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如何撬动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6-12-26 15:54:00 人气:

情境如何撬动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杨玉东



【摘要】:

老师们对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热情似乎正在消褪。检索中国知网2014-2015年相关期刊文章,发现大部分文章(131篇中的94.7%)无论在实践的广度还是理论的深度上比较匮乏,基本集中于对数学问题情境功能价值和创设策略的笼统探讨。虽有一些具体案例,却没有深入思考影响情境使用效果的内在要素,更谈不上有意使用情境潜在理论的倾向。而数学核心素养作为高热词汇,引发了教师们的极大热情,本文试图从数学课堂中任务设计的视角,重新引起老师们对情境的重视和深度关注——因为情境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外衣”,它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数学素养密切相关。

点评:情境如何撬动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嘉义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  张家铭


现场的两岸教育同仁大家好,我叫张家铭,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担任评论人。这是一篇非常务实而且启发性的文章,我觉得他在学术涵养部分底子非常深厚,所以我想从三个方向跟大家做心得分享:一个是从杨教授的论文,然后是针对PISA的数学题目的设计精神内涵,再加上台湾参加PISA测验的结果。

首先杨玉东教授在他的文章里提到,在这几年里我们对数学问题情景的研究一直在下降,他希望能够重新引起老师们对情境设计和内涵的关注,能够让大家再次重视这样的议题。PISA是一个国际学生能力衡量的计划,最主要希望从终生学习的面向看待教育的真谛。这个计划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2016年全世界超过70个以上的国家加入这样的计划,这个计划里面目前有超过100万以上的学生参与测验,每个参与的国家至少提供150所以上的学校,每个国家必须被抽4500到10000万个学生去参加测验,这样的评量已经让大家都能够认同。PISA的设计着重在情境和模拟,并不只是学课本上的知识。PISA的评量焦点也是年轻人是否能够针对他所学习到的知识,能面对世界的挑战,真正把知识应用在社会的情境里面的。

我们提到PISA测量里面包含三个主领域,阅读,数学,科学,每三年测一次。我们提到在情境里面基本上分四个,个人的,职业的,社会的,科学的,每个情境类别都拥有不同的难度水平的测试问题。剥离了情境的数学素养,可能只反映的是纯粹的抽象的领域的数学家的素养,而不是现代公民具备的核心数学素养。本文也以三个典型的数学问题,L型面积,白鸭黑鸭文字题,以及欧洲国家购物题,其他从情境模拟的题目看一下学生的学习素养所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可以看到在2012年考试部分,PISA是45分钟,学生回答21题,里面一题2分钟,在设计的题目上是非常的均匀,按照我们数学的内容包含四大概念,数学,空间形式,改变与关系,不确定性,这个都是非常均匀的,这个部分比例都是25%,并没有偏重哪一部分。最后提到在我们的课程上面可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知引路阶段,新知建构阶段,新知应用阶段,他在这方面提出三个步骤非常好。

台湾于2006年首次参加PISA,在数学方面表现亮眼,拿下世界第一。2009年的时候我们成绩开始下滑降到第五名,2012年又往下降了一点,在从下降里面可以看到台湾有一些地方,可能有一些警训,高分群的学生比例正在下降,大家对这部分的重视和怎么样落实越来越竞争,所以成绩往下降。在PISA评量里面看到一件事,就是2012年我们的测验发现,我们平均数蛮高,但是我们标准数相差很大,最大差9个。上海也参加这个测验,除了平均数很重要以外标准差也反映出了那一群人里面如果落差是蛮大的,怎么样改善学生数学的涵养。所以测试也可以提供我们很多的警示。如果学生只是在台湾或是大陆的情境,没有思考不同国家的文化,他们出的情境是什么,有一题叫“赛车”,赛车在我们台湾是不流行的,但是在欧洲赛车很流行,所以就画了一个加速、减速,就用这样的图形问在加速的情境可以不可以猜出是什么样的跑道。我们在企业里面如果只着重在自己几个研发人才,针对这样的情景题目去设计,这样是比较狭窄的。我们可以颁一个竞赛,由学生可以共同设计,这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收集到所有人的题目,也许这需要一个底子,但是我们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在专业里面,根据他的专业配合情境去设计更多的东西提供作为一个题库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谢谢。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讲话者审阅,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