛮大的惊讶,但是这个罚单又是让他去领冰淇淋,为了奖励他戴了安全帽,这是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跨领域核心素养的学习。他在学习什么,他在学习很多事情,第一个是安全和健康,他知道骑自行车的时候要守规矩,要戴安全帽;第二,无形当中实现了他公民的责任,而且他知道这个事情会很高兴,会跟别人讲,无形当中营造了周围的环境,让别人也跟着守自序。第三个是道德的实践,我觉得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找一堆的同学,到那个点等警察给我开罚单,在他们那边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警车一定开的比脚踏车还快,所以你没有办法追警车让他给你开罚单。第四个是人际的沟通和亲子关系,我觉得我也应该好好奖励他一下,所以不但给他换冰淇凌,而且还买了汉堡给他吃。这个是我们真实的情境建构,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得到这样的素养,得到这样的陶冶,无形当中小朋友也会去影响别人,甚至回来影响到我们父母亲,所以这种生活的学习并没有特定,一定要对谁来做一个指导或者是教育。

有一个实验是“墙上的洞”,就是我们通过洞看一下老师和小朋友的互动,我们发现老师干预最少的时候小朋友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好,所以我们要反思一下老师的角色。学习者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他需要什么,指导的人有没有足够的素养来指导学生,应该都有,只是说你用的地方可能需要再思考一下。策略方面,我们思考了一个跨领域学科素养策略与方法,比如说僵化的知识传播一定要在课堂上吗,我们21世纪的科技是非常发达的,小朋友没有办法容纳那么多的东西,但是你可以教他上网,去互联网上查资料。另外是各学科领域互相排挤,还有就是教材的问题。

这就是我的心得和分享,谢谢。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讲话者审阅,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