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构成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6-12-26 15:23:00 人气: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构成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王宗海



【摘要】:

语文过程性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兴趣和语文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五大构成要素,它们以语文兴趣为动力,以语文过程性知识和语言积累为基础,以语文能力尤其是语感能力形成为重心,以语文习惯养成为旨归,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凝聚成为语文素养的内核。本文以阅读与作文两大板块为突破口,从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三个方面调查研究,以管窥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现状。整体看,小学生语文兴趣整体不高、语文能力有待提升、语文习惯亟待强化。

点评: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构成与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云林县维多利亚双语中小学暨幼儿园副董事长  李佳芬


与会的嘉宾大家好,今天收获良多。我刚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写这篇文章的人一定本身有非常深厚的,或者是非常有经验的现场教学的经验,因为他所谈到的很多问题不管在大陆或是在台湾,都是我们在教育现场共同碰到的。今天是专家面前班门弄斧,点评不敢,与大家交换意见,向各位请教。

这篇研究论文中有很多的要素构成,我觉得做这个研究得从语言兴趣、语言能力、语言习惯三个方面着手。从低年级到高年段,孩子在语文学习历程中有很多非常好玩的现象:我们会发现中低年级孩子从图象着手,到阅读,再从阅读到写作,是有一个非常好玩的演化。所以我觉得很佩服研究者会从三个方向来研究。对我来讲,也想要把这样的研究放在自己学校做一个观察。

谈到语文素养,今年年初我们不断在开会,一直说孩子的国教素养没有培养出来是你们的不对,我觉得每个学科的老师有很多问号,因为不知道素养如何定义,这次的研讨会对我个人来讲收获良多。我觉得在研究中,如果一个国家政策开始讲我们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研究者把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等能清晰地定义、归纳出来,在研究中更加清楚什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的技能,语文的能力,语文的素养,语文的核心素养,慢慢地层次感能不断地出来。这样的论文发表值得给第一现场的教学老师,可以让他们有大的参考价值。

研究者在阅读和写作中,从三个纬度对孩子做调查。有几个部分我挺佩服的,包括在研究过程中用了量化的方法,又用了执行,还用了观察法的实证。我有一点纳闷,我不知道这个研究花了很少时间,我相信这个研究一定会花很多的工夫。

关于孩子做课外阅读的部分,我个人蛮想了解的是,在课外阅读部分,从数字来看,现场的小孩子其实对阅读并不排斥,只是因为升学的压力让这些孩子觉得阅读不属于升学的工作,所以小孩子慢慢越大,对阅读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今天王校长也提到如何和升学平衡的问题,我觉得谁来改变这样的升学制度,这一直在中国大陆或是香港、新加坡面临的问题。家长非常在意孩子的教育,我们在整个升学体制里又非常重视学科专业知识,同时我们又担心学生在专业知识里面过度狭窄,又希望它有比较灵活的方式,但我们又担心它的公平性……这些东西对于目前海峡两岸的教育主管单位都是蛮大的考验。

我蛮佩服研究者在阅读部分的研究。通常我们拿到一个数据后,好像透过量化的研究发现,孩子显现出他是有高积极度的发问能力。但是,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抓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脉动,就是课堂里面孩子发言非常热烈,那么孩子是不是能够提出批判性的问题,或是思考性的问题呢。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我很喜欢这个调查。当你看到数字的时候不会沉浸在数字里,而是想要去了解数字背后,例如孩子在课堂里到底说了哪些话,他怎么说的,这个部分是我个人相当欣赏。

谈到作文,我觉得我自己曾经在课堂上跟孩子谈过,我们有孩子告诉我说老师我不会写,老师我不敢写。我发现这个研究也印证了我们在台湾发现的一个现象: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怎么写作文,或者是不知道写什么,但很多小孩子其实在口语表达上是很好的。我们认为中国大陆学生的口头表现远远超过台湾学生,但是作文的部分会出现和台湾相同的问题,其实让我有一点惊讶。这个是针对写作的部分。这个研究在方法上是质量并重,而且很深入地探讨,所以用量化的,质性的,观察法,还有用行动研究,这个是我非常佩服的。

我这里有小小的心得分享给各位。低年段的孩子已具备口语沟通能力,但此阶段的学生识字量有限,语文阅读基本能力尚在培养,因此听书面语言的技巧,仍待加强。我们希望多着重大量的书面语言来听。就是老师可为学生朗读故事文本,这个过程孩子是很喜欢的,可以增加学生接触书面语言的机会,提升其能力。过去我们这么多的教学中,从数字教学,单文教学,群文教学,文本教学,到语文核心素养,这是配合的时代,配合孩子的年龄,配合现代时代的需求和配合现代孩子的成长背景和我们过去不一样。所以我借今天研讨会的议题也来思考一下,透过什么样的方法让孩子们更有效地学习。谢谢大家。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讲话者审阅,特此说明】