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报信念的内涵及其在教育及辅导上的启示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6-12-26 15:41:00 人气:

果报信念的内涵及其在教育及辅导上的启示
嘉义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教授兼中心主任  蔡明昌



【摘要】:

果报信念是国人在进行伦理抉择与面对生命困境时的重要思考模式之一,对于生命教育与学校辅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迄今为止尚未发展出适合文化与国情的研究工具,也未对国人果报信念进行较深入且系统性的了解。基于此,本文透过传统文化果报观点的探讨、相关实证研究的归纳,勾勒出果报信念的主要内涵,以作为发展果报信念测量工具之基础,最后,本文进一步就果报信念对于教育与辅导的启示进行讨论,归结出果报信念在教育上的适时运用,可以在义务论及功利主义观点之外,提供另一种思维模式;其次,在学生辅导方面,果报信念可以在学生面对人生的无常、逆境及苦难时,提供某种程度的慰藉作用。然而,对于果报信念可能产生的过度功利及悲观消极态度,亦值得关注与警惕。

点评:果报信念的内涵及其在教育及辅导上的启示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研究员  刘明远


各位同仁,各位先进,从一点开始到现在已经三个半小时了,大家也很辛苦,所以我把时间控制在八分钟以内。我当时拿到这个题目让我当评论人,我就在想为什么找上我,后来我想了两条:第一,可能我们两个人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明”字,第二个我是江苏当过江苏师资培育中心的主任,他现在嘉义大学师资培育中心的主任,可能两点有一些共同语言。这一篇文章要点评难度系数3.0,我用“二、三、四”来花八分钟的时间。

首先,我觉得这个例文理性了“两个”核心的概念:果报和信念。这方面我具体的不展开,应该说蔡教授从哲学,宗教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甚至是人类的文明史这些角度花了一翻苦工夫,做了非常深的探究,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人一种震撼。

第二读出了“三个”重要了结论:

第一,学生的伦理抉择与价值判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生命教育议题。在这个过程中立德树人,人要让他成为一个人,从自然的人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工业的人,包括现在也在说要培养社会的公民,国际视野等等,在这些方面都可以联系到当下我们的教育上,心理辅导上,一些功利的、浮躁的,这些方面的确给我们引申出很多思考。刚才蔡主任也说了,提出问题有时候要比回答问题更有勇气和胆略。

第二,因果报应是华人文化脉络中间的重要信念,的确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这个过程中间怎么样避免那种宿命论,或者是因为因就有果,有时候是不是这么的直通和简单,也许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

第三,因果报应的信念内涵非常丰富,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蔡教授应用了实证的研究,几次系统的调研也是很有说服力,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样的使人让人为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我们的学校教育也不可能包罗万象,解决所有的问题。

所以我后面提“四点”思考:

第一,果报信念以因果定律,因果定律在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那边他也是重要的哲学智慧的结晶,他是指透过事物的本质而总结出来的事物的发展规律,他不仅仅适用于人的为善为恶,也适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他不仅仅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苏格拉底明确的指出,无论哪一方面的成功或失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必然,即每件事件的发生都有每个理由,每个结果都有特定的原因。

第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当下乃至今后文化的多元性是建构美好和具有创新潜质的文化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我们当下在研究核心素养的时候总是会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工业化的产业,班级授课制、标准化,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样真正地让每个人成为他一个个人。有句话叫“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他独特的使命”,所以这个过程中怎么样让传统文化也适应现代生活,现代科技毫不关联的老古董,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美国一项名为千年专案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一千年时间里面人类陷入道德迷失的困境,环境恶化,恐怖主义猖獗,腐败横行,收入分配不均等等问题都实际上是在我们教育上,包括辅导上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挑战性,研究性的问题。

第三,教育的有为与学校的无奈。这个过程中间我引用了雅斯贝尔斯的一段话,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人,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起自由的天性。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终极价值,智慧,美好,公正,自由,希望和爱,这也是我们这次会议上涉及到的核心素养和学校变革的很重要的内容。

第四,果报信念以正念训练。前面都提了好几个方面,OECD也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好,美国关于核心素养讲到生活与职业素养里专门讲到了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导向,社会与跨文化素养,创作与负责,领导力,责任感等这些方面,我觉得和蔡教授提出来的也这种,从不同角度来回答了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包括心理辅导,从哪些方面切入。好生活不是普适性的,大规模生产的,而是量身定作的,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要在好生活的问题上训练,但是决不能代替。

大量的事实证明,我们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未必适用,而经过传统品德教育的品质将永远受益,并且终生受益。艾琳兰格曾指出,在当前变化多端的时代里,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种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习具有复杂性,只专注于一个焦点的学习它应该更为广泛。谢谢各位。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讲话者审阅,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